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须笔外见锺颜

出自:宋代·刘子翚《临池歌》

拼音:[yào,yāo][xū][bǐ][wài][jiàn,xiàn][zhōng][yán]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君不见锺繇学书夜不眠,以指画字衣皆穿。
当时尺牍来邺下,锦标玉轴争流传。
又不见鲁公得法屋漏雨,意象咄咄凌千古。
断碑零落翠苔封,直气英风犹可睹。
元常独步黄初际,清臣后出今无继。
风神迥处本天资,巧力亦自精勤至。
羡君好尚何高奇,寒窗弄笔手生胝。
向来失计堕尘网,锐气直欲摩云飞。
男儿舌在心何怍,却拟临池寻旧学。
要须笔外见锺颜,会自蛟龙生掌握。
银钩石刻余何爱,劝以短歌君勿怠。
他时八体妙有余,此歌傥可君绅书。

查看原文

注释

【要须】1.必须;需要。 2.必定;总会。
【外见】谓显现于外。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要】

要【申集下】【襾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音邀。《博雅》約也。《論語》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註》久要,舊約也。《左傳·哀十四年》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

求也。《孟子》脩其天爵,以要人爵。

䙅也。《詩·魏風》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會也。《禮·樂記》要其節奏。《註》要,猶會也。《釋文》要,一遙反。

《廣韻》勒也。

劫也。《前漢·文帝紀》上自欲征匈奴,羣臣諫不聽,皇太后固要,上乃止。

劾也,察也。《周禮·秋官·鄕士》異其死之罪而要之。《疏》要,劾實也。《書·康誥要囚傳》要察囚情,得其辭以斷獄。

衞圻之外,謂之要服。《書·禹貢》五百里要服。

姓。《通志·氏族略》吳人要離之後,漢有河南令要兢,唐建中朔方大將軍要珍。

水名。《水經注》濡水,又東南流與要水合。

靑要,山名。《山海經》靑要之山,寔惟帝之密都。

高要,縣名。《一統志》屬廣州府。

與腰通。《說文》身中也,象人要自之形。今作腰。別詳肉部。

《廣韻》於笑切。讀去聲。《篇海》凡要也,要會也。《孝經》先王有至德要道。《晉書·宣帝紀》軍事大要有五。

《論語》久要,亦讀去聲。《王安石·老人行》古來人事已如此,今日何須論久要。叶入誚韻。

《集韻》伊鳥切,音杳。與騕同。騕褭,良馬名。或作要。

以紹切,音。與偠同。偠紹或作要紹。舒緩貌也。

【须】

須【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錫兪切《集韻》《韻會》詢趨切,音需。《說文》面毛也。《易·賁卦》賁其須。《註》須之爲物上附者也。《疏》須上附于面。《釋名》頤下曰須。須,秀也。別作䰅。俗作鬚。

待也。《易·歸妹》歸妹以須。《詩·邶風》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與,待也。

資也,用也。與需通。《爾雅·釋獸須屬》獸曰釁,人曰撟,魚曰須,鳥曰狊。《疏》此皆氣倦體罷所須若此,故題云須屬也。

斯須,猶須臾也。《禮·樂記》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遲緩也。《左傳·成二年》子不少須,衆懼盡。《後漢·淸河孝王傳》且復須留。《註》《東觀記》須留,作宿留。

