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监聊吴语

出自:宋代·杨万里《和罗巨济山居十咏 其九》

拼音:[hè][jiān,jiàn][liáo][wú][yǔ,yù]

平仄:仄平平平仄

且爱灯檠短,宁论剑铗长。
芝兰照春紫,编简著人香。
贺监聊吴语,昌黎岂楚狂。
豹文元炳蔚,未信雾能藏。

查看原文

注释

【贺监】唐贺知章尝官秘书监,晩年自号秘书外监,故称。
【吴语】泛指吴地方言。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贺】

賀【酉集中】【貝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胡箇切《集韻》《韻會》胡佐切,音侉。《說文》以禮物相奉慶也。《詩·大雅》四方來賀。《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禮·郊特牲》昏禮不賀人之序也。

《玉藻》有慶,非君賜不賀。《後漢·禮儀志》每月朔、歲首爲大朝受賀。

《廣韻》賀,勞也,加也。

《揚子·方言》賀,儋也。自關而西,隴、冀以往謂之賀。凡以驢馬馲駝載物者謂之負他,亦謂之賀。《唐書·郝處俊傳》羣臣皆賀戟侍。

姓。《玉海》賀氏,漢侍中慶純避安帝諱,攺爲賀。

複姓。《正字通》賀蘭、賀拔,皆複姓也。

【监】

監【午集中】【皿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減平聲。《說文》臨下也。《徐曰》安居以臨下,監之也。《揚子·方言》察也。《廣韻》領也。《詩·小雅》何用不監。《箋》女何用爲職,不監察之。《禮·王制》天子使其大夫爲三監。監於方伯之國。《註》使佐方伯,領諸侯,監臨而督察之也。上監去聲,下監平聲。《周禮·天官·大宰之職》邦國立其監。《註》謂公侯伯子男,各監一國。《莊子·天運篇》監臨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

《韻府》攝也。《左傳·閔二年》君行則守,守曰監國。

《韻會小補》觀也。《魯語》長監于世。

監寐,猶寤寐也。《後漢·桓帝紀》監寐寤嘆。《註》言雖寢而不寐也。

雲氣臨日也。《周禮·春官》眂祲掌十煇之灋,四曰監。《疏》謂有赤雲氣在日旁,如冠珥。珥,卽耳也。

星名。《史記·天官書》歲隂在寅,歲星居丑,正月晨出東方,名曰監德。

《唐韻》格懺切《集韻》《韻會》居懺切《正韻》古陷切,減去聲。義同。

《爾雅·釋詁》視也。《書·太甲》天監厥德,用集大命。《詩·大雅》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官名。《史記·五帝紀》黃帝置左右監。

《唐書·百官志》官寺之別曰寺,曰監。

《韻會》牧苑及鹽鐵官所治皆曰監。

宦寺亦曰監。《史記·秦本紀》衞鞅因景監求見孝公。《註》監,奄人也。

姓。《風俗通》衞康叔爲連屬之監,其後氏焉。《史記·田齊世家》監止爲齊公相。《註》監,一作闞。

《韻會》通作鑑鍳。《書·酒誥》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班倢伃·自傷賦》女圖以鏡監。

監監,如金之監而明察也。《靈樞經》陽明之上監監然。

《集韻》苦濫切,音闞。地名,在東平郡。《史記·封禪書》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註》監,音闞。

《前漢·韋孟諫詩》我王如何,曾不斯覽。黃髮不近,胡不時監。監叶覽,覽音濫。

叶古嫌切,音蒹。《韓愈·子產頌》在周之興,養老乞言。及其已衰,謗者使監。《六書正譌》从臨省聲,兼意。从血者,與與監皆从血,會意。

【聊】

聊【未集中】【耳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洛蕭切《集韻》《韻會》憐蕭切《正韻》連條切,音膫。《說文》耳鳴也。

