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收滋味归羹鼎

出自:宋代·洪咨夔《次韵高蓼》

拼音:[fù][shōu][zī][wèi][guī][gēng][dǐng]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隰荭照眼似舡窗,只欠沙头野鸭双。
花引穟垂丹作佩,叶扶节起翠为幢。
妇收滋味归羹鼎,儿挹馨香赴酒缸。
老我为渠牵午梦,白苹风冷钓烟江。

查看原文

注释

【滋味】1.美味。 2.味道。 3.引申指苦乐感受。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妇】

婦【丑集下】【女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阜。《說文》服也。《爾雅·釋親》子之妻爲婦。

女子已嫁曰婦。婦之言服也,服事於夫也。《禮·昏義》婦人先嫁,三月敎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郊特牲》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

冢婦、長婦、介婦,衆婦也。見《內則》。

嬪婦,化治絲枲。見《周禮·天官》。

世婦,后宮官,所謂二十七世婦也。

屬婦,婦之窮獨,當聯屬者。《書·梓材》至于屬婦。

嫠婦,寡婦也。《蘇軾·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

好貌。《荀子·樂論篇》其容婦。

物類之隂者亦曰婦。《埤雅》鵓鳩隂則屛逐其婦,晴則呼之。

《韻府》蟋蟀一名吟蛩,濟南呼爲嬾婦。

江中有魚名白旂,其脂可然,用之照歌舞則明,照紡績則昏,世謂嬾婦所化。

鷦鷯名巧婦,赤斑蜘蛛名絡絲婦。見《本草綱目》。

梵言婆利耶,華言婦。

《正韻》防父切,音附。《琳·飮馬長城窟》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

叶芳尾切,音斐。《楚辭·天問》水濱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惡之,有莘之婦。通作負。別作媍。

【收】

收【卯集下】【攴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㧃《唐韻》式周切《集韻》尸周切,音荍。《說文》捕也。《五經文字》作収,訛。《詩·大雅》此宜無罪,女反收之。《傳》收,拘收也。

《詩·周頌》我其收之。《傳》收,聚也。

《禮·玉藻》有事則收之。《疏》當有事之時,則收斂之。

《左傳·襄二十七年》何以恤我,我其收之。《註》收,取也。

《戰國策》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註》收,猶息也。

《博雅》收,振也。《中庸》振河海而不洩。《朱傳》振,收也。

車軫也。《詩·秦風》小戎俴收。《傳》收,軫也。

夏冠名。《儀禮·士冠禮》周弁,殷冔,夏收。《註》收,言所以收斂髮也。

神名。《禮·月令》其神蓐收。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舒救切,音狩。獲多也。《禮·月令》農事備收。《釋文》收,如字,又守又反。

《易·井卦》井收勿幕。《疏》凡物可收成者,則謂之收。《朱子·本義》收,汲取也。詩救反,又如字。

【滋】

滋【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音兹。水名。《說文》水出牛飮山白陘谷。

霸水之別名。《水經注》霸陵縣霸水,古曰滋水。

蒔也,長也,益也。《書·泰誓》樹德務滋。

液也。《禮·檀弓》必有草木之滋焉。

多也,蕃也。《左傳·僖十五年》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

滋味也。《禮·月令》薄滋味,無致和。

濁也。《左傳·哀八年》武城人拘鄫人之漚菅者曰:何故使我水滋。

與孳孜通。

通作兹。《前漢·五行志》賦斂兹重。

《廣韻》疾之切,音慈。水名,出高麗山。《山海經》高是之山,滋水出焉。

【味】

味【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無沸切,音未。《說文》滋味也。《玉篇》五味,金辛木酸水鹹火苦土甘。《禮·王制》五味異和。

《老子·道德經》味無味。《列子·天瑞篇》有味者,有味味者。《後漢·郞顗傳》含味經籍。

五味,藥名。《抱朴子·僊藥篇》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本草綱目》作菋。

《集韻》莫拜切,音。飮食之味。

莫珮切,音妹。器光澤也。

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味縣。《註》孟康曰:味音昧。

《釋文》亡曷反,音沫。《禮·檀弓》瓦不成味。《註》味當作沫。沫靧也。○按《集韻》《類篇》引《禮·檀弓》瓦不成味,作莫佩切,而《釋文》則止亡曷反一音,今兩存之。

【归】

歸【辰集下】【止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4画

〔古文〕音騩。還也,入也。《詩·小雅》薄音旋歸。

還所取之物亦曰歸。《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

《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

《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杜註》歸者,不反之辭。《桓七年》突歸于鄭。《穀梁傳》歸,易辭也。

依歸也。《詩·曹風》于我歸處。《毛傳》歸,依歸也。

歸附也。《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說文》女嫁也。《詩·周南》之子于歸。《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投也,委也。《左傳·襄三年》請歸死于司敗。

《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註》師古曰:自首于天子。

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

合也。《禮·緇衣》私惠不歸德。《註》謂不合於德義。

終也。《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

歸妹,卦名。

三歸,臺名。《史記註》三歸,取三姓女也。

指趨曰歸。《易·繫辭》殊途而同歸。《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

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註》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

《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

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純坤爲首,故名。

《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謂姪之子爲歸孫。

饋也。《論語》歸孔子豚。《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

山名。《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州名。《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廣輿記》今屬荆州府。

姓。

歸邪,星氣名。《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

忘歸,矢名,見《公孫子》。

姊歸,鳥名。當歸,藥名。

《集韻》求位切,音匱。同饋。《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籀省作㱕。漢作歸。

【羹】

羹【未集中】【羊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正韻》古衡切《集韻》《韻會》居行切,。五味和羹也。小篆从羔从美。《爾雅·釋器》肉謂之羹。《註》肉臛也。《疏》肉之所作臛名羹。《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傳》鹽咸梅醋,羹須咸醋以和之。《禮·樂記》大羹不和。《註》大羹,肉湇,不調以鹽菜。

《云仙雜記》史鳳,宣城妓也。待客有差等,最下者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

《集韻》何庚切,音行。義同。

《集韻》盧當切,音郞。《韻補》左氏傳,陳蔡不羹。《釋文》音郞。正義曰:古者羹臛之字亦爲郞,故魯頌、楚辭、急就章與楊房漿爲韻。近世獨以爲地名。宋玉招魂:肥牛之腱臑若芳,和酸若苦陳吳羹。◎按說文、小篆俱作羹。《正字通》止收羮,不收羹,則从俗字,而反失正字矣。今增入。羮,俗羹字。見未集。

【鼎】

鼎【亥集下】【鼎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鼑《唐韻》《集韻》《韻會》都挺切,音頂。《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正韻》鼎,當也。

方也。《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鼎鼎,大舒也。《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疏》形體寬慢也。

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湖名。《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荆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城門名。《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註》九鼎所後入。

維舟曰鼎。《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官名。《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姓。未將鼎澧。

人名。《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

《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又》無說詩匡鼎來。《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註誤。

《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叶他經切,音汀。《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