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其听我毋睢盱

出自:宋代·朱涣《蚁饮研槽歌》

拼音:[ěr][qí,jī][tīng][wǒ][wú][huī,suī][xū]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晴窗棐几风日舒,呼童汲水供蟾蜍,
涓流入研玄颖濡。一蚁蠢蠢爰来趋,
须臾十百与之俱。前后有行不乱踰,
宛若徙穴舁腐余。想应燥吻脣颊枯,
清梦思欲吞江湖。摇尾羞作涸辙呼,
奋迅恰如东海鱼。物生天地小大殊,
饥食渴饮皆同涂。矧尔有灵非至愚,
大槐南柯名利区。一梦而觉惊幻虚,
尔其听我毋睢盱。尔吭既沃腹既腴,
归安其藏勿浪逋。阶前群儿政嬉娱,
以指划土縻尔躯。

查看原文

注释

【尔其】连词。表承接。辞赋中常用作更端之词。犹言至于,至如。
【睢盱】1.浑朴貌。 2.睁眼仰视貌。 3.亦作"睢于"。喜悦貌。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尔】

爾【巳集中】【爻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兒氏切《集韻》《韻會》忍氏切,。从冂从㸚,其孔㸚,尒聲。此與爽同意。

《玉篇》爾,汝也。《書·大禹謨》肆予以爾衆士奉辭伐罪。

《禮·檀弓》爾毋從從爾。爾毋扈扈爾。《註》爾,語助。《廣韻》尒義與爾同。詞之必然也。

譍詞。《古詩》爲焦仲卿妻作:諾諾復爾爾。《世說》聊復爾耳。

同邇。《詩·大雅》戚戚兄弟,莫遠具爾。《箋》爾,謂進之也。《疏》邇是近義,謂揖而進之。《儀禮·少牢饋食禮》上佐食爾上敦黍于筵上右之。《註》爾,近也。或曰移也。右之,便尸食也。《周禮·地官·肆長》實相近者,相爾也。《註》爾,亦近也。

《前漢·藝文志》爾雅三卷二十篇。《註》張晏曰:爾,近也。雅,正也。

《集韻》乃禮切,音禰。《集韻》本作濔。滿也。

一曰爾爾,衆也。

《詩·小雅》彼爾維何,維常之華。《註》爾華,盛貌。《釋文》爾,乃禮反。

《爾雅·釋草》綦,月爾。《疏》綦,一名月爾,可食之菜也。

【其】

其【子集下】【八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丌亓《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碁。《韻會》指物之辭。《易·繫辭》其旨遠,其辭文。《詩·大雅》其在于今。

助語辭。《書·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詩·周南》灼灼其華。《玉篇》辭也。

姓。《韻會》漢陽阿侯其石。

《唐韻》《集韻》《韻會》居之切,音姬。《韻會》語辭。《書·微子》若之何其。《詩·小雅》夜如何其。

人名。《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留高陽人也。《註》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曆異幾。《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註》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

山名。《前漢·武帝紀》四月,幸不其。《註》其音基,山名。《廣韻》在琅邪。

地名。《韻會》祝其,卽夾谷也。

《集韻》《韻會》居吏切。《正韻》吉器切,音寄。《韻會》語已辭。《詩·檜風》彼其之子。通作記。《禮·表記》引《詩》彼記之子。

通已。《左傳·襄二十七年》引《詩》彼己之子。

《韻會》或作忌。《詩·鄭風》叔善射忌。

【听】

听【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宜引切《集韻》擬引切,音齗。《說文》笑貌。《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亾是公听然而笑。《楊愼曰》听,古哂字。

《廣韻》口大貌。《集韻》大口謂之听。

《廣韻》牛謹切《集韻》語近切,。亦笑貌。

《集韻》口謹切,音赾。

魚斤切,音㹞。

逆乙切,音聉。義同。

魚其切,音疑。听嗞,口開貌。

魚衣切,音沂。與嗞,媿貌。

《正字通》俗借爲聽字省文。(聽)〔古文〕他定切,音侹。《說文》聆也。《釋名》聽,靜也。靜,然後所聞審也。《書·太甲》聽德惟聰。《儀禮·士昏禮》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

《廣韻》待也。

受也。《左傳·成十一年》鄭伯如晉聽成。《註》聽,猶受也。

從也。《易·艮卦》不拯其隨未退聽也。《疏》聽,從也。《左傳·昭二十六年》姑慈婦聽。

斷也。《禮·王制》司寇正法志》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任也。《前漢·景帝紀》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