須女,星名。《史記·天官書·婺女註》正義曰:須女,四星。亦婺女,天少府也。須女,賤妾之稱,婦職之者。

國名。《春秋·僖二十二年》公伐邾,取須句。《公羊傳》作須朐。《前漢·地理志》東郡須昌縣,故須句國。

《左傳·定四年》分唐叔以密須之鼓。《史記·周紀》文王伐密須。《註》密須氏,姞姓之國。今安定隂密縣是也。

邑名。《詩·邶風》思須與漕。《傳》須、漕,衞邑。

《後漢·郡國志》南陽郡順陽有須聚。

菜名。《爾雅·釋草》須薞無。《疏》詩谷風,采葑采菲。傳,葑須也。先儒以須葑蓯當之。孫炎云:須,一名葑蓯。

草名。《爾雅·釋草》臺,夫須。《疏》臺,一名夫須。莎草也。

鳥名。《爾雅·釋鳥》鷉,須鸁。《疏》鷉,一名須鸁。

兵器。《䆁名》須盾,本出於蜀。須,所持也。

《揚子·方言》須,捷敗也。南楚凡人貧衣被醜弊謂之須捷。

姓。《左傳·莊十七年》有須遂氏。《戰國策》魏大夫須賈。

人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

《左思·吳都賦》旗魚須。《註》以魚須爲旗之竿也。

《集韻》逋還切,音斑。班也。《禮·玉藻》笏,大夫以魚須文竹。《釋文》崔云:用文竹及魚班也。隱義云:以魚須飾文竹之邊。須音班。

叶心秋切,音修。《息夫躬辭》嗟若是兮欲何留,撫神龍兮攬其須。《陸雲·九愍》生遺年而有盡,居靜言其何須。將輕舉以遠覽,眇天路而高遊。《註》須,求也。《說文徐註》此本須鬢之須。頁,首也。彡,毛飾也。借爲所須之須。俗書从水,非。毛氏曰:須與湏別。湏,火外切。爛也。

【笔】

笔【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集韻》與筆同。詳筆字註。

【外】

外【丑集下】【夕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歪去聲。內之對,表也。《易·坤卦文言》義以方外。《家人彖傳》男正位乎外。《禮·祭義》禮也者,動於外者也。《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列子·仲尼篇》遠在八荒之外。

疏斥也。《易·泰卦彖傳》內君子,而外小人。《前漢·霍光傳》盡外我家。

度外,置之也。《後漢·光武紀》暫置此兩子于度外。

方外,散人也。《淮南子·道應訓》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

《集韻》五活切,音杌。《黃庭經》洞視得見無內外,存嗽五牙不飢渴,神華執中六丁謁。

叶征例切,音制。《詩·魏風》十畝之外兮。叶下泄逝。《說文》外,遠也。卜尚平旦,今若夕卜,于事外矣。會意。

【见】

見【酉集上】【見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

《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姓。出《姓苑》。

《唐韻》胡甸切《集韻》《韻會》《正韻》形甸切,于尊曰見,敵而曰見,謙敬之辭也。《史記·淮隂侯傳》情見勢屈。《師古曰》見,顯露也。

薦達也。《左傳·昭二十年》齊豹見宗魯於公孟。《註》見,薦達也。謂爲之紹介,猶論語云:從者見之也。

見在也。《史記·項羽紀》軍無見糧。《註》無見在之糧。《前漢·高五王傳》文帝封悼惠王子列侯見在者六人爲王。《集韻》俗作現。

《集韻》日朝也。《詩·小雅》見睍曰消。《箋》韓詩作曣,云:見,日出也。

《集韻》居莧切,音襇。棺衣也。《禮·雜記》實見閒,而後折入。《疏》一解云:鄭合見閒二字共爲覸,苦辯反。《集韻》或作梘。

雜也。《禮·祭義》建設朝事,燔燎羶薌,見以蕭光。《註》見當爲覸,音閒厠之閒。孔穎達云:覵,謂雜也。

【锺】

鍾【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職容切《集韻》《韻會》諸容切,音鐘。《說文》酒器也。《孔叢子·儒服篇》堯舜千鍾,孔子百觚。《正字通》壷屬。漢大官銅鍾,卽壷也。俗謂酒巵。《晉書·崔洪傳》洪性儉,屛遠珠玉,汝南王亮以琉璃鍾行酒,洪不執。

