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乡推甲乙

出自:宋代·魏了翁《家夫人挽诗》

拼音:[jiāng][xiāng][tuī][jiǎ][yǐ]

平仄:平平平仄仄

江乡推甲乙,家史自名门。
作配昔相反,流风今尚存。
三珠方秀媚,双剑忽飞骞。
丹旐莲峰路,悲云落日翻。

查看原文

注释

【江乡】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乡。
【甲乙】1.指春季。 2.次第;等级。 3.评定优劣。 4.比并;相属。 5.犹言数一数二。 6.引申为称誉,赞扬。 7.谓一一列举。 8.甲科﹑乙科的并称。 9.甲帐﹑乙帐的并称。 10.指初更﹑二更。 11.代词。犹某某。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江】

江【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集韻》《韻會》古雙切,音杠。水名。《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書·禹貢》岷山導江。《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

《書·禹貢》三江旣入。《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松江爲三。《前漢·地理志註》三江,謂北江、中江、南江。

九江,在荆州。《書·禹貢》九江孔殷。《正義》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爲江。

州名。春秋時爲吳楚地,秦爲九江郡,晉爲潯陽郡,卽古江州。《地理通釋》漢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江北之潯陽幷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潯陽之名。後又因潯陽而攺爲江州,實非古江州地也。

姓。本伯益之後,爵封于江,後以國爲氏。

星名。《史記·天官書》天潢旁江星。江星動,人涉水。

帝江,神鳥。出天山,識歌舞。見《山海經》。

《韻補》叶古紅切,音公。《楚辭·九章》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今滇語呼江爲公。

名江魚爲公魚。

【乡】

鄕【酉集下】【邑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許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虛良切,音香。《釋名》鄕,向也,衆所向也。《廣韻》萬二千五百家爲鄕。《前漢·食貨志》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四里爲族,五族爲黨,五黨爲州,五州爲鄕,是萬二千五百戸也。

上聲。《韻會》《正韻》許兩切,與響同。《前漢·董仲舒傳》如影鄕之應形聲。

《字彙補》與饗通。《前漢·文帝紀》尃鄕獨美其福。

去聲。《集韻》《正韻》許亮切。與嚮同。《禮·曲禮》則必鄕長者所視。《又》請席何鄕。

《爾雅·釋宮》兩階閒謂之鄕。《註》人君南鄕當階閒。

窻牖名。《禮·明堂位》刮楹達鄕。《疏》每室四戸八窻,窻戸皆相對。

《儀禮·士虞禮》祝從啓牖鄕如初。《註》鄕,牖一名也。《疏》北牖名鄕,鄕亦是牖,故云一名也。

《正字通》昔也,曩也。往者在前,來者從後,故往者謂之鄕者,往日謂之鄕日。《論語》鄕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

姓。《集韻》通作向。

【推】

推【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他回切《集韻》《韻會》《正韻》通回切,退平聲。《說文》排也。《增韻》盪也,擠也。一曰進之也。《禮·月令》孟春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左傳·襄十四年》或輓之,或推之。《註》前牽爲輓,後送爲推。

移也。《詩·大雅》旱旣太甚,則不可推。《疏》不可令之移去矣。推是遠離之辭。

讓所有以予人也。《史記·淮隂侯傳》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後漢·光武紀》推赤心置人腹中。

卻也,諉也。

《唐韻》昌錐切《集韻》《韻會》川錐切,音䜅。順遷也。《易·繫辭》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增韻》擇也,獎也,奉也。亦進之也。《書·周官》推賢讓能,庶官乃和。《禮·儒行》上弗援,下弗推。《註》推猶進也。《疏》不爲民下所薦舉也。《前漢·韓信傳》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爲吏。《註》無善行可推舉選擇也。

尋繹也。《前漢·劉向傳贊》有意其推本之也。《註》言其究極根本,深有意也。一曰窮詰也。《史記·酷吏傳》天水駱璧推減。《註》推,直追反,謂推繫之以成獄也。減一作成。

【甲】

甲【午集上】【田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夾。草木初生之莩子也。《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疏》百果草木皆莩甲開坼,莫不解散也。《後漢·章帝紀》方春生養,萬物孚甲。《註》葉裏白皮也。

十干之首。《爾雅·釋天》歲在甲曰閼逢,月在甲曰畢。《易·蠱卦》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疏》甲者,造作新令之日。《書·益稷》娶于塗山,辛壬癸甲。《禮·郊特牲》社日用甲,用日之始也。

凡物首出羣類曰甲。《戰國策》臣萬乗之魏,而甲秦楚。《釋文》甲,一作申,言居二國之上也。《張衡·西京賦》北闕甲第。《註》第,館也。甲,言第一也。《蘇軾·表忠觀》吳越地方千里,象犀珠玉之富甲於天下。

