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我淋漓一丸墨

出自:宋代·李纲《戏成短歌从志宏求芍药》

拼音:[bàn][wǒ][lín,lìn][lí][yī][wán][mò]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东风不隔沙阳僻,嫩蕊浓花自春色。
栟榈也是可怜人,每送梁溪慰愁寂。
迩来芍药已盛开,供花未到吾须觅。
赋梅岂害广平刚,乞醯更觉微生直。
为将烂熳数枝红,伴我淋漓一丸墨

查看原文

注释

【淋漓】1.形容湿淋淋往下流滴的样子:大汗淋漓|鲜血淋漓|淋漓身上衣,颠倒笔下字。 2.形容充盛或尽兴、畅快:痛快淋漓|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丸墨】古代墨以丸计,故称墨为"丸墨"。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伴】

伴【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蒲管切,盤上聲。侶也,依也,陪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薄半切,盤去聲。義同。宋時有館伴使。

《集韻》《韻會》《正韻》普半切,音判。《詩·大雅》伴奐爾游矣。《註》伴奐,閒暇意。

《韻補》叶皮變切,音卞。《楚辭·九章》衆駭遽以離心兮,又何以爲此伴也。同極而異路兮,又何以爲此援也。援音是願。

【我】

我【卯集中】【戈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

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

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

《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

《韻補》叶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

叶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篆文我。

【淋】

淋【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力尋切《集韻》《韻會》犁針切《正韻》犁沈切,音林。《說文》以水沃也。一曰淋淋,山下水貌。

淋漓,渥貌。亦作淋離。《揚雄·羽獵賦》淋離廓落。

池名。卽太液池。《王子年·拾遺記》昭帝元始元年,穿淋池廣千步。

與霖通。

《集韻》力鴆切,臨去聲。亦水沃也。《集韻》或作。

【漓】

漓【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呂支切《集韻》鄰知切,音離。水滲入地。

淋漓,雨聲。本作灕。或作離。

【一】

一【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1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均也。《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誠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正一。《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一一。《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愈詩》一一欲誰憐。《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三一。《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尺一,詔版也。《後漢·蕃傳》尺一選舉。《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姓,明一炫宗。

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一二三作壹貳叄。《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史記·禮書》總一海內。《前漢·霍光傳》作總壹。《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韻補》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叶弦雞切,音兮。《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丸】

丸【子集上】【丶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俗字。

【墨】

墨【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莫北切《集韻》《韻會》《正韻》密北切,朗墨又次之。

《禮·玉藻》卜人定龜,史定墨。《註》凡卜,必以墨畫龜,乃鑽之,觀所坼以占吉凶。

度名。《小爾雅》五尺爲墨,倍墨爲丈。《周語》不過墨丈尋常之閒。

五墨。

哀容。《孟子》歠粥面深墨。

氣色下也。《左傳·哀十三年》晉定公,吳夫差,會于黃池。司馬寅曰:肉食者無墨。

闇昧也。《劉向·新序》師曠對晉平公曰:國有墨。墨而不危者,未之有也。

墨灰。《西京雜記》武帝鑿昆明池,悉灰墨,無復塊土。西域人曰:大刼將盡,則有刼燒。灰墨,其餘燼也。

與默通。《史記·商君傳》武王諤諤以興,紂墨墨以亡。《前漢·竇嬰傳》嬰墨墨不得志。

太史公論六家之要旨,墨家儉而難遵,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六家:隂陽、儒、墨、名、法、道也。

地名。卽墨,故齊地。《史記·齊世家》樂毅下齊七十餘城,惟卽墨不下。今卽墨乃漢之不其縣。

墨山,在卽墨東北,墨水發源于此。《前漢·郊祀志》帝以方士言祀太室于卽墨,卽此山也,一在衞輝縣西北。《九州要記》墨子居墨山,採茯苓餌之,五百歲不死。

姑墨,國名。南與于闐接,又康居國有附墨城。見《前漢·西域傳》。

姓。禹師墨如。見《王符潛夫論》。周墨翟,明墨麟。《姓纂》墨氏卽墨胎氏,孤竹君後。

老馬腹中有物曰墨,猶狗寶也,見《本草綱目》。

《集韻》旻悲切,音眉。墨杘,默詐貌。

軟弱貌。

《集韻》莫佩切,音昧。諡法,貪以敗官,讒言敗善,曰墨。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