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蹄屴岌曾不皮

出自:宋代·文同《大热见田中病牛》

拼音:[sì][tí][lì][jí][zēng,céng][bù,fǒu][pí]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垄上病牛良可悲,皮毛枯槁头角垂。
两鼻谽谺只自喘,四蹄屴岌曾不皮
牧童默坐罢牵挽,耕叟拱立徒嗟咨。
朝驱暮使气力尽,尔死主人安得知。

查看原文

字义

【四】

四【丑集上】【囗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息利切,音泗。《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

《玉篇》隂數次三也。《正韻》倍二爲四。《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姓。《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

《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易,非四之本義也。

《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蹄】

蹄【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蹏《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正韻》杜兮切,音題。《釋名》蹄,底也。《羣經音辨》獸足也。《易·說卦》爲薄蹄。《儀禮·士喪禮》其實特豚,四鬄去蹄。《穀梁傳·昭八年》馬侯蹄。

《集韻》大計切,音弟。踶或作蹄,躗也。《羣經音辨》足相躗曰蹄。

【屴】

屴【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廣韻》林直切《集韻》《韻會》六直切《正韻》郎狄切,音力。崱屴,山高貌。

山連也。《杜甫·封西嶽賦》超崱屴。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崱屴嵫釐。《註》宮殿高竦貌。

《正字通》屴,或讀如勒。義同。

【岌】

岌【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廣韻》魚及切《集韻》《韻會》逆及切《正韻》忌立切,,而小山高過於大山者名峘。非謂小山名岌,大山名峘也。

《集韻》危也。《屈原·離騷》高余冠之岌岌兮。《正字通》岋本同岌,有孽屹二音。字彙岋音櫱,岌音及,分爲二,非。

【曾】

曾【辰集上】【曰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昨稜切《集韻》《韻會》徂稜切,,古文窻字。下从曰,上从八,象氣之分散也。經典相承,隷省作曾。《詩·大雅》曾莫惠我師。《論語》曾是以爲孝乎。《孟子》爾何曾比予於是。

《廣韻》經也。《增韻》嘗也。《韻會》乃也,則也。

與層通。《後漢·張衡傳》登閬風之曾城兮。《文選》作層城。

《廣韻》作滕切《集韻》《韻會》咨騰切,音增。《書·武成》惟有道曾孫周王發。《爾雅·釋親》王父之考爲曾祖,孫之子爲曾孫。《註》曾,猶重也。

《左傳·襄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註》曾臣,猶末臣。《疏》曾祖曾孫者,曾爲重義。諸侯之於天子,無所可重。曾臣猶末臣,謙之意耳。

《楚辭·九歌》翾飛兮翠曾。《註》曾,舉也。

與橧同。《禮·禮運》夏則居橧巢。《釋文》橧,本又作曾。

與增同。《孟子》曾益其所不能。《孫奭·音義》曾當讀作增。

姓。《姓氏急就篇》曾氏出於鄫,姒姓,莒滅鄫,子孫在魯者別爲曾氏。《孫奕·示兒編》曾字除人姓及曾孫外,今學者皆作層字音讀。然經史無音,止當音增。《韻會》今詳曾字有音者,合從本音。餘無音者從層音,亦通。

【不】

不【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皮】

皮【午集中】【皮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疲。《說文》剝取獸革者,謂之皮。从又,爲省聲。《長箋》从爲形義俱遠。當作从又从尸。《徐曰》又,手也。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韋。《書·禹貢》梁州,厥貢熊羆狐狸織皮。《傳》貢四獸之皮,織金罽。《周禮·天官》掌皮掌秋斂皮,冬斂革,春獻之。《註》有毛爲皮,去毛爲革。

《釋名》被也。被,覆體也。《韻會》皮膚,肌表也。《史記·酈生傳》足下以目皮相,恐失天下士。

《揚子·方言》秦晉言非其事,謂之皮傳。《註》謂强語也。《後漢·張衡傳》後人皮傳,無所容篡。《註》皮膚淺近,强相傅會也。

《博雅》皮,弁冠也。《禮·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聽祭報,示民嚴上也。

《正韻》狐貉之裘曰皮也。《莊子·讓王篇》冬日衣皮毛。

皮侯。《周禮·冬官考工記》張皮侯而棲鵠。《論語》射不主皮。《註》皮,革也。布侯而棲革於其中以爲的,所謂鵠也。

皮幣。《前漢·武帝紀》請收銀錫,造白金及皮幣,以足用。

腹心部曰皮室。《遼史·百官國語解》軍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黃皮室,皆掌精兵。

《博雅》重皮,厚朴也。

《古今注》長安兒童呼苦葴爲皮弁。

《本草·釋名》仰天,皮掬,天皮,地衣草別名。卽濕地上苔衣也。

皮氏,縣名。《前漢·地理志》屬河東郡。

皮山,山名。見《山海經》。

姓。鄭大夫子皮,後漢皮揚,唐皮日休。

叶蒲何切,音婆。《詩·召南》羔羊之皮,素絲五紽。《左傳·宣二年》宋華元謂役者曰: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役者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