《韻會》語助。《詩·唐風》椒聊之實。《傳》椒聊,椒也。《疏》聊,語助也。

《博雅》聊,苟且也。《詩·衞風》孌彼諸姬,聊與之謀。《傳》聊,願也。《箋》聊,且略之辭。《晉書·阮籍傳》聊復爾耳。

賴也。《前漢·張耳陳餘傳》使天下父子不相聊。《揚子·方言》此其計畫,無所聊賴。

《左思·吳都賦》相與聊浪乎昧莫之坰。《註》聊浪,放曠貌。

地名。《左傳·昭二十年》聊攝以東。《註》聊攝,齊西界也,平原聊城縣東北有攝城。《史記·韓王信盧綰傳》破豨將張春於聊城。

姓。《風俗通》聊倉。爲漢侍中。

《集韻》力求切,音騮。木名。引爾雅朻者聊。◎按爾雅釋木音義,聊音寮,無騮音,未審集韻何據。

《楚辭·九歎》耳聊啾而戃慌。《註》聊啾,耳鳴。聊音留。

阿蘭聊,西域國名。《後漢·西域傳》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

與騮同。《前漢·地理志》華聊,綠耳之乗。

《集韻》力弔切,音嫽。木名。《說文》本作。

【吴】

吴【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俗吳字。《吳志·薛綜傳》無口爲天,有口爲吴。《正字通》此借字形爲諧語,非吴字本義。《正韻》吳字註亦作吴,非。(吳)〔古文〕音吾。國名。《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蠻,自號句吳。《註》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爲荆國,十二年,更名吳。亦縣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吳縣。

《說文》郡也。《後漢·郡國志》吳郡,順帝分會稽置。《韻會》吳郡、吳興、丹陽爲三吳。《正字通》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爲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爲三吳,其說不同。

《齊語》西服㳅沙西吳。《註》雍州之地。

天吳,水神也。《郭璞·山海經贊》八頭十尾,人面虎身。龍據兩川,威無不震。

《說文》姓也。《廣韻》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方言》大也。《說文》大言也。《詩·周頌》不吳不敖。《傳》吳,譁也。

《魯頌》不吳不揚。《說文註》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今寫詩者,攺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釋文》吳,舊如字。何承天云:从口下大,故魚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驚俗也。按《說文》《釋文》俱云吳作㕦讀,非。而《玉篇》《廣韻》《集韻》《類篇》《韻會》諸書,吳字亦皆無去聲一音,惟正韻收吳入禡韻,詩朱註亦作去聲讀。未知孰是,存以備考。

《集韻》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吳。註詳虍部七畫。《釋名》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于此,虞其志也。

與娛通。《詩·周頌》不吳不敖。《疏》正義曰:人自娛樂,必讙譁爲聲。故以娛爲譁也。定本娛作吳。

【语】

語【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魚舉切《集韻》偶舉切《韻會》魚許切《正韻》偶許切,魚上聲。《說文》論也。《徐曰》論難曰語。語者,午也。言交午也。吾言爲語,吾,語辭也。言者直言,語者相應答。《釋名》敘也。敘己所欲說也。《易·頤卦》君子以愼言語,節飮食。《詩·大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疏》直言曰言,謂一人自言。答難曰語,謂二人相對。《禮·雜記》三年之喪,言而不語。《註》言,自言己事也。語,爲人論說也。《家語》孔子之郯,遭程子于塗,傾蓋而語終日。

國名。《別國洞冥記》勒畢國人長三寸,有翼,善言語戲笑,因名善語國。

《廣韻》牛倨切《集韻》牛據切《韻會》《正韻》魚據切,魚去聲。《廣韻》告也。《增韻》以言告人也。《左傳·隱元年》公語之故。《論語》居,吾語女。

敎戒也。《魯語》主亦有以語肥也。

地名。《前漢·閩粵王傳》錢唐榬終古斬徇北將軍爲語兒侯。《孟康註》語兒,越中地也。今吳南亭是。《師古曰》語,或作篽、籞。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