谆谆训诲不辍口

出自:明代·于谦《慈训堂诗》

拼音:[zhūn][zhūn][xùn][huì][bù,fǒu][chuò][kǒu]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

君不见孟轲称大贤,道学冠今古。
陶侃惜分阴,乃心忠典午。
当年造就赖慈亲,剪发断机良独苦。
君家阿母贞且贤,与古列女相比肩。
孀居节操凛冰雪,诸孤在膝皆髫年。
谆谆训诲不辍口,愿汝成立报所天。
为言汝家素阀阅,累叶簪组相蝉联。
而翁受命宰百里,奉法循理人共传。
一朝奄弃遗尔辈,我故未忍归重泉。
属纩言犹在吾耳,令我慇勤教诸子。
汝曹力学能有成,尔父虽死犹不死。
言之痛心恐未足,大书日新扁华屋。
诸郎感奋思立身,恒若汤盘警心目。
明师益友资讨论,暮史朝经勤讲读。
一朝昆季俱登庸,万里云霄快鸿鹄。
伯也绣衣霄汉立,季也芳名题桂籍。
子能若此亲何忧,笑引诸孙饷梨栗。
满庭慈竹布清阴,绕砌萱花丽迟日。

查看原文

注释

【谆谆】1.反覆教导:谆谆告戒|谆谆不倦。 2.迟钝昏乱的样子: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
【训诲】教导。用于上级对下级,尊长对晚辈:从父亲的训诲中受到教育。
【不辍】1.亦作"不惙"。 2.不止;不绝。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谆】

諄【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肫。《說文》告曉之熟也。《正韻》誨言重複也。《詩·大雅》誨爾諄諄。《朱傳》詳熟也。《釋文》諄,又作訰。

《廣韻》至也。誠懇貌。《集韻》通作訰、肫。或作忳、純。詳前訰字註。

《集韻》或作哼。《莊子·胠篋篇》釋夫恬惔無爲,悅夫啍啍之意。《通雅》卽諄諄也。

姓。見《字彙》。

《玉篇》《廣韻》之閏切《集韻》《韻會》《正韻》朱閏切,肫去聲。告之丁寧也。《左傳·襄三十一年》趙孟年未盈五十,而諄諄焉如八九十者。

《韻會》忠謹之貌。《後漢·卓茂傳》勞心諄諄。

《玉篇》佐也。《晉語》曾孫蒯瞶,以諄趙鞅之故。

《揚子·方言》諄憎,所疾也。宋魯凡相惡謂之諄憎,若秦晉言可惡矣。

《集韻》主尹切,音準。與方言義同。

《韻會》或作啍。《荀子·哀公篇》無取口啍。《註》與諄同,誕也。

叶朱遄切,音專。《史記·司馬相如·封禪頌》厥之有章,不必諄諄。依類託寓,諭以封巒。

【训】

訓【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薰去聲。《說文》說敎也。《徐曰》訓者,順其意以訓之也。《正韻》誨也。《字彙》導也。《書·伊訓》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于王。《傳》作訓以敎導太甲。《詩·大雅》四方其訓之。《正義》訓是敎誨之別名。《禮·曲禮》敎訓正俗。《疏》謂訓說義理。

《正字通》古言可爲法也。《書·說命》學于古訓。《詩·大雅》古訓是式。《傳》古,故也。訓,道也。《傳》古訓,先王之遺典也。《左傳·文六年》告之訓典。《註》訓典,先王之書。

《玉篇》誡也。《魏書·高允傳》臣被敕論集往世酒之敗德以爲《酒訓》。

《廣韻》男曰敎,女曰訓。

《博雅》順也。《書·康誥》皇天用訓厥道,付畀四方。《傳》上天用順文武之道,而付之以天下之大也。《後漢·方術傳》下使五品咸訓于嘉時。《註》訓,順也。

詁訓,註解之別名。《爾雅·郭璞序》《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疏》訓,道也。道物之貌以吿人也。《前漢·揚雄傳》不爲章句訓詁。《師古註》訓者,釋所言之理也。《字彙》如某字釋作某義,順其義以訓之也。

官名。《周禮·夏官》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

鳥名。《唐書·五行志》鵂鶹,一名訓狐。

獸名。《神異經》檮杌,西方荒中獸。一名難訓。

州名。《唐書·地理志》江南道有訓州。

姓。明宣德中有敎授訓濬。

《五音集韻》詳遵切,音旬。道也。《周禮·地官》土訓,鄭司農讀。

叶文韻。《晉書·衞恆傳》大晉開元,弘道敷訓。天垂其象,地耀其文。

【诲】

誨【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音晦。《說文》曉敎也。《徐曰》丁寧誨之,若決晦昧也。《玉篇》敎示也。《廣韻》敎訓也。《易·繫辭》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書·說命》朝夕納誨,以輔台德。《詩·小雅》敎誨爾子,式穀似之。

叶呼位切,音豷。《詩·大雅》匪敎匪誨,時維婦寺。

叶許旣切,希去聲。《秦·泰山刻石》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敎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咸承聖志。三句入韻。《吳棫·韻補》古未韻與寘通。

【不】

不【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辍】

輟【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啜。《說文》車小缺復合者。

《廣韻》已也。《集韻》止也。《增韻》歇也。

【口】

口【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上聲。《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頤卦》自求口食。《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戸口。《孟子》數口之家。《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姓。《唐韻》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古口,複姓。《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壺口,山名。《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谷口,地名。《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列口,縣名。《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韻補》苦動切,音孔。《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叶康杜切,音苦。《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叶恪侯切,音彄。《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