杵急渔阳掺

出自:南北朝·庾信《夜听捣衣诗》

拼音:[chǔ][jí][yú][yáng][chān,xiān,càn,shǎn]

平仄:仄平平平平

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
今夜长门月,应如昼日明。
小鬟宜粟瑱,圆腰运织成。
秋砧调急节,乱杵变新声。
石燥砧逾响,桐虚杵绝鸣。
鸣石出华阴,虚桐采凤林。
北堂细腰杵,南市女郎砧。
击节无劳鼓,调声不用琴。
并结连枝缕,双穿长命针。
倡楼惊别怨,征客动愁心。
同心竹叶椀,双去双来满。
裙裾不奈长,衫袖偏宜短。
龙文镂剪刀,凤翼缠篸管。
风流响和韵,哀怨声凄断。
新声绕夜风,娇转满空中。
应闻长乐殿,判彻昭阳宫。
花鬟醉眼缬,龙子细文红。
湿摺通夕露,吹衣一夜风。
玉阶风转急,长城雪应暗。
新绶始欲缝,细锦行须纂。
声烦广陵散,杵急渔阳掺
新月动金波,秋云泛滥过。
谁怜征戍客,今夜在交河。
栩阳离别赋,临江愁思歌。
复令悲此曲,红颜馀几多。

查看原文

注释

【渔阳】1.地名。战国燕置渔阳郡,秦汉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2.地名。唐玄宗天宝元年改蓟州为渔阳郡﹐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 3.即《渔阳参挝》。 4.复姓。汉有少府渔阳鸿。见《通志.氏族三》。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杵】

杵【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韻會》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音處。《說文》舂杵也。《易·繫辭》斷木爲杵,掘地爲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禮·雜記》杵以梧。《註》所以擣也。

砧杵,槌衣具。《儲光羲·田家雜興詩》秋山響砧杵。

《前漢·天文志》彗星曰天杵。

【急】

急【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正韻》居立切《集韻》《韻會》訖立切,音伋。《釋名》急,及也,言操切之使相逮及也。

《說文》褊也。《後漢·范丹傳》以狷急不能從俗,常佩韋于朝。

《廣韻》疾也。《增韻》迫也。

窘也。《禮·王制》國無六年之畜曰急。《史記·周本紀》囊王告急于晉。

請急,古休假名。晉令急假者,一月五急。本作㤂。《說文》从心及聲。隸作急,刍卽及字。《歐陽氏曰》俗作,非。

【渔】

漁【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語居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居切,音魚。《說文》捕魚也。《易·繫辭》以佃以漁。

侵取無擇曰漁。《禮·坊記》諸侯不下漁色。《註》漁色,取象捕魚,然中網取之,是無所擇。

或作。《周禮·天官》人掌以時。

水名,在漁陽。《水經注》漁水,出縣東南。

姓,宋漁仲脩。

《集韻》《正韻》。《徐曰》从二魚,魚多也。篆文从省。

【阳】

阳【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4画

與陽同。見《字彙補》音羊。《玉篇》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說文》高明也。

日也。《詩·小雅》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傳》陽,日也。《左傳·文四年》天子當陽。《禮·祭義》殷人祭其陽。《註》陽謂日中時也。《孟子》秋陽以暴之。

《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註》積陽爲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玉篇》雙也。

月建。《爾雅·釋天》十月爲陽。《詩·小雅》歲亦陽止。

《爾雅·釋天》春爲靑陽。《註》氣淸而溫陽。

《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

五月五日曰端陽,九月九日曰重陽,見《月令廣義》。

《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詩·大雅》度其夕陽。《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水北也。《詩·大雅》在洽之陽。《穀梁傳·僖二十八年》水北爲陽。

《釋名》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

《詩·豳風》我朱孔陽。《傳》陽,明也。

《玉篇》淸也。

《詩·周頌》龍旂陽陽。《傳》陽陽,言有文章也。

《詩·王風》君子陽陽。《傳》陽陽,無所用其心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敎讓,則民不爭。《註》陽禮謂鄕射飮酒之禮。

國名。《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註》陽,國名。《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註》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爲大海之神。

《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註》陽卽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

縣名。《史記·高祖紀》西過高陽。《註》屬留。

關名。《前漢·西域傳》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

《左傳·昭二十四年》公孫于齊,次于陽州。

陽城,山名。漢爲縣,屬潁川郡。

古帝號。《史記·五帝紀》帝顓頊高陽氏。

《釋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陽門,在前曰陽,兩旁似門也。

《玉篇》傷也。

《莊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註》泆陽,鬼名。

《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樹能人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爲之,名曰雲陽。

昌陽,菖蒲別名。《韓愈·進學解》昌陽引年。

姓。《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乗。《註》古仙人陽陵。《廣韻》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氏。

漢複姓,有二十二氏:歐陽、高陽、靑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偪陽、梗陽、戲陽、鮭陽、葉陽、陵陽、鮮陽、櫟陽、濮陽、太陽、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

通作揚。《禮·玉藻》盛氣顚實揚休。《註》顚,讀爲闐。揚,讀爲陽。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釋名》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與佯同。《禮·檀弓》陽若善之。《前漢·高帝紀》陽尊懷王爲義帝,實不用其命。

音腸。《爾雅·釋詁》陽,予也。《註》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疏》漢書藝文云:魯申公爲詩訓,故是爲魯詩。其經云: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爲予,故引之。《釋文》陽,音腸。《五音集韻》俗作陽氜。

【掺】

摻【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所咸切《集韻》《韻會》師咸切,音毿。讀與衫近。女手貌。《詩·魏風》摻摻女手,可以縫裳。《傳》摻摻,猶纖纖也。《疏》纖好手。古詩云:纖纖出素手是也。與攕同。

《集韻》《韻會》《正韻》思廉切,音纖。義同。

《唐韻》所減切《集韻》《韻會》《正韻》所斬切,毿上聲。義同。

取也。一曰執也。《詩·鄭風》摻執子之祛兮。《傳》摻,擥也。

《集韻》素檻切。《揚子·方言》細也。凡細貌謂之笙,斂物而細謂之揫。或曰摻。

疏簪切,音森。林離摻攦也。

倉含切,音驂。摻搓,捫也。

千遙切,悄平聲。持物也。

《韻會》《正韻》七紺切,驂去聲。與參同。鼓曲也。《後漢·禰衡傳漁陽參撾註》王僧孺詩云:散度廣陵音,參寫漁陽曲。自音云:參,七紺反。《天中記》吳淑校理古樂府中有摻字,多改爲操。《徐鍇曰》非可一例,若漁陽摻者,音七鑒反,三撾鼓也。古歌云:邊城晏開漁陽摻,黃塵蕭蕭白日暗。《蘇軾詩》幅巾起作鴝鵒舞,壘鼓誰摻漁陽撾。

《魏了翁·答張洽書》魏晉閒避曹操諱,改爲摻。或謂詩鄭風,摻執子之祛。本作操,傳解擥不誤。箋註音所覽,所斬二切,謬也。此說附存以備參考。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