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帚在江沱

出自:南北朝·吴均《与柳恽相赠答诗六首 其二》

拼音:[jī][zhǒu][zài][jiāng][tu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鸣鞭适大阿,联翩渡漳河。
燕姬及赵女,挟瑟夜经过。
纤腰曳广袖,半额画长蛾。
客本倦游者,箕帚在江沱
故人不可弃,新知空复何。

查看原文

注释

【箕帚】见"箕箒"。
【江沱】1.亦作"江沲"。 2.长江和沱江。亦指长江流域和沱江流域。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箕】

箕【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姬。宿名。《詩·小雅》成是南箕。《傳》南箕,箕星也。正義曰:箕,四星,二爲踵,二爲舌,踵在上,舌在下,踵狹而舌廣。《韻會》箕者,萬物根基,東方之宿,考星者多驗於南方,故曰南箕。《爾雅·釋天》析木之津,箕斗之閒,漢津也。《疏》天漢在箕斗二星之閒,箕在東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爲隔。隔河須津梁以渡,故此次爲析木之津。《史記·天官書》箕爲敖客,曰口舌。《註》敖,調弄也。箕以簸揚調弄爲象。

受物有去來。去來,客之象。箕爲天口,主出氣,是箕有舌,象讒言。《石氏星經》箕四宿,主後宮別府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爲相天子后也。《書·洪範註》好風者箕星,好雨者畢星。《春秋緯》月麗于畢,雨滂沱。月麗于箕,風揚沙。《天官書》箕,燕之分野。

《篇海》箕,簸箕,揚米去糠之具。

《廣韻》箕,箕帚。《禮·曲禮》凡爲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世本》古者少康作箕帚。

國名。《書·洪範》王訪于箕子。《註》箕,國名。子爵也。

地名。《山海經》釐山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春秋·僖三十三年》晉人敗狄于箕。《註》太原陽邑縣南有箕城。《孟子》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隂。《疏》箕山,嵩高之北是也。《前漢·地理志》琅琊有箕縣。《水經注》濰水出箕屋山。

姓,晉有大夫箕鄭。

斯螽別名。《周禮·考工記疏》幽州人謂斯螽爲舂箕。

木名。《鄭語》檿弧箕服。《韋註》箕,木名。服,矢房也。

《張衡·思賦》屬箕伯以函風兮。《註》箕伯,風師。

【帚】

帚【寅集中】【巾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支手切《集韻》止酉切《韻會》止酒切,音㫶。《說文》糞也。从又持巾,掃門內。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玉篇》掃除糞穢也。《禮·曲禮》凡爲長者糞之禮,必加帚于箕上。《註》弟子職曰:執箕膺擖,厥中有帚。《揚雄·解嘲》或擁帚彗而先驅。

草名。《爾雅·釋草》荓,馬帚。《註》似蓍,可以爲掃彗。《又》葥,王蔧。《註》王帚也。似藜,其樹可以爲蔧。江東呼之曰落帚。

【在】

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昨宰切《集韻》《韻會》《正韻》盡亥切,裁上聲。《爾雅·釋訓》居也。《易·乾傳》在下位而不憂。

察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禮·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

存也。《論語》父母在。

所在也。《前漢·武帝紀》徵詣行在。《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謂所居爲行在所。

姓。晉汝南太守在育。

脾神曰常在,見《黃庭經》。

昨代切,音載。義同。

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叶才里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虙,今作在。《正字通》在,本昨代切,舊本泥韻書先才上聲訓居,次轉去聲訓所,不知所卽居,非上聲者訓居,去聲者訓所也。○按在有上去二聲。字書韻書皆然。《禮韻》原許通押,《字彙》分訓,似泥。《正字通》不从上轉去,亦非。

【江】

江【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集韻》《韻會》古雙切,音杠。水名。《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書·禹貢》岷山導江。《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

《書·禹貢》三江旣入。《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松江爲三。《前漢·地理志註》三江,謂北江、中江、南江。

九江,在荆州。《書·禹貢》九江孔殷。《正義》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爲江。

州名。春秋時爲吳楚地,秦爲九江郡,晉爲潯陽郡,卽古江州。《地理通釋》漢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江北之潯陽幷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潯陽之名。後又因潯陽而攺爲江州,實非古江州地也。

姓。本伯益之後,爵封于江,後以國爲氏。

星名。《史記·天官書》天潢旁江星。江星動,人涉水。

帝江,神鳥。出天山,識歌舞。見《山海經》。

《韻補》叶古紅切,音公。《楚辭·九章》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今滇語呼江爲公。

名江魚爲公魚。

【沱】

沱【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徒何切《集韻》《韻會》唐何切《正韻》湯何切,音駝。《說文》江別流也。出㟭山。《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爲沱。《註》引爾雅釋水,水自江出爲沱,漢爲潛。《詩·地理攷》蔡氏曰:南郡枝江縣有沱水,其流入江,而非出於江也。華容縣有夏水,首出於江,尾入於沔,亦謂之沱。此荆州之沱,蜀郡郫縣江沱在東,西入大江。汶江縣江沱在西南,東入江,此梁州之沱。戴侗曰:沱名不一,梁州之沱,特其大者耳。

滹沱,河名。在定州。

涕垂貌。《易·離卦》出涕沱若。

大雨貌。《詩·小雅》俾滂沱矣。

《廣韻》徒可切《集韻》《韻會》《正韻》待可切,而往來。

與沲同。潭沲,隨波貌。《郭璞·江賦》隨風猗萎,與波潭沲。《杜甫詩》春光潭沲秦東亭。今作淡沱。

《集韻》陳知切,音馳。與池同。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