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勃草木霏

出自:明代·刘崧《蚕尖》

拼音:[bó,bèi][bó,bèi][cǎo][mù][fēi]

平仄:平平仄仄平

日出西岭赤,鸣禽度高楠。
稍陟衣带岭,东尖屹危参。
侧身忽旁断,拟步若幽探。
勃勃草木霏,高下皆浮岚。
巨石当横途,始复一解骖。
崖古树根瘦,谷深人语含。
石角利攒剑,远山突搘簪。
何姑骑白鹿,绿发长甗甗。
坐令妇女辈,奔走祈春蚕。
千崖动合沓,秋色晚正酣。
驾鹅飞益高,刚风回东南。
我行蒙翳中,罥刺宁所堪。
山水能媚人,夙性所乐耽。
奚能恋文字,局促如饣乏蝉。
旷兹登览际,踯躅忘忧惔。
振衣复少憩,历险不敢贪。
片云触石起,流泽思远覃。
惜无晨风翼,照影双溪潭。

查看原文

注释

【勃勃】旺盛的样子;强烈的样子:兴致勃勃|野心勃勃。
【草木】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2.指荒野。 3.亦作"艹木"。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勃】

勃【子集下】【力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韻會》《正韻》蒲沒切《集韻》薄沒切,音孛。《說文》排也。从力,孛聲。《徐曰》勃然興起,有所排擠也。

《玉篇》卒也。《韻會》勃卒,旋放之貌。

變色貌。《論語》色勃如也。

姓。《韻會》梁武帝攺豫章王姓勃氏。

通作渤。《前漢·地理志》薊南通齊趙勃碣之閒。《註》師古曰:勃,勃海也。

《韻補》叶皮列切,便入聲。《蘇轍·滕王閣詩》餘思屬江湖,登臨寄遺堞。驕王應笑滕,狂客亦矜勃。《註》王勃,唐人。

【草】

草【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屮《唐韻》采老切《集韻》在早切《韻會》《正韻》采早切,音懆。《說文》作艸,百卉也。經典相承作草。《書·禹貢》厥草惟繇。《詩·小雅》在彼豐草。《禮·祭統》草艾則墨,未發秋政,則民弗敢草也。《註》草艾,謂艾取草也。《論衡》地性生草,山性生木。《大戴禮·易本命》食草者善走而愚。

《史記·陳丞相世家》惡草具進。《註》草,粗也。

《篇海》苟其禮也。《疏》草次,猶造次也。

《詩·小雅》勞人草草。《傳》草草,勞心也。

《易·屯卦》天造草昧。《疏》言天造萬物于草創之始。

《前漢·淮南王傳》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廼遣。《註》謂爲文之草藳。《百官志註》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後漢·寵傳》蕭何草律。

《魏志·衞覬傳》覬好古文,隷、草無所不善。

姓。《正字通》草中。

《韻補》脞五切,徂上聲。《徐幹·齊都賦》焚梗林,燎圃草。

此苟切,凑上聲。《邊讓·章華賦》攜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嬙之素肘。形便纖以嬋娟兮,若流風之靡草。

《說文》自保切,音皁。草斗,櫟實也,一曰橡斗子。《徐鉉曰》今俗以此爲艸木之艸,別作皁字,爲黑色之皁。案櫟實可染白爲黑,故曰草,通用。今俗書或从白从十,或从白从七,皆無意義。

【木】

木【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順之謂也。《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疏》春則爲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

八音之一。《周禮·春官·太師》金石土革絲木匏竹。《註》木,柷敔也。

質樸。《論語》剛毅木訥近仁。

木彊,不和柔貌。《前漢·周勃傳》勃爲人木彊敦厚。

析木,星次。《爾雅·釋天》析木謂之津。

姓。《統譜》漢木仁,晉木華。

百濟八姓,一曰木氏。

複姓,端木。

叶末各切,音莫。《馬融·廣成頌》隂慝害作,百卉畢落。林衡戒田,焚林柞木。《韻會》从丨。丨,古本切。非从亅。亅,其月切。

【霏】

霏【戌集中】【雨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䬠《唐韻》芳非切《集韻》《韻會》《正韻》芳微切,音菲。《說文》雨雪貌。从雨非聲。《集韻》雰也。《詩·邶風》雨雪其霏。《傳》霏,甚貌。

《小雅》雨雪霏霏。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