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扁舟方戾止

出自:宋代·王之道《送赵仲达》

拼音:[zuó][rì][biǎn,piān][zhōu][fāng][lì][zhǐ]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人生邂逅非偶耳,一面岂容轻愠喜。
白首如新倾盖欢,谁解乘閒究斯理。
君家江南我江北,南北相望殆行千里。
惠宠顾我端有由,衰滞不应能致此。
为言前岁在金沙,幽讨穷探遍山水。
论文获与阿逢游,賸馥残膏丐犹子。
是行来赴徐卿召,昨日扁舟方戾止
阿逢闻是公僧弥,予乃阿逢门下士。
知公閒放今杜门,所舍与公殊密迩。
何妨旦夕侍杖屨,执经仍与诸郎齿。
过从弹指见周星,入室芝兰被遐远。
须知四海皆兄弟,高义似君谁可比。
徐卿报政趣归朝,画鷁高樯舣江涘。
明朝车骑遂东还,有便时时遗双鲤。

查看原文

注释

【昨日】1.今天的前一天。 2.过去;以前。
【扁舟】小船。扁舟(piān-) : 小船:一叶扁舟。
【戾止】来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昨】

昨【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在各切《集韻》《韻會》《正韻》疾各切,藏入聲。《說文》累日也。《廣韻》昨日,隔一宵也。《莊子·外物篇》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

姓。《廣韻》複姓有昨和氏。

與酢同。《周禮·春官·司几筵》祀先王昨席亦如之。《註》昨,讀曰酢。

【日】

日【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博雅》君象也。《釋名》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易·乾卦》與日月合其明。

《繫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說卦》離爲火爲日。《周禮·天官·九註》日者天之明。《禮·祭義》日出於東。《史記·天官書註》日者,陽精之宗。《前漢·律歷志》日合於天統。《後漢·荀爽傳》在地爲火,在天爲日。《淮南子·天文訓》火氣之精者爲日。

《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傳》合四時之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也。

《洪範》五紀,三曰日。《傳》紀一日。《疏》從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爲一日。

《禮·曲禮》外事以剛日,內事以柔日。《疏》十日有五奇五偶,甲丙戊庚壬五奇爲剛,乙丁己辛癸五偶爲柔也。

《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註》迎長日者,建卯而晝夜分,分而日長也。

《左傳·文七年》日衞不睦。《註》日,往日也。

《左傳·桓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註》皆典歷數者。

《史記·日者傳註》卜筮占時日,通名日者。

《集韻》而力切,音眲。義同。

《韻補》叶而至切。《李嵩·述志賦》審機動之至微,思遺餐而忘寐。表略韻於納素,託精誠於白日。《類篇》唐武后作。

【扁】

扁【卯集中】【户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者,署門戶之文也。會意。其餘皆借義。凡器物不圓者曰扁。《後漢·東夷傳》辰韓生兒,欲其頭扁,押之以石。

也。《詩·小雅》有扁斯石。

《廣韻》薄泫切《集韻》婢典切,音辮。《集韻》姓也。古有扁鵲。或作鶣。

《廣韻》符善切《集韻》婢善切,音楩。

《集韻》婢忍切,音牝。義同。

《集韻》孚袁切,音翻。番也。《莊子·知北遊》扁然。《郭註》音翻。

《集韻》《類篇》眠切,音邊。扁諸,劒名。

《集韻》蒲眠切,音蹁。圜貌。

《廣韻》芳連切《集韻》紕延切,音篇。《廣韻》小舟也。

【舟】

舟【未集下】【舟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正韻》職流切《韻會》之由切,音周。《說文》船也。《釋名》舟言周流也。《易·繫辭》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書·說命》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爾雅·釋水》天子造舟。《註》比船爲橋。《又》諸侯維舟。《註》維連四船。《又》大夫方舟。《註》倂兩船。《又》士特舟。《註》單船。《揚子·方言》關西謂之船,關東謂之舟。今吳越皆謂之船。《世本》黃帝臣共鼓貨狄,刳木爲舟。《呂氏春秋》虞姁作舟。《山海經》滛梁生番禺,是始爲舟。《物理論》化〈彳瓜〉作舟。《束皙·發蒙記》伯盆作舟。