始也。《書·多方》因甲于內亂。《註》甲,始也。

科甲。《正字通》漢有甲乙丙科,平帝時歲課甲科四十人爲郞,乙科二十人爲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順帝陽嘉元年,增甲乙科員。

《爾雅·釋言》甲,狎也。《註》謂習狎。《詩·衞風》雖則佩韘,能不我甲。《毛傳》甲,狎也。《朱註》甲,長也。言才能不足以長於我也。

兵甲。《易·說卦》離爲甲冑。《疏》爲甲冑,取其剛在外也。《左傳·襄三年》組甲三百。《註》組甲,漆甲成組文。《禮·王制》命大司徒敎士以車甲。《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爲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

《揚子·方言》汗襦,自關而東謂之甲。《正字通》衣亦曰甲,元世祖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雨襻,名比甲,以便弓馬。

爪甲。《管子·四時篇》隂生金與甲。《註》隂氣凝結堅實,故生金爲爪甲也。

甲帳,殿也。

甲庫。《正字通》唐制,甲庫,藏奏鈔之地也。程大昌曰:唐中書門下吏部,各有甲曆,凡三庫以若干人爲一甲,在選部則名團甲。貞元四年,吏部奏三庫敕甲,又經失墜,乃至制敕旨甲皆被攺毀。據此則甲非甲乙之甲。龎元英文昌雜錄謂甲庫如令甲令丙,誤也。宋時有敕甲旨甲之稱,猶今言底言案也。遼史有架閣庫管句,元有左右部架閣庫,卽唐之甲庫也。

《淮南子·覽冥訓》質壯輕足者爲甲卒。《註》甲鋩也。

令甲,法令首章也。亦曰甲令。《戰國策》臣敬循衣服以待令甲。《史記·惠景閒侯年表》長沙王者至令甲,稱其忠焉。《註》瓚曰:漢以芮忠故特王之。以非制,故特著令。漢時決事,集爲令甲三百餘篇。如淳曰:令有先後,故有令甲,令乙,令丙。師古曰:若今第一,第二篇。《後漢·皇后紀》向使因設外戚之禁,編著甲令。

官名。《周禮·夏官》司甲。《疏》司甲,兵戈盾官之長者。

保甲。《正字通》編籍民戸,彼此詰察,防容隱姦宄也。

宋元豐,以諸路義勇攺爲保甲。紹興閒詔淮漢閒,取主戸之雙丁,十戸爲甲,五甲爲團,團有長。乾道閒,漕臣馮忠嘉言敎閱保甲,皆義勇民兵也。

國名。《春秋·宣十六年》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吁。《註》甲氏留吁,赤狄別種。《傳·昭十六年》徐子及郯人莒人會齊侯盟于蒲隧,賂以甲父之鼎。《註》甲父,古國名。高平昌邑縣東南有甲父亭。

姓。《莊子·庚桑楚》昭景也,甲氏也。《釋文》一說昭景甲三者,皆楚同宗也。昭景甲,三姓雖異,論本則同也。

赤甲,山名。《杜甫詩》卜居赤甲遷居新。《註》白鹽,赤甲,皆峽口大山。赤甲山高,不生草木,上皆赤色,望之如人袒胛,在夔州。

蟲介曰甲。

鳥名。《博雅》定甲鴠也。

《韻補》叶訖立切,音急。《揚雄·長楊賦》今樂遠出以露威靈,數動搖以疲車甲。叶上德。

叶吉協切,音頰。《楚辭·九歌》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乙】

乙【子集上】【乙部】康熙筆画:1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於筆切《集韻》億姞切《韻會》《正韻》益悉切,音鳦。十幹名。東方木行也。《爾雅·釋天》太歲在乙曰旃蒙。月在乙曰橘。《前漢·律歷志》奮軋於乙。《京房易傳》乙,屈也。

凡讀書,以筆志其止處曰乙。《史記·東方朔傳》朔初上書,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讀三月乃盡。

唐試士式,塗幾字,乙幾字。抹去譌字曰塗,字有遺脫,句其旁而增之曰乙。

《太乙數》有君基太乙,五福太乙諸名。

《前漢·藝文志》有天乙三篇。《註》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假託也。

姓。漢南郡大守乙世,前燕護軍乙逸,明乙瑄,乙山。

《爾雅·釋魚》魚腸謂之乙。《禮·內則》魚去乙。《註》魚餒必自腸始,形屈如乙字。一說魚腮骨,在目旁,如篆文乙,食之鯁不可出,去之乃食。

《茅亭客話》虎有威如乙字,長三寸許,在脅兩旁皮下,取得佩之,臨官而能威衆。無官佩之,無憎疾者。《蘇軾詩》得如虎挾乙。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