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撇鸊鹈去

出自:宋代·梅尧臣《早发大信口》

拼音:[piē,piě][piē,piě][pì][tí][qù]

平仄:平平仄平仄

犬吠知船解,村墟尚闭门。
霜泥黏缆尾,冰水阁潮痕。
撇撇鸊鹈去,纤纤舴艋昏。
梅湖到不远,寄信向田园。

查看原文

字义

【撇】

撇【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集韻》《韻會》《正韻》匹蔑切。同撆。見上(撆字)註。《前漢·揚雄甘泉賦》浮蔑蠓而撇天。《註》撇,猶拂也。《王褒·洞簫賦》聯綿彯撇,生微風兮。

書法有撇。《書·法離鉤》長撇須迅其鋒。

《正韻》必弊切,音閉。義同。

《集韻》《韻會》匹裔切,潎去聲。摽也。

《集韻》必結切,閉入聲。揎衣也。

【鸊】

鸊【補遺·亥集】【鳥部】康熙筆画:24画部外筆画:13画

《篇海類編》必益切,音辟。鸊鷱,鳥名。鳩也。

與鷿同。

【鹈】

鵜【亥集中】【鳥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正韻》杜兮切,音啼。鴮鸅也。《爾雅·釋鳥》鵜,鴮鸅。《註》今之鵜鶘也。好羣飛,沉水食魚,故名鴮鸅。俗呼淘河。《正字通》陸璣曰:形如鴞而大,喙長尺餘,口中正赤,頷下大如數升囊,小澤中有魚,共抒水滿而棄之,水竭魚出,乃食之。

鼂以道曰:鵜之屬,有曰漫畫者,以觜畫水,求魚,無一息之停。有曰信天緣者,終日凝立,不易其處,俟魚過取之。《詩·曹風》維鵜在梁。《毛傳》洿澤也。《三國志》魏文帝鵜鶘集靈芝池詔云:此詩人所謂汙澤也。

《集韻》《正韻》天黎切,音梯。義同。

【去】

去【子集下】【厶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集韻》《韻會》丘據切,墟去聲。《說文》人相違也。《廣韻》離也。《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

棄也。《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墟上聲。《集韻》徹也。

藏也。《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註》去,收藏也。

《集韻》或作弆。《前漢·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註》弆,亦藏也。

《韻會》《正韻》丘於切,音墟。疾走。《正字通》同驅。《詩·小雅》鳥鼠攸去,君子攸芋。《左傳·僖十五年》秦伯伐晉。卜之,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