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辞簪缨

出自:宋代·洪咨夔《参政李公以勤谨和缓励后学江宪益以公廉忠信为八箴因赋诗赠别》

拼音:[sì][shí][cí][zān][yīng]

平仄:仄平平平平

百工聚一车,百行根一诚。
反身物皆备,动与诚俱行。
勤如毂下转,谨如轼前横。
和缓以将之,辔舞钖鸾鸣。
廉者欲之轸,公者事之衡。
更当主忠信,轴正箱自平。
是理谁独无,旦昼昏其明。
不诚故无物,器窳辙易倾。
公材如大车,致远不计程。
八物攻且良,悉由一诚生。
玉节天西南,三峨轧峥嵘。
志虽屈乎位,身已荣于名。
绍兴博士翁,四十辞簪缨
庆钟侍御史,勇与雷霆争。
清风激百世,须公亢家声。
挟此八字箴,东归侍延英。

查看原文

注释

【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比喻显贵。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四】

四【丑集上】【囗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息利切,音泗。《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

《玉篇》隂數次三也。《正韻》倍二爲四。《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姓。《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

《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易,非四之本義也。

《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十】

十【子集下】【十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韻會》是執切《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切,音拾。《說文》十,數之具也。一爲東西,丨爲南北,則四方中央具矣。易,數生于一,成于十。《易·繫辭》天九地十。《前漢·韓安國傳》利不十者,不易業。

通作什。《孟子》或相什百。《前漢·谷永傳》天所不饗,什倍於前。《枚乗傳》此其與秦地相什,而功相百。

《韻會》令官文書借作拾。

《陸游老學菴筆記》轉平聲,可讀爲諶。白樂天詩:綠浪東西南北路,紅欄三百九十橋。宋文安公宮詞:三十六所春宮館,一一香風送管絃。鼂以道詩:煩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詩。

【辞】

辞【未集下】【舌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正韻》詳兹切,音詞。俗辭字。《佩觿集》曰:辭亂从舌,其蕪累有如此者,然循用旣久,今亦不廢。《正字通》俗辭字。《佩觿集》辭、亂从舌,其蕪累有如此者。乱。(辭)〔古文〕音詞。辭說也。《易·乾卦》修辭立其誠。《書·畢命》辭尚體要。

《說文》訟辭也。《周禮·秋官·小司》明淸于單辭,罔不中聽獄之兩辭。《疏》單辭謂一人獨言也,兩辭謂兩人競理也。

與辤同。《正韻》卻不受也。《書·大禹謨》稽首固辭。《中庸》爵祿可辭也。

謝也。《前漢·韓王信傳》溫顏遜辭。

別去也。《楚辭·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辭。

【簪】

簪【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兂音㻸。首筓也。《釋名》簪,兓也,連冠于髮也。

也,因形名之也。

《廣韻》作含切《集韻》《韻會》《正韻》祖含切,音鐕。義同。

疾也。《易·豫卦》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疏》簪,疾也。以信待之,則羣朋合聚,而疾來也。

《前漢·百官表》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裊。《註》師古曰:以組帶馬曰裊。簪裊者,言飾此馬也。

《集韻》子感切,音昝。《易》朋盍簪。王肅讀。

徂官切。《易》朋盍簪。李鼎祚曰:簪舊讀作攢。《集韻》或作、篸。

【缨】

纓【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23画部外筆画:17画

《廣韻》於盈切《集韻》渠成切,音嬰。《正韻》於京切,音英。《說文》冠系也。《釋名》纓,頸也,自上而繫於頸也。《禮·曲禮》女子許嫁纓。

《玉藻》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

《儀禮·旣夕》薦馬纓三就。《註》今馬鞅。《周禮·春官·巾車》鍚樊纓。《註》纓,當胷,削革爲之也。

《左傳·桓二年》鞶厲游纓。《註》纓在馬膺首如索帬。

《集韻》於正切,音郢。義同。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