之。

《唐韻》他丁切《集韻》《韻會》湯丁切《正韻》他經切,音㕔。《集韻》聆也,聽受也。中庭曰聽事,言受事察訟於是。俗作㕔。毛氏曰:漢晉皆作聽,六朝以來始加厂。

《韻補》叶儻陽切,音堂。《蘇轍·讀道藏詩》昔者惠子死,莊子笑自傷。微言不復知,言之使誰聽。

【我】

我【卯集中】【戈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

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

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

《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

《韻補》叶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

叶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篆文我。

【毋】

毋【辰集下】【毋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武扶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無。《說文》止之也。其字从女,內有一畫,象姦之形。禁止之,勿令姦。《禮·曲禮》毋不敬。《註》毋,止之辭。古人云:毋,猶今人言莫也。

《儀禮·士相見禮》毋上于面,毋下于帶。《鄭註》古文毋爲無。《賈公彥疏》今不从者。《說文》云毋,禁辭,故不从有無之無也。

將毋、毋乃,皆發問之辭,與無通。《韓詩外傳》客有見周公者,曰:入乎將毋。公曰:請入。坐乎將毋。公曰:請坐。言乎將毋。公唯唯。

姓。《廣韻》毋丘或爲毋氏。

漢複姓,八氏。《漢書·貨殖傳》有毋鹽氏,巨富,齊毋鹽邑大夫之後。漢有執金吾東海毋將隆、將作,大匠毋丘興。《風俗通》有樂安毋車伯奇,爲下邳相,有主簿步邵南,時人稱毋車府君步主簿。《何氏姓苑》云有毋終氏,《左傳》魯大夫兹毋還、晉大夫綦毋張,《漢書》有巨毋霸,王莽改爲巨毋氏。

甯毋,地名。《穀梁傳》作寧毋。毋音無。

茂后反。《公羊傳》音同。

《集韻》《韻會》迷浮切,音謀。毋追,夏后氏緇布冠名。《禮·郊特牲》毋追,夏后氏之道也。

《集韻》罔甫切,音武。與䳇、鵡同。鸚䳇,鳥名。或从武,亦省作毋。與父母之母不同。

【睢】

睢【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許惟切《集韻》呼維切,音倠。《說文》仰目也。《聲類》大視也。《前漢·五行志》萬眾睢睢,驚怪連日。《註》仰目視貌。

睢盱,詳盱字註。

恣睢,恣意怒視也。《史記·伯夷傳》暴戾恣睢。《註》睢,仰目怒貌。

《禮書》暴慢恣睢。《註》恣睢,猶毀訾也。《後漢·崔駰傳》羿浞狂以恣睢。《註》自用之貌。

《韻會小補》睢音雖。

《廣韻》許規切《集韻》《韻會》翾規切《正韻》翾圭切,。

《廣韻》香季切《集韻》《韻會》《正韻》香萃切,同。

《集韻》翾畦切,音近醯。睢睢,元氣貌。

《廣韻》息遺切《集韻》《韻會》《正韻》宣佳切,音綏。水名。在梁郡,受汴入泗。或作濉。《左傳·成十五年》出舍于睢上。

睢陽、睢陵,縣名。

睢州,今屬歸德府。

姓。趙大夫食采于睢邑,因以爲氏。明有睢稼,洪武初請立臥。

《字彙補》曰唯切,音偉。星名。《史記·天官書》歲星與翼軫,晨出曰天睢。《集韻》或作眭。《說文》从目隹聲。與隹部从且不同。

【盱】

盱【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況于切《集韻》《韻會》匈于切,音吁。《說文》張目也。《六書故》張目企望者,必猶豫不進也。《揚子·方言》燕代朝鮮冽水謂黸瞳子爲盱。《註》謂舉眼也。《易·豫卦》盱豫悔。《註》上視也。《前漢·王莽傳》盱衡厲色。《註》眉上曰衡。盱衡,舉眉揚目也。

《爾雅·釋詁》憂也。《詩·小雅》云何其盱。《鄭箋》病也。《朱傳》望也。

盱盱,張目貌。《荀子·非十二子篇》學者之嵬盱盱然。

視周章貌。《莊子·寓言篇》而睢睢盱盱,而誰與居。

《博雅》睢睢盱盱,元氣也。

《集韻》睢盱,小人喜悅貌。

質朴之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鴻荒朴略,厥狀睢盱。

縣名。盱眙,屬臨淮郡。

盱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漢,見《前漢·地理志》。

通作訏。《詩·鄭風》洵訏且樂。《註》洵,訏樂貌。韓詩作恂盱。《前漢·地理志》亦作恂盱。《註》恂,信。盱,大也。

草名。《爾雅·釋草》盱,虺牀。《註》蛇牀也。一名馬牀。

姓。《集仙傳》漢盱烈,豫章人。《墉城集》有盱母。《萬姓統譜》或从目从干,音幹。

人名。《公羊傳·昭三十一年》顏夫人有子,名盱。《註》盱,又許孤反。本或作。一音夸。

《集韻》雲俱切,音于。亦蛇牀也。與同。

《集韻》荒胡切,音呼。亦張目也。與同。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