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门已簇杏花鞯

出自:宋代·蔡确《崇政殿放榜》

拼音:[jīn,jìn][mén][yǐ][cù][xìng][huā][jiān]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黄帕开封出奏篇,银袍二百玉阶前。
威颜咫尺瞻中扆,名姓传呼下九天。
宫笔旋题黄甲字,禁门已簇杏花鞯
孤臣拜赐交悲喜,相望先分五十年。

查看原文

注释

【禁门】1.宫门。 2.指宫廷。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禁】

禁【午集下】【示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韻會》居䕃切,今去聲。制也,勝也,戒也,謹也,止也。《易·繫辭》禁民爲非曰義。

天子所居曰禁。《蔡邕曰》漢制,天子所居門閤有禁,非侍御之臣不得妄入,稱禁中。避元后父名,攺省中。

承酒尊之器。《禮·禮器》大夫士棜禁。《疏》承尊者皆用禁,名之禁者,因爲酒戒也。

樂名。《周禮·春官·鞮鞻氏掌四夷之樂註》東方曰韎,南方曰任,西方曰侏離,北方曰禁。亦作僸。

《說文》吉凶之忌。

《小爾雅》禁,錄也。

姓。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居吟切,音金。力所勝也,當也,刧持也。《前漢·咸宣傳》猶弗能禁。

同紟。紟,帶也。《荀子·非十二子篇》其纓禁緩。

【门】

門【戌集上】【門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莫奔切《集韻》《正韻》謨奔切《韻會》謨昆切,。《傳》四門,四方之門。《禮·月令》孟秋之月,其祀門。《周禮·天官·掌舍》爲帷宮,設旌門。《註》王行止食息,張帷爲宮,樹旌以表門。《又》設車宮轅門。《註》王止宿險阻之處,車以爲藩,則仰車以其轅表門。今慕府亦稱轅門,牙門。《楚辭·九辯》君之門以九重。《註》天子九門:關門、遠郊門、近郊門、城門、臯門、雉門、應門、路門、寢門,亦曰庫門。

譙門,城上爲高樓以望者。《前漢·勝傳》獨守丞與戰譙門中。

橋門,國學門也。《後漢·儒林傳》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

師門。《後漢·桓榮傳》上則通達經旨,下則去家慕鄕,求謝師門。

《通鑑》唐狄人傑,嘗薦姚元崇等數十人。或謂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門。

《正字通》世族盛著曰門望。韓顯宗疏,言門望者祖父之遺烈。

凡物關鍵處,皆謂之門。《易·繫辭》道義之門。《疏》物之得宜,從此易而來,故云道義之門,謂與道義爲門戸也。

《老子·道德經》衆妙之門。

期門,勇士也。《後漢·譙傳》帝始作期門,數爲微行。《註》前書,武帝微行,常與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殿門,故有期門之號,自此始也。成帝微行亦然,故言始也。《班固·西部賦》期門佽飛,列刃攢鍭。

官名。《周禮·地官》司門,祭祀之牛牲繫焉,監門養之。《後漢·百官志》黃門侍郞六百石,掌侍從左右給事中。《又》門大夫六百石。《註》漢官曰:門大夫二人,選四府掾屬。

《周禮·春官·小宗伯》其正室,皆謂之門子。《註》將代父當門者也。《左傳·襄十一年》大夫諸司門子勿順。

地名。《左傳·襄二十七年》託於木門。《註》木門,晉地《史記·項羽紀》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孟康註》在新豐東十七里。

