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此擘崔嵬

出自:宋代·强至《同杨公济赋破山得开字》

拼音:[zēng,céng][cǐ][bò,bāi][cuī][wéi]

平仄:平仄平平平

无物终天地,青山岂免开。
万人鑱秀骨,一气失全胚。
漫贮崇朝雨,犹防浩劫灰。
何年巨灵手,曾此擘崔嵬

查看原文

注释

【崔嵬】1.有石的土山:陟彼崔嵬。 2.高耸的样子:冠切云之崔嵬|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3.崔嵬(1912-1979)。电影演员、导演。山东诸城人。1930年入山东实验剧院学习编剧。后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曾任中南文化局局长、中国影协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主演影片《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并导演《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等。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曾】

曾【辰集上】【曰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昨稜切《集韻》《韻會》徂稜切,,古文窻字。下从曰,上从八,象氣之分散也。經典相承,隷省作曾。《詩·大雅》曾莫惠我師。《論語》曾是以爲孝乎。《孟子》爾何曾比予於是。

《廣韻》經也。《增韻》嘗也。《韻會》乃也,則也。

與層通。《後漢·張衡傳》登閬風之曾城兮。《文選》作層城。

《廣韻》作滕切《集韻》《韻會》咨騰切,音增。《書·武成》惟有道曾孫周王發。《爾雅·釋親》王父之考爲曾祖,孫之子爲曾孫。《註》曾,猶重也。

《左傳·襄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註》曾臣,猶末臣。《疏》曾祖曾孫者,曾爲重義。諸侯之於天子,無所可重。曾臣猶末臣,謙之意耳。

《楚辭·九歌》翾飛兮翠曾。《註》曾,舉也。

與橧同。《禮·禮運》夏則居橧巢。《釋文》橧,本又作曾。

與增同。《孟子》曾益其所不能。《孫奭·音義》曾當讀作增。

姓。《姓氏急就篇》曾氏出於鄫,姒姓,莒滅鄫,子孫在魯者別爲曾氏。《孫奕·示兒編》曾字除人姓及曾孫外,今學者皆作層字音讀。然經史無音,止當音增。《韻會》今詳曾字有音者,合從本音。餘無音者從層音,亦通。

【此】

此【辰集下】【止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音佌。《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

《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大學》此謂知本。

【擘】

擘【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博厄切,音蘗。《說文》撝也。《廣韻》分擘也。《禮·內則》塗皆乾擘之。《疏》擘,去。乾,塗也。《李白詩》巨靈擘太華。

《說文》大指也。《孟子》吾必以仲子爲巨擘焉。

挽擘也。弓弩手張曰擘,足踏曰蹶。

《揚子·方言》擘,楚謂之紉。

《集韻》蒲歷切,音甓。亦大指也。

《韻會》《正韻》毗亦切。與擗同。《六書故》借用捭。

【崔】

崔【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昨回切《集韻》《韻會》徂回切《正韻》遵綏切,音摧。《說文》高大也。《廣韻》崔嵬也。《詩·齊風》南山崔崔。《註》高大貌。《何晏·景福殿賦》高甍崔嵬。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倉回切,音催。齊邑名。濟南東朝陽縣有崔城。

姓。《廣韻》齊丁公之子,食采於崔,因以爲氏。《集韻》或作㠑磪崒隹。

【嵬】

嵬【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0画

《集韻》烏回切《韻會》魚回切《正韻》五回切,音巍。《說文》高不平也。从山,諧鬼平聲。《爾雅·釋山》石戴土謂之崔嵬。《註》石山上有土者。《詩·周南》陟彼崔嵬。

高大貌。《班固·西都賦》增盤崔嵬。

《廣韻》《正韻》五罪切《集韻》《韻會》五賄切,嵬,山貌。《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嵳峩㠑嵬。《集韻》或作峞。通作隗。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