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箠笞西羌

出自:宋代·章琰《送韩时斋赴京湖幕》

拼音:[chǐ,chě][chuí][chī][xī][qiāng]

平仄:仄平平平平

凄其秋已晚,塞草青欲黄。
出门褰君衣,问君何遑遑。
捷书来古岘,谈笑复古疆。
功名有斯会,宁计道路长。
思昔君之祖,尺箠笞西羌
当时军中谣,岂在甲兵强。
慷慨怀前烈,膏秣趣晨装。
掀髯作远役,匪为官爵忙。
泪碑吊叔子,草庐访南阳。
世岂无若人,君岂问老庞。
吾能送君去,不能共君航。

查看原文

注释

【西羌】西汉时对羌人的泛称。亦指东汉羌人内徙定居在金城﹑陇西﹑汉阳等郡的一支。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尺】

尺【寅集上】【尸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1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石切,音赤。《說文》十寸也。人手郤十分動衇爲寸口,十寸爲尺,規矩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體爲法。《家語》布指知尺,舒肱知尋。《前漢·律歷志》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蔡邕·獨斷》夏十寸爲尺,殷九寸爲尺,周八寸爲尺。《周禮·司市》疏置丈尺於絹布之肆。

大尺曰施。《管子·地員篇》其施五尺。《註》施音遺,大尺之名。

《小爾雅》五尺謂之墨。《周語》不過墨丈尋常之閒。《註》五尺爲墨,倍墨爲丈。今木工各用五尺以成宮室,其名爲墨,則墨者工師之五尺也。

《唐輦下歲時記》二月朔日爲中和節,賜大臣戚里尺,謂之裁度民閒。

法三尺,謂以三尺竹具,非也。

叶昌約切,音綽。《詩·魯頌》是尋是尺。叶下作若。《韻會》通作赤。

【箠】

箠【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集韻》是爲切,音垂。竹名。《張衡·南都賦》其竹則篠簳、箛箠。

《廣韻》竹垂切《集韻》株垂切,又中葵切,音追。竹節也。

《廣韻》之累切《集韻》《韻會》主蘂切,音捶。擊馬策也。《史記·張耳陳餘傳》杖馬箠,下趙數十城。

《集韻》是棰切,音菙。義同。

笞法志》景帝中六年定箠令,笞者箠長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節。當笞者笞臋,毋得更人。畢一罪,乃更人。自是笞者得全。

【笞】

笞【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丑之切《韻會》《正韻》抽之切,是也。太宗甞覽《明堂針灸圖》,見人之五臟皆近背,詔罪人無得鞭背。《荀子·正論篇》捶、笞臏脚。《註》捶笞皆杖擊也。

【西】

西【申集下】【襾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粞。《類篇》金方也。《說文》鳥在巢上也。日在西方而鳥栖,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文作㢴,象形也。《前漢·律歷志》少隂者西方,西遷也。隂氣遷落物,於時爲秋。《尚書·大傳》西方者何,鮮方也。或曰鮮方,訊訊之方也。訊者,訊人之貌。

地名。《晉書·地理志》西郡。《韻會》唐置西州。

姓。《通志·氏族略》西氏。《姓苑》西門豹之後,改爲西。

《集韻》相咨切,音私。義同。

《篇海》蘇前切,音先。《前漢·郊祀歌》象載瑜,白集西,食甘露,飮榮泉。《後漢·趙壹傳·窮鳥賦》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

《韻補》斯人切,叶音辛。《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醴騰湧於隂溝,甘露被宇而下臻。朱桂黝鯈於南北,芝蘭阿那於東西。

《類篇》乙却切,音約。平量也。

《廣韻》籀文作。○按《玉篇》等書西字另一部。今从《字彙》《正字通》附入襾部。

【羌】

羌【未集中】【羊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音蜣。《說文》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从羊。《書·牧誓》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註》八國,皆蠻夷戎狄。羌在西蜀叟。《史記·五帝紀》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匈奴傳》西接月氏氐羌。《註》羌,三苗,薑姓之別。舜徙于三危,今阿關之西南羌是也。

《屈原·離騷》羌內恕己以量人兮。《註》羌,楚人語辭也。

《玉篇》卿也,反也,章也,强也。

姓。《史記·秦始皇紀》羌瘣伐趙。

《集韻》許亮切,音向。羌量,烏雛饑困貌。《篇海》俗作羗。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