《秦本紀》敗三晉之師於石門。《一統志》在平陽府解州東南白徑嶺,踰中條山,通陝州道,山嶺參天,左右壁立,閒不容軌,名曰石門。

鴈門,郡名。見《前漢·地理志》。

山名。《書·禹貢》浮于積石,至于龍門。《傳》龍門山在河東之西界。《後漢·逸民傳》龎公攜其妻子,登鹿門山。

《正字通》北方北極之山曰寒門。漢光武紀寒門註,師古曰:今冶谷去甘泉八十里,盛夏凜然。

星名。《史記·天官書》其南北兩大星曰南門。《註》南門二星,在庫樓南天之外門,明則氏羌貢。《天文志》大微星南四星執法,中端門,左右掖門。

姓氏也。公卿之子,敎以六藝,謂之門子。後因以爲氏,後魏門文愛。

東門、西門、雍門、木門,俱複姓。《左傳·宣十八年註》襄仲居東門,故曰東門氏。

樂名。《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敎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㲈、大夏、大濩、大武。《註》此周所存六代之樂。黃帝曰雲門。

人名。《史記·秦始皇紀》使盧生求羨門高誓。《註》羨門,古仙人。《前漢·藝文志》逢門射法二篇。《註》卽逢蒙。《荀子·正論篇》羿蠭門者,天下之善射者也。

《正字通》僧曰沙門桑門。《前漢·郊祀志》沙門,漢言息心削髮,絕情欲,歸於無爲也。

《韻補》叶民堅切,音眠。《楚辭·遠遊》虛以待之兮,無爲之先。庶類有成兮,此德之門。

叶眉貧切,音珉。《詩·邶風》出自北門,憂心殷殷。叶下貧。《荀卿·雲賦》往來惽憊,通於大神。出入甚亟,莫知其門。

【已】

已【寅集中】【己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羊己切《集韻》《韻會》《正韻》養里切,音以。《玉篇》止也,畢也,訖也。《廣韻》成也。《集韻》卒事之辭。《易·損卦》已事遄往。

《玉篇》退也。《廣韻》去也,棄也。《書·堯典》試可乃已。《論語》三已之。

太也。《廣韻》已,甚也。《孟子》仲尼不爲已甚者。《註》不欲爲已甚,太過也。

《廣韻》過事語辭。《史記·灌夫傳》已然諾。《註》索隱曰:謂已許諾,必使副其前言也。

《類篇》語已也。《增韻》語終辭。《前漢·梅福傳》亦無及已。

踰時曰已而。《史記·高帝紀》已而有娠。

與以通。《荀子·非相篇》人之所以爲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前漢·張良傳》殷事以畢。

《廣韻》《集韻》羊吏切,音異。義同。

【簇】

簇【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集韻》千木切,音鏃。小竹。

千切,音湊。《史記·律書》正月律中泰簇。泰簇者,言萬物簇生也。《註》簇,千豆切《白虎通》簇者,凑也,言萬物始大凑地而出之也。

《玉篇》楚角切。矢金也。

《集韻》測角切,音娕。作餠具。

【杏】

杏【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正韻》何梗切《集韻》《韻會》下梗切,音荇。《說文》果名。《格物叢話》杏實,味香於梅,而酸不及,核與肉自相離。《盧諶·祭法》夏祀用杏。《管子·地員篇》五沃之土,其木宜杏。《文獻通考》杏多實不蟲,來年秋禾善。

《周禮·司爟註》夏取棗杏之火。

《左思·吳都賦·李善註》平仲果,其實如銀。一名銀杏。

北杏,地名。《春秋·莊十三年》齊侯會於北杏。

《神仙傳》廬山有杏林,董奉故里。

【花】

花【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蘤《唐韻》《集韻》《正韻》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歐陽修·花品序》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曰花。

地名。《廣州志》南海縣有花田。

姓。唐有花驚定。《杜甫詩》成都猛將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書郞花尹。

《韻補》音訶。《棗據詩》延首觀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榦,一歲再三花。《說文》本作華。榮也。从艸,象華葉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韻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或是後人攺易。唯《後漢書·李諧·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草迎歲而發花。

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用。而五經、諸子、楚辭、先秦、兩漢之書,皆古文相傳,凡華字未有攺爲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爲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晉以下之新字乎。

【鞯】

韉【戌集中】【革部】康熙筆画:26画部外筆画:17画

《唐韻》《正韻》則前切,音箋。《說文》馬鞁具也。《玉篇》鞍韉也。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