《玉篇》聚也。《左傳·昭二十一年》天子省風以作樂,器以鍾之。《註》鍾,聚也。以器聚音。

《二十八年》天鍾美於是。《晉書·王戎傳》然則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正字通》天所賦予亦曰鍾。《曹植詩》經危履險阻,未知命所鍾。《鮑照詩》去來今何道,未知生所鍾。

《廣韻》當也。

重也。《周禮·冬官考工記》鍾氏染羽。《註》鍾,重也。染色欲其深重,羽以飾王后之車及旌旂也。

量名。《左傳·襄二十九年》餼國人粟,戸一鍾。《註》六斛四斗曰鍾。《前漢·食貨志》穀糴千鍾。

《小爾雅》二缶謂之鍾。《註》八斛也。

《淮南子·要略篇》一朝用三千鍾贛。《註》鍾,十斛。

地名。《春秋·成十四年》會吳于鍾離。《註》鍾離,楚邑淮南縣。《左傳·昭六年》吳人敗其師于房鍾。《註》房鍾,吳地。《史記·王子侯者年表》千鍾侯劉搖。

縣名。《前漢·地理志》江夏郡鍾武縣。

國名。《左傳·昭二十七年》吳公子燭庸奔鍾吾。《註》鍾吾,小國。

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水衡都尉屬官,有鍾官令丞。《註》鍾官,主鑄錢官也。《後漢·隗囂傳》坐挾銅炭,沒入鍾官。

姓。《左傳·定四年》鍾建負季芉。《註》鍾建,楚大夫。

鍾離,複姓。《五音集韻》世本云:與秦同祖,其後因封爲姓。

琴名。《前漢·王褒傳》雖伯牙操遞鍾。《註》臣瓚曰:楚辭九思云:奏伯牙之號鍾。號鍾,琴名也。馬融長笛賦曰:號鍾高調。伯牙以善鼓琴,不聞說能擊鍾也。晉灼曰:遞音遞送之遞,二十四鍾,各有節奏,擊之不常,故曰遞。師古曰:琴名是也。字旣作遞,則與楚辭不同,不得卽讀爲號,當依晉音耳。

龍鍾。竹名。產羅浮山。《韓愈詩》東野不得官,白首誇龍鍾。《丹鉛錄》龍鍾,似竹搖曳不自持也。《杜弼·爲侯景檄梁文》龍鍾稚子。《蘇氏演義》龍鍾,謂不翹舉,如䰐鬖拉搭之類。《荀子·議兵篇》隴種而退。《註》遺失貌如隴之種物。《正字通》龍鍾卽隴種二字聲之轉。或又作儱偅。《盧仝詩》作躘蹱。

垂淚貌。《琴操·退怨歌》空山欷歔涕龍鍾。

與鐘通。《正字通》說文鍾,酒器。从金重聲,職容切。鐘,樂器,秋分之音,物穜成,童聲,職茸切。分爲二,泥。漢志黃鐘,周禮作鍾。詩鐘鼓亦作鍾。古二字通用。

《集韻》朱用切,音種。《字林》酒器也。一曰樂器。

《韻補》叶諸良切,音章。《蜀昭烈帝贊》皇帝遺植,爰兹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鍾。

【颜】

顔【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五姦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姦切,、頟、顔,顙也。汝潁淮泗之閒謂之顔。

幘顔。《輿服雜事》漢桓帝延熹中,京師作幘,皆顔短耳長,以爲服妖。

那顔。外國語,猶華言大人。

商顔,山名。《前漢·溝洫志》引洛水至商顔下。《註》商山之顔,猶山額也。

孱顔,山高貌。《歐陽修詩》空碧更孱顏。

姓。《姓苑》出琅邪。魯伯禽支庶,食采顏邑,因氏。

邾武公字顏,公羊稱顏公,後遂爲氏。

古通眞韻,音銀。《蘇軾·祭韓忠獻文》勿心大匠,笑彼汗顔。援手拯溺,期我于仁。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