谗口嚣嚣

出自:先秦·诗经《十月之交》

拼音:[chán][kǒu][xiāo][xiāo]

平仄:平仄平平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
家伯维宰,仲允膳夫。
棸子内史,蹶维趣马。
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
胡为我作,不即我谋。
彻我墙屋,田卒污莱。
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
择三有事,亶侯多藏。
不憖遗一老,俾守我王。
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
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
四方有羡,我独居忧。
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
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查看原文

注释

【谗口】说坏话的嘴﹔谗人。
【嚣嚣】1.亦作"嚣嚣"。亦作"嚣嚣"。 2.喧哗貌。 3.多言貌。 4.自得无欲貌。 5.虚空貌;虚伪貌。嚣嚣(áoáo) : 1.众口谗毁的样子:谗口嚣嚣。 2.傲慢的样子:听我嚣嚣。 3.拟声词。众人愁怨声:今京师嚣嚣,道路喧哗。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谗】

讒【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24画部外筆画:17画

《唐韻》士咸切《集韻》《韻會》《正韻》鋤咸切,音饞。《說文》譖也。《玉篇》佞也。《正字通》崇飾惡言,毀善害能也。《書·舜典》朕堲讒說殄行。《莊子·漁父篇》好言人之惡謂之讒。《荀子·修身篇》傷良曰讒。《說苑·臣術篇》蔽善者,國之讒也。

星名。《晉書·天文志》卷舌六星中,一曰天讒,主巫醫。

鼎名。《左傳·昭三年》讒鼎之銘。《疏》讒鼎,疾讒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一云讒,地名。禹鑄九鼎於甘讒之地,故曰讒鼎。

《廣韻》《集韻》士懺切《韻會》《正韻》士監切,饞去聲。義同。

叶鉏弓切,音崇。《楚辭·九歎》吸精粹而吐氛濁兮,橫邪世而不取容。行叩誠而不阿兮,遂見排而逢讒。

叶銀炎切,音嚴。《梁鴻·適吳詩》欲乗策兮縱邁,疾吾俗兮作讒。競舉枉兮錯直,咸先佞兮唌唌。唌音延。

《俗書證誤》从二免,非。䜛。

【口】

口【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上聲。《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頤卦》自求口食。《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戸口。《孟子》數口之家。《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姓。《唐韻》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古口,複姓。《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壺口,山名。《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谷口,地名。《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列口,縣名。《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韻補》苦動切,音孔。《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叶康杜切,音苦。《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叶恪侯切,音彄。《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嚣】

囂【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8画

〔古文〕音枵。《說文》聲也,气出頭上。从㗊从頁。頁,首也。《玉篇》喧譁也。《集韻》聲也。《左傳·昭三年》湫隘囂塵。《釋文》囂,許嬌反,一音五高反。《詩·小雅》選徒囂囂。《傳》囂囂,聲也。《釋文》囂,五刀反,亦許驕反。

《孟子》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註》囂囂,自得無欲之貌。

人名。《史記·黃帝紀》嫘祖生二子,其一曰囂,是爲靑陽。

《集韻》《韻會》《正韻》牛刀切,音敖。義同。《周禮·秋官》銜枚氏掌司囂。《註》察囂譁者。《釋文》囂,五羔反。

《詩·小雅》讒口囂囂。《箋》囂囂,衆多貌。《釋文》五刀反,韓詩作嗸嗸。《前漢·董仲舒傳》此民之所以囂囂苦不足也。《註》師古曰:與嗸同。

《詩·小雅》我卽爾謀,聽我囂囂。《傳》囂囂猶嗸嗸也。《釋文》囂,五刀反。

《字彙》山凹之地曰囂。《梁宣帝七山寺賦》神囂嵒嵒而特立。

鳥名。《山海經》梁渠之山有鳥,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

獸名。《山海經》羭次之山有獸,狀如禺,長臂善投,名曰囂。

水名。《山海經》嶓冢之山,囂水出焉。

山名。《山海經》北囂之山無石,其陽多碧,其隂多玉。

《集韻》地名。通作隞敖。詳前嚻字註。○按《經傳》《釋文》囂多讀敖,惟《小雅》車攻及《左傳·昭三年》《釋文》兼敖枵二音。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