《正韻》載也。

《韻會》帶也。《詩·大雅》何以舟之,惟玉及瑤,鞞琫容刀。《傳》舟,帶也。

尊下臺,若今時承槃。《周禮·春官·司尊》春祠夏禴,祼用雞彝鳥彝,皆有舟。《正字通》一說古彝有舟,設而陳之,爲禮神之器。以酌以祼,皆挹諸其中而注之。舟與彝二器相須,猶尊之與壷,缾之與罍。先儒謂舟形如盤,若舟之載物,彝居其上,非也。今考漢敦足舟,花舟,舟之用在于容,非虛設以承彝也。形制詳博古圖。

地名。《左傳·襄十四年》子囊師于棠,以伐吳。吳人自臯舟之隘要而擊之。《註》臯舟,吳險阨之道。

《昭十三年》克息舟城而居之。《註》息舟,楚邑。

《哀二十一年》請除館于舟道。《註》舟道,齊地。

覆舟,山名。《淮南子·地形訓》維出覆舟。

官名。《禮·月令》季春之月,令舟牧覆舟,五覆五反。《註》舟牧,主舟之官也。

姓。《左傳》晉有大夫舟之僑。

與周通。《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舟以行水。《註》故書舟作周。鄭司農云:周當爲舟。

《韻補》叶陟魚切,音朱。《道藏歌》玉龜七寶林,唱贊願同舟。丹景曜目精,令我心踟躇。

《詩·大雅》何以舟之。《朱註》之遙反。與下刀叶。

【方】

方【卯集下】【方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船也。

《易·坤卦》六二直方大。《註》地體安靜,是其方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

《易·觀卦》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敎。《疏》省視萬方。《詩·大雅》監觀四方。《周禮·天官·冢宰》辨方正位。《註》別四方。《釋文》視日景,以別東西南北四方,使有分別也。《禮·內則》敎之數與方名。《註》方名,如東西也。

《易·未濟》君子以愼辨物居方。《疏》各居其方,皆得安其所。《詩·大雅》萬邦之方,下民之王。《箋》方,猶嚮也。《疏》諸言方者,皆謂居在他所,人嚮望之,故云:方,猶嚮也。

道也。《易·恆卦》君子以立不易方。《註》方,猶道也。《禮·樂記》樂行而民鄕方。《註》方,猶道也。

《易·復卦》后不省方。《註》方,猶事。《疏》不省視其方事也。

術也,法也。《易·繫辭》方以類聚。《疏》方謂法術性行。《左傳·昭二十九年》官修其方。《註》方,法術。

放也。《書·堯典》方命圯族。《釋文》方,放也。

有之也。《詩·召南》維鵲有巢,維鳩方之。《傳》方,有之也。

今也。《詩·秦風》方何爲期。《箋》方今以何時爲還期。《莊子·天地篇》方且本身而異形。《註》凡言方且者,言方將有所爲也。

穀始生未實也。《詩·小雅》旣方旣皁。《箋》方,房也。謂孚甲始生而未合時也。

倂也。《儀禮·鄕射禮》不方足。《註》方,猶倂也。

旁出也。《儀禮·大射禮》左右曰方。《註》方,旁出也。

板也。《儀禮·聘禮》不及百名,書於方。《註》方,板也。《禮·中庸》布在方策。《註》方,板也。策,也。

常也。《禮·檀弓》左右就養無方。《註》方,猶常也。

文也。《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註》方,猶文章也。

義之宜也。《左傳·隱三年》臣聞愛子,敎之以義方。

《閔二年》授方任能。《註》方百事之宜也。

比方也。《論語》子貢方人。《何晏註》比方人也。

《博雅》方,大也,正也。

祭名。《詩·小雅》以社以方。《傳》迎四方氣於郊也。

地名。《詩·小雅》侵鎬及方。《註》鎬,方,皆北方地名。

姓。《詩·小雅》方叔涖止。《傳》方叔,卿士也。

官名。《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氏,土方氏,懷方氏,合方氏,訓方氏,形方氏。《前漢·朱雲傳註》尚方,少府之屬官也,作供御器物。

