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转匿絮虱

出自:宋代·文同《贫居》

拼音:[wǎn,yuān][zhuǎn,zhuàn,zhuǎi][nì][xù][shī]

平仄:平仄仄仄平

绳床拥敝裯,初起发未栉。
南窗展书卷,就暖读寒日。
门前绝车马,薄暮垂片席。
短墙挂纤蔓,幽鸟啄红实。
群蜗恶积雨,缭绕篆空壁。
男儿处贫贱,举首宇宙窄。
翩翻枪榆鸠,宛转匿絮虱
妻孥竞相笑,憔悴守文笔。

查看原文

注释

【宛转】1.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截坦率:话说得宛转些,别让她受不了|宛转相劝。 2.声音动听:鸟鸣宛转。 3.曲折;辗转:路宛转石间。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宛】

宛【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惌《唐韻》《正韻》於阮切《韻會》委遠切,音琬。《說文》屈草自覆也。

宛然猶,依然。《詩·秦風》宛在水中央。《註》宛然,坐見貌。《魏風》好人提提,宛然左辟。《註》宛然,讓之貌。

丘名。《爾雅·釋丘》宛中,宛丘。《又》丘上有丘爲宛丘。《註》宛謂中央隆高。

平聲。《玉篇》《集韻》《類篇》於袁切,音鴛。大宛,西域國名,去長安萬二千五百里。

縣名。《一統志》宛,本申伯國,春秋時屬晉,戰國爲韓宛邑,秦爲宛縣,漢因之,明屬南陽府。

姓。《左傳》鄭大夫宛射犬,楚大夫宛春。

去聲,於願切,音苑。小也。《詩·小雅》宛彼鳴鳩。《註》宛,小貌。

入聲,紆勿切,音鬱。《史記·倉公傳》寒濕氣宛。與苑鬱通。

叶於云切,音熅。《前漢·班固敘傳》漢武勞神,圖遠甚勤。王師嘽嘽,致誅大宛。

【转】

轉【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集韻》《韻會》陟兗切《正韻》止兗切,專上聲。《說文》轉運也。《前漢·韓安國傳》轉粟輓輸以爲之備。

《廣韻》動也,旋也。《詩·周南》輾轉反側。《註》輾者轉之半,轉者輾之周。

《韻會》軫轉,無窮也。《揚子·太經》軫轉其道。

《廣韻》知戀切《集韻》《韻會》《正韻》株戀切,專去聲。凡物自轉則上聲,以力轉物則去聲。

車上衣裝曰轉。《左傳·襄二十四年》踞轉而鼓琴。

【匿】

匿【子集下】【匸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正韻》女力切《集韻》《韻會》昵力切,音㥾。《說文》亡也。从匸,若聲。《爾雅·釋詁》匿,微也。《註》微謂逃藏也。《廣韻》藏也,亡也,隱也。《史記·留侯世家》良更名姓,亡匿下邳。《曹參傳》見人有細過,專務揜匿覆蓋之。《灌夫傳》廼匿其家。《註》師古曰:匿,避也。

《玉篇》隂姦也。

《前漢·蘇武傳》賜武服匿。《註》孟康曰:服匿如甖,小口大腹方底,用受酒酪。

《集韻》惕得切,音忒。朔而見月東方,曰側匿。

【絮】

絮【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息御切《集韻》《正韻》息據切,音楈。《說文》敝緜也。《釋名》絮,胥也,胥久故解落也。《急就篇註》漬繭擘之精者曰緜,粗者曰絮。今則謂新者爲緜,故者曰絮。《前漢·文帝紀》九十以上賜帛,人二疋,絮三斤。《註》師古曰:絮,綿也。

《史記·絳侯世家》太后以冒絮提文帝。《註》應劭曰:陌額絮也。晉灼曰:《巴蜀異物志》謂頭上巾爲冒絮。

《廣韻》抽據切《集韻》楮御切《韻會》摛據切,音悇。《禮·曲禮》毋絮羹。《註》絮,猶調也。《釋文》謂加以鹽梅也。

《廣韻》乃亞切,音䏧。《集韻》企夜切,音㰤。絲棼也。

《廣韻》《集韻》尼據切,音女。姓也。《前漢·張敞傳》敞使賊捕掾絮舜有所案驗。

《集韻》《韻會》人余切,音如。姓也。

《集韻》女加切,音挐。義同。

【虱】

虱【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2画

《直音》與蝨同。《篇海》作虱。

《釋典》佉盧虱吒,隋言驢脣,仙人名也。虱字从从虫作。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