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阁时聆謦欬声

出自:明代·王世贞《西城宫词八首》

拼音:[nuǎn][gé][shí][líng][qǐng][kài,ài][shēng]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花底传筹到五更,隐囊斜倚到天明。
寒霜不敢蒙头坐,暖阁时聆謦欬声

查看原文

注释

【暖阁】1.与大屋子隔开而又相通连的小房间,可设炉取暖。 2.泛指设炉取暖的小阁。 3.旧日官署大堂设案之阁。
【謦欬】1.亦作"謦咳"。 2.咳嗽。亦借指谈笑﹐谈吐。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暖】

暖【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同㬉。《禮·月令》行春令則暖風來至。《楚辭·天問》何所冬暖。

《集韻》許元切,音暄。柔貌。《莊子·徐無鬼》有暖姝者。《音義》吁爰反。柔貌。

《集韻》火遠切,音咺。義同。

【阁】

閣【戌集上】【門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古洛切《集韻》剛鶴切《韻會》《正韻》葛鶴切,音各。《說文》所以止扉者。从門,各,意兼聲。《徐曰》按:杙長者謂之閣,所以止扉。卽今云門頰,扇所附著也。《正字通》按爾雅釋宮:樴謂之杙,在牆者謂之楎,在地者謂之臬,大者謂之栱,長者謂之閣。

《博雅》閣載也。

《集韻》一曰觀也。一曰藏之所。《玉篇》樓也。揚雄校書于天祿閣。《正字通》漢宮殿疏:麒麟閣、天祿閣,蕭何造以藏祕書,延賢士。唐制:宣政,前殿也,謂之衙,衙有仗。紫宸,便殿也,謂之閣。朔望不御前殿而御紫宸,謂之入閣。

食閣,木板爲之,所以食物也。《又》天子閣,左達五,右達五。《註》天子尊庖㕑遠,故左夾室五閣。右夾室五閣。

閣道,樓陛也。《前漢·司馬相如傳》輦道纚屬。《註》輦道,閣道也。《戰國策》故爲棧道木閣,而迎王與后於城陽山中。

甬路,亦名飛閣,複道也。《史記·高祖紀·輒燒絕棧道註》棧道,閣道也。崔浩云:險絕之處,傍鑿山巖,而施版梁爲閣。《正字通》馬鳴閣道,利州棧道也。今保寧府廣平縣,其閣梁,一頭入山腹,一頭立柱水中。張良燒絕秦棧道,卽此。地輿志昭化縣有馬鳴閣。劒州有劒閣。

《周禮·秋官·野廬氏註》車有轘轅坻閣。《疏》坻閣,道路之名也。

星名。《史記·天官書》六星絕漢,抵營室,曰閣道。《註》閣道,北斗之輔。

《詩·小雅》約之閣閣。《毛傳》猶歷歷也。《詩詁》端直貌。

蛙聲。《韓愈·雜詩》蛙黽鳴無謂,閣閣祗亂人。《註》閣閣,如其聲。喻羣言害道也。

姓。《急就章》有閣幷訢。《正字通》唐御史閣輔。

《韻補》叶于六切,音哊。《司馬相如·上林賦》離宮別館,彌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閣。叶下屬宿。

【时】

時【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旹《唐韻》《集韻》《韻會》市之切《正韻》辰之切,音蒔。《說文》四時也。《釋名》四時,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至也。《書·堯典》敬授人時。《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又》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禮·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淮南子·天文訓》隂陽之專精爲四時。《又》三月而爲一時。

《韻會》辰也,十二時也。

《廣韻》是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詩·大雅》曰止曰時,築室于兹。《朱傳》可以止于是,而築室矣。

《博雅》伺也。《論語》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疏》謂伺虎不在家時而往謝之。

《博雅》善也。《廣韻》中也。

地名。《左傳·莊九年》戰于乾時。《註》乾時,齊地。時水在樂安界,岐流旱則竭涸,故曰乾時。

姓。《廣韻》良吏傳有時苗。《何氏姓苑》云:今鉅鹿人。

與塒同。《詩·王風》雞棲于塒。《釋文》塒,本亦作時。

《韻補》叶上紙切。《王粲·七釋》不以志易道,不以身後時。進德修業,與世同理。

叶側吏切。《屈原·離騷》忳鬰邑余侘傺兮,吾獨窮苦乎此時也。叶下態,態音替。

【聆】

聆【未集中】【耳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韻會》郞丁切《正韻》離呈切,音靈。《說文》聽也。《倉頡篇》耳聽曰聆。《廣韻》以耳取聲。《前漢·敘傳》妣聆呱而刻石兮。

《博雅》聆,從也。

《淮南子·齊俗訓》所居聆聆。《註》聆聆,意曉解也。

借作齡。《禮·文王世子》夢帝與我九齡。《釋文》本或作聆。

【謦】

謦【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去挺切《集韻》《韻會》《正韻》棄挺切,罄上聲。《說文》欬也。《玉篇》欬聲也。《莊子·徐無鬼》久矣夫,莫以眞人之言,謦欬吾君之側乎。《註》輕曰謦,重曰欬。

《北史·崔悛傳》謦欬,爲洪鐘響。

人名。善謦,見《宋史·宗室表》。

《集韻》《類篇》詰定切,音罄。謦欬,言笑也。

【欬】

欬【辰集下】【欠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苦漑切《集韻》《韻會》口漑切,音慨。《說文》逆氣也。《玉篇》上欶也。《類篇》今俗謂嗽爲欬。《禮·月令》季夏行春令,則穀實鮮落,國多風欬。《註》因風致欬疾也。

大呼曰廣欬。《禮·曲禮》車上不廣欬。《疏》廣,弘大也。欬,聲欬也。在上而聲大欬,似自矜,又驚衆也。

謦欬,言笑也。《列子·黃帝篇》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莊子·徐無鬼》况乎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註》欬,苦愛反。

《集韻》去兾切,音器。義同。

《集韻》乙界切,音餲。與噫同。《說文》飽食息也。通作䬵。

【声】

声【丑集中】【士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字彙》同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

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聲譽。《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註》聲聞,名譽也。

宣也。《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註》聲,宣也。

《諡法》不生其國曰聲。《註》生于外家。《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註》聲,諡也。

姓。

《韻補》叶尸羊切,音商。《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