醫方。《史記·扁鵲傳》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前漢·郊祀志》少君者,故深澤侯人主方。《註》侯家人主方藥也。

《廣韻》《集韻》符方切,音房。方與,縣名。《前漢·高帝紀》沛公攻胡陵方與。《註》音房預,屬山陽郡。

《集韻》蒲光切,音旁。彷或作方。《前漢·揚雄傳》方皇於西淸。《註》方皇,猶彷徨也。

文紡切。蝄或作方。《周禮·夏官·方相氏》敺方良。《註》方良,罔兩也。木石之怪夔罔兩。《張衡·東京賦》腦方良。《註》方良,草澤之神也。○按《說文》作蝄蜽。

《集韻》甫兩切,音倣。效也。

《韻補》叶膚容切《道藏·左夫人歌》騰躍雲景轅,浮觀霞上空。霄軿縱橫舞,紫蓋記靈方。

【戾】

戾【卯集中】【户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音麗。《說文》曲也。从犬出戶下。戾者,身曲戾也。

至也。《詩·大雅》鳶飛戾天。《禮·祭義》桑于公桑,風戾以食之。《註》風至則桑葉乾,故以食蠶也。

止也。《書·康誥》今惟民不靖,未戾厥心。

定也。《詩·大雅》民之未戾,職盜爲。

《集韻》力至切,音利。乖也,罪也。《左傳·文四年》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

《廣韻》練結切《集韻》力結切《正韻》良薛切,。義同。《潘岳·西征賦》信此心也,庶免于戾。如其禮樂,以俟來哲。

《諡法》不悔前過曰戾。

《韻補》叶律質切,音力。《劉向·九歎》悲余心之悁悁兮,目眇眇而遺泣。風騷屑以搖木兮,雲吸吸以湫戾。

叶郞之切,音離。《詩·小雅》樂只君子,福祿膍之。優哉游哉,亦是戾矣。

【止】

止【辰集下】【止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諸市切,音芷。《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徐曰》初生根幹也。

《廣韻》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靜也。《禮·玉藻》口容止。《註》不妄動也。《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

已也,息也。《論語》止吾止也。《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衰止。

居也。《詩·大雅》乃慰乃止。

《商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心之所安爲止。《書·益稷》安汝止。《孔傳》言當先安好惡所止。《正義》曰:止謂心之所止。《大學》云: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好惡所止,謂此類也。

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謂。

留也。《論語》止子路宿。《孟子》可以止而止。

行師營曰止,暫待曰次。

凡戰而被獲曰止。《左傳·隱十一年》公與鄭人戰於狐壤,止焉。《杜註》內諱獲,故言止。

《僖十五年》輅秦伯將止之。

容止。《詩·鄘風》人而無止。《箋》止,容止。無止則無禮節也。《孝經·聖治章》容止可觀。

舉止。《齊書·張欣泰傳》欣泰著鹿皮冠衲衣。世祖曰:將家兒何敢作此舉止。

俗謂德行曰行止。《外史檮杌》鄭奕敎子《文選》。其兄曰:莫學沈、謝嘲風弄月,汙人行止。

樂器。《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註》止者,其椎名也。《書·益稷》合止柷敔。《鄭註》柷,狀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

鳥集亦曰止。《詩·小雅》載飛載止。

三止,三禮也。《班固·幽通賦》嬴取威於百儀兮,姜本支乎三止。《註》謂齊之先伯夷典三禮也。

語辭。《詩·周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首止,衞地名。在陳留襄邑。《春秋·僖五年》齊侯會王世子于首止。

與趾同。《儀禮·士昏禮》皆有枕北止。《鄭註》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山海經》韓流麟身,渠股豚止。《郭註》止,足也。《前漢·郊祀歌》獲白麟,爰五止。《師古註》止,足也。時白麟足有五蹄。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