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酌脯酱调盐鹾

出自:宋代·韩维《答曼叔见谢颍桥相过之什》

拼音:[zhēn][zhuó][fǔ][jiàng][tiáo,diào,zhōu][yán][cu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颍川今古贤豪多,后生继者为谁何。
吾交曼叔少挺出,力自树立非由它。
潜心直欲到圣处,论议不避况与轲。
读书下笔知所趣,崇树兰茝遗蒿莪。
轩昂头角事高大,肯与世俗同其波。
一从得官坐山县,有如鸷鸟著网罗。
朝符暮檄困奔走,尚畏官长来诛诃。
时时矫首尘埃下,窥睹风月偷吟哦。
我怜轶才就羁绊,岁一往视无蹉跎。
扁舟远放汝水岸,浊酒暮醉高阳阿。
前时拜会牒来颍上,谨视敛籴讥奸讹。
官曹寂寞古寺冷,况复朔雪飞傞傞。
驰书里中二三友,固要以义当予过。
星言整驾夕已至,霜桥晚渡冰峨峨。
燃薪暖我频饮我,斟酌脯酱调盐鹾
倾壶举觞纷左右,客馆而笑君颜酡。
危然正论中法义,豆笾罗列阵象犠。
嘲俳乘醉忽以发,驶如凿水放九河。
哀弦孤止四坐寂,继以箫笛相谐和。
先生久与人迹绝,心如止水形枯柯。
忽警此乐非外奖,不觉抚手促而歌。
归衔络马屡见夺,欲去未忍还婆娑。
空堂想见别后意,一灯夜守阵编哦。
兴来落纸成大句,势欲李杜相凌摩。
缄题见寄邀以和,大江汹涌难为沱。
短篇澀讷非所报,为我挥笔芟烦苛。

查看原文

注释

【斟酌】1.倒酒;注酒:腾酒车以斟酌。 2.倒酒不满曰斟,过满曰酌,宜适中。故比喻反覆地考虑:斟酌定夺|斟酌损益|再三斟酌|请你斟酌办理。 3.品评;欣赏:斟酌嫦娥怜我老,故窥书幌照人床。
【脯酱】肉酱。
【调盐】《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以"调盐"喻任宰相治理国政。
【盐鹾】盐务。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斟】

斟【卯集下】【斗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職深切《集韻》《韻會》《正韻》諸深切,音針。《說文》勺也。《楚辭·天問》彭鏗斟雉帝何饗。《註》斟,勺也。

《周語》而後王斟酌也。《註》斟,取也。

《後漢·馮衍傳》意斟愖而不澹。《註》斟愖,猶遲疑也。

《揚子·方言》斟,益也。《註》言斟酌而益之。

《玉篇》計也。

國名。《左傳·襄四年》滅斟灌及斟尋氏。《註》二國,夏同姓諸侯,仲康之子。

姓。《姓氏急就篇》漢博士斟尚。

【酌】

酌【酉集下】【酉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之若切《集韻》《韻會》《正韻》職略切,音灼。《說文》盛酒行觴也。《詩·周南》我姑酌彼金罍。《禮·郊特牲》縮酌用茅。《註》酌,猶斟也。酒已泲,則斟之,以實尊彝。《前漢·蓋寬饒傳》無多酌我,我乃酒狂。《班固·西都賦》騰酒車以斟酌。

《博雅》酌,漱也。《又》益也。

《禮·曲禮》酒曰淸酌。《博雅》淸酌,酒也。

取善而行曰酌。《左傳·成六年》子爲大政,將酌於民者也。《註》酌取民心,以爲政。《禮·坊記》上酌民言,則下天上施。《註》酌,猶取也。

參酌也。《周語》而後王斟酌焉。《前漢·敘傳》斟酌六經,放易象論。

地名。《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平酌侯葘川懿王子。《註》志屬北海。

《正字通》武王樂歌,周頌於鑠王師之篇名。酌,亦省作勺。《禮·內則》十三舞勺。《註》勺與酌同。

《集韻》實若切,音杓。挹也。《左傳·成十四年》不內酌飮。《釋文》酌,市略反,亦讀章略反。

【脯】

脯【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方武切《集韻》《韻會》匪父切《正韻》斐古切,音甫。《說文》肉乾也。《玉篇》脯,腊也。《廣韻》乾脯。《前漢·東方朔傳》乾肉爲脯。《禮·內則》牛脩,鹿脯,田豕脯,麋脯,麕脯。《韻會》薄析曰脯,捶之而施薑椒曰鍛脩。《釋名》脯,搏也。乾燥相搏著也。《禮·曲禮》以脯脩置者,左朐右末。《詩·大雅》爾殽伊脯。《前漢·貨殖傳》濁氏以胃脯而連騎。《註》今大官常以十月作沸湯,燖羊胃,以末椒薑扮之,暴使燥,是也。

