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饱自悬饘粥外

出自:宋代·戴表元《余既题畲斋有闻纸田之说而笑者复作长篇》

拼音:[yī][bǎo][zì][xuán][zhān][zhōu,yù][wài]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学农无年尤可待,学儒无成祗益馁。
羡君终岁作书痴,聚室嗷嗷穷不悔。
客来问计何所出,一饱自悬饘粥外
平生据案畎亩心,汗简为犁笔为耒。
蘖芽百氏草避耨,膏泽群经泉赴浍。
日高洛诵鸟鸟悦,夜半吴吟风雨会。
世间梁谷何足道,开卷穰穰心欲醉。
旅熏辟蠹防雀鼠,更缮巾箱筑仓廥。
古言乐岁生礼义,先见儒门消鄙悖。
租符且免里正索,子本时容书客侩。
东邻有田多牛翁,日执牙筹亲细碎。
囷粮竟作谁腹饱,骑吏惊惶汗流背。
此时畲斋谈无事,峨冠正与周孔对。
礼义适口即为味,牛心菊苗皆可脍。
我诗君意两自知,且勿譊譊语儿辈。

查看原文

注释

【饘粥】1.亦作"饘鬻"。 2.稀饭。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一】

一【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1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均也。《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誠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正一。《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一一。《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愈詩》一一欲誰憐。《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三一。《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尺一,詔版也。《後漢·蕃傳》尺一選舉。《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姓,明一炫宗。

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一二三作壹貳叄。《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史記·禮書》總一海內。《前漢·霍光傳》作總壹。《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韻補》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叶弦雞切,音兮。《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饱】

飽【戌集下】【食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博巧切,包上聲。《說文》厭也。《玉篇》飽滿也。《廣韻》食多也。《易·漸卦》飮食衎衎,不素飽也。《禮·文王世子》嘗饌善,則世子亦能食。嘗饌寡,世子亦不能飽。

《陸機·豪士賦》心翫居常之安,耳飽從諛之說。

姓。《正字通》宋添差通判臨江軍事飽安盈。

《五音集韻》許旣切,音欷。飫也。

古通有韻。《詩·小雅》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

叶彼五切,音補。《吳子·治兵篇》適其水草,節其飢飽。冬則溫廐,夏則凉廡。

【自】

自【未集下】【自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韻》從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疏》自,由也。《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傳》自,從也。

《玉篇》率也。

《廣韻》用也。《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傳》自,用也。《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

自然,無勉强也。《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

《集韻》己也。《正韻》躬親也。《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五音集韻》古文鼻字。註詳部首。◎按說文作鼻本字。

【悬】

懸【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6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涓切,音泫。本作縣。《說文》繫也。或从心。《孟子》猶解倒懸。

叶熒絹切,音院。《張衡·西京賦》後宮不移,樂不徙懸。門衞供帳,官以物辯。

【饘】

饘【戌集下】【食部】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諸延切,音旃。《玉篇》糜也。《說文》周謂之饘,宋謂之餬。《禮·檀弓·饘粥疏》厚曰饘,希曰粥。

《廣韻》《集韻》。

【粥】

粥【未集上】【米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之六切,音祝。糜也。《釋名》粥濯于糜,粥粥然也。《禮·月令》仲秋行糜粥飮食。《風土記》天正日南,黃鐘踐長,是日始牙動,爲饘粥以養幼。《南越志》盧陵城中有井,半靑半黃,黃者甜滑,宜作粥,色如金,似灰汁,甚芬馨。

豆粥。《後漢·馮異傳》光武至饒陽蕪蔞亭,異上豆粥。《晉書·石崇傳》崇爲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茗粥。《茶錄》吳人采茶煑之,名茗粥。

楡粥。《唐書·陽城傳》隱中條山,歲饑,屑楡爲粥。

天有粥㕑。《天文集要》玉井主粥㕑。

凉州以粥爲羅闍。《異物志》高昌僻土,有異于華,寒服冷水,暑啜羅闍。

《說文》本作鬻。今俗作粥。《前漢·文帝紀》吏廩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註》鬻與粥同。師古曰:黃帝始烹穀爲粥,周謂之饘,宋、衞謂之餰。

姓。鬻熊,周文王時人,省作粥。楚有粥權,卽熊後。

粥粥,謙貌。《禮·儒行》粥粥若無能也。《疏》粥粥,柔弱專愚之貌。《註》亦作羊六反。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余六切,音育。《前漢·禮樂志》粥粥音送。《註》粥粥,敬懼貌。師古曰:粥,弋六反。

北狄名。《史記·五帝紀》黃帝北遂葷粥。《註》粥,音育。

賣也。《禮·王制》田里不粥。《荀子·儒效篇》魯之粥牛馬者不豫賈。

《韻會小補》靡爲切。䭈也。通作靡。

叶職律切,音。《蘇轍·鍾山詩》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掃盡人閒迹。客到惟燒柏子香,晨饑坐視山前粥。

【外】

外【丑集下】【夕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歪去聲。內之對,表也。《易·坤卦文言》義以方外。《家人彖傳》男正位乎外。《禮·祭義》禮也者,動於外者也。《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列子·仲尼篇》遠在八荒之外。

疏斥也。《易·泰卦彖傳》內君子,而外小人。《前漢·霍光傳》盡外我家。

度外,置之也。《後漢·光武紀》暫置此兩子于度外。

方外,散人也。《淮南子·道應訓》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

《集韻》五活切,音杌。《黃庭經》洞視得見無內外,存嗽五牙不飢渴,神華執中六丁謁。

叶征例切,音制。《詩·魏風》十畝之外兮。叶下泄逝。《說文》外,遠也。卜尚平旦,今若夕卜,于事外矣。會意。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