《集韻》蓬逋切,音蒲。與酺通。大飮酒也。

《集韻》蒲故切,音步。爲人物災害之神。一曰會聚飮食也。本亦作酺。

【酱】

醬【酉集下】【酉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音將。《說文》醢也。《韻會》醢,肉醬也。

豉醬。

菜茹亦謂之醬。《正字通》麥麪米豆皆可罨黃,加鹽曝之成醬。《禮·曲禮》醯醬處內。《周禮·天官·膳夫》醬用百有二十罋。《註》醬,謂醯醢也。《史記·西南夷傳》南越食蒙蜀枸醬。《註》劉德云:枸樹如桑,其椹長二三寸,味酢,取其實以爲醬。《枚乗·七發》熊蹯之臑,芍藥之醬。《說文》本作。臑字原从足从而作。

【调】

調【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徒遼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音迢。《說文》和也。《玉篇》和合也。《詩·小雅》弓矢旣調。《禮·月令》仲夏調竽笙竾簧。

《韻會》揉伏也。《史記·秦本紀》大費佐舜調馴鳥獸。

《正字通》嘲笑也。《世說》王丞相每調之。

《廣雅》欺也,啁也,譀也,出買也。

《莊子·齊物論》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註》樹上枝葉搖動之形。

官名。《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

姓。《廣韻》周禮有調人,其後氏焉。

《廣韻》《集韻》《韻會》張流切,音輈。朝也。《詩·周南》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毛傳》調,朝也。

作輈。

《廣韻》《集韻》《韻會》徒弔切,迢去聲。《玉篇》選調也。《史記·秦始皇紀》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註》下令調斂也。《前漢·食貨志》馬數萬匹,卒掌者不足,乃調旁近縣。《師古註》謂選發之也。

《張釋之傳》十年不得調。《師古註》選也。

《袁盎傳》盎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爲隴西都尉。《師古註》遷也。

《玉篇》度也。《增韻》算也。《前漢·鼂錯傳》調立城邑毋下千家。《師古註》謂算度之也。

《玉篇》求也。

《類篇》賦也。《正字通》民賦曰調,晉平吳制戸調。見《晉書》。

唐賦,人之制有四,二曰調。見《舊唐書》。

《廣韻》韻調也。《增韻》音調,樂律也。才調,韻致也。

《韻會》詩也。

叶從紅切,音同。《屈原·離騷》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湯禹儼而求合兮,摰咎繇而能調。

【盐】

鹽【亥集下】【鹵部】康熙筆画:24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集韻》《韻會》余廉切《正韻》移廉切,音閻。《說文》鹹也。古宿沙初作,煮海爲鹽,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十六里。《周禮·天官·鹽人》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賔客共其形鹽散鹽,王之膳羞共飴鹽。《註》苦鹽出於池,鹽爲顆未鍊治,味鹹苦。散鹽卽末鹽,出於海及井,幷煑鹻而成者,鹽皆散末也。形鹽卽印鹽,積鹵所結,形如虎也。飴鹽以飴雜和,或云生戎地,味甘美也。《禮·內則》卵鹽。《註》大鹽也。《正字通》鹽種類非一,或出於鹵地,或出於井,出於崖,或出於石,出於木。

《史記·天官書》臯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凌雜米鹽。《正義曰》凌雜,交亂也。米鹽,細碎也。

澤名。《史記·大宛傳》于闐之東,水注鹽澤,潛行地下,則河源出焉。

白鹽,山名。在四川夔州,南連赤甲山。《杜甫詩》赤甲白鹽俱刺天。

國名。《山海經》鹽長之國。

無鹽,古國名。

地名。鹽城,在蒲州安邑縣。一名司鹽城。《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

《前漢·地理志》無鹽縣,屬東平郡,海鹽縣,鹽官縣,屬會稽郡。

牛兩膁上曰陽鹽。《甯戚相牛經》陽鹽欲得廣。

金鹽五加皮別名。

姓。《魯國先賢傳》有北海相鹽津。

毋鹽,複姓。齊毋鹽邑大夫之後。

無鹽,古之醜婦人。

《廣韻》《集韻》《正韻》以贍切,音豔。《廣韻》以鹽醃物也。《禮·內則》屑桂與薑以灑諸上,而鹽之。

同豔。《禮·郊特牲》君親誓社,以習軍旅,流示之禽,而鹽諸利,以觀其不犯命也。《註》流,猶行也。行田也。鹽,讀爲豔,行田,示之以禽,使歆豔之,觀其用命不也。

曲之別名。凡歌詩謂之鹽者,謂如吟行曲引之類也。《古樂府》有昔昔鹽,神雀鹽,黃帝鹽諸名。。

【鹾】

鹺【亥集下】【鹵部】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昨何切《集韻》《韻會》《正韻》才何切,音醝。《說文》鹹也。河內謂之齤,沛人言若虘。《禮·曲禮》鹽曰鹹鹺。《註》大鹹若鹺,鹽味之厚也。

《集韻》仕知切,音齤。義同。《集韻》亦書作齤。別作醝,非。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