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骊珠万颗传

出自:宋代·韩元吉《南乡子》

拼音:[yíng][dé,děi,de][lí][zhū][wàn,mò][kē][chuán,zhuàn]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江路木犀天。梨枣吹风树树悬。只道荔枝无驿使,依然。赢得骊珠万颗传。香露滴芳鲜。并蒂连枝照绮筵。惊走梧桐双睡鹊,应怜。腰底黄金作弹圆。

查看原文

注释

【赢得】1.获利所得。 2.落得﹑剩得。 3.博得。
【骊珠】语出《庄子·列御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传说中出于骊龙颔下的宝珠。也比喻珍贵的人或物:家有骊珠不复贫。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赢】

贏【酉集中】【貝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以成切《集韻》《韻會》怡成切《正韻》餘輕切,音盈。《說文》有餘賈利也。《左傳·昭元年》賈而欲贏,而惡囂乎。《註》言譬如商賈求贏利者,不得惡諠囂之聲。《前漢·食貨志》操其奇贏,日游都市。《註》師古曰:奇贏,謂有餘財,而餘聚奇異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撟幹欲孰於火而無贏。《註》贏,過孰也。

《禮·月令》天地始肅,不可以贏。《註》贏,猶解也。

《淮南子·時則訓》天地始肅,不可以贏。《註》贏,盛也。

《左傳·襄三十一年》以隷人之垣贏諸侯。《註》贏,受也。《疏》贏,讀爲盈。盈,滿也,故訓爲受也。

《前漢·法志》贏三日之糧。《註》贏,謂擔負也。

《玉篇》緩也,溢也。

《篇海》贏,輸之對也。《正字通》凡攻戰、博簺勝曰贏,負曰輸。《類篇》或作。

【得】

得【寅集下】【彳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

貪也。《論語》戒之在得。

《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集韻》或作㝶。

【骊】

驪【亥集上】【馬部】康熙筆画:29画部外筆画:19画

《唐韻》呂支切《集韻》《韻會》鄰知切,音離。《玉篇》盜驪,千里馬也。《爾雅·釋畜》小領盜驪。《註》郭註《穆天子傳》曰天子之駿盜驪,綠耳,又曰右服盜驪。《詩·齊風》四驪濟濟。《禮·檀弓》夏后氏尚黑,戎事乗驪。

《月令》冬駕鐵驪。

駕兩馬曰驪。《後漢·寇恂傳》光武北征時,軍食急乏,寇恂以輦車驪駕轉輸,前後不絕。《註》驪駕,倂駕也。

山名。《後漢·郡國志》京兆尹新豐有驪山。《註》杜預曰:古驪戎國。韋昭曰:戎成居此山,故號驪戎。

高句驪,國名。

縣名。《前漢·地理志》右北平郡驪成縣。

《廣韻》郞奚切《韻會》憐題切《正韻》鄰溪切,音黎。義同。

《集韻》陳尼切,音馳。驪靬,縣名。《前漢·地理志》張掖郡驪靬縣。《註》李奇曰:音遲虔。師古曰:驪,力遲反。靬音虔。令其土俗人呼驪靬,疾言之曰力虔。

【珠】

珠【午集上】【玉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章俱切《集韻》鍾輸切《正韻》專于切,珠曁魚。《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槃玉敦。

《博物志》江珠,琥珀別名。

《正字通》山海經濫水注:漢水多之魚,狀如覆銚,是生珠玉數,歷山楚水多白珠,蜀郡平澤出靑珠。左思云:靑珠黃環,西國琅玕碧珠,皆寶石名之以珠者也。

地名。《前漢·武帝紀》珠厓儋耳。《註》二郡在大海中,崖岸之邊出眞珠,故曰珠崖。《穆天子傳》天子舍于珠澤。《註》珠澤在越巂。《水經注》若水旁有光珠穴。

木名。《山海經》開明北有視玉珠樹。《註》論衡云:珠樹似珠,非眞珠也。

連珠,文家篇名。《傅序》連珠興於漢章帝之世,班固,賈逵,傅毅三子受詔作之,不指說事情,假喻達旨,合古詩勸興之義,欲使歷歷如貫珠,易睹而可悅也。《沈約·註連珠表》竊尋連珠之作,始於子雲,謂辭句連續,互相發明,若珠之結排也。

《韻補》叶音周。《易林》老猾大偸,東行盜珠。

【万】

万【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廣韻》《集韻》《韻會》同萬。

三字姓。西魏有柱國万紐于謹。

《廣韻》莫北切《集韻》密北切。万俟,複姓。俟音其,今讀木其。北齊特進万俟普。(萬)〔古文〕㸘《唐韻》無販切,音蔓。《說文》蟲也。《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衆多,動以萬計。

數名。《易·乾象》萬國咸寧。《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

舞名。《詩·邶風》方將萬舞。《疏》萬者,舞之總名。《大戴禮·夏小正》萬也者,干戚舞也。《韻會》湯武以萬人得天下,故干舞稱萬舞。

州名。《寰宇記》漢巴東郡,後唐貞觀曰萬州。

姓。《通志·氏族略》萬氏,孟子門人萬章。

《韻補》入銑韻。《白居易·寄元九詩》憐君爲謫吏,窮薄家貧褊。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六書正譌》或省作万,非。

【颗】

顆【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苦果切,科上聲。《說文》小頭也。

《韻會》今言物一顆,猶一頭也。《六書故》凡圜物以顆計。

珠琲曰顆。

與堁同。土塊。《前漢·賈山傳》使其後世曾不得蓬顆蔽冡而托葬焉。《註》顆謂土塊。蓬顆,謂塊上生蓬者也。

《集韻》苦緩切,音款。草名。《爾雅·釋草》菟奚,顆凍。《註》款冬也。《疏》藥草。一名菟奚,一名顆涷。

人名。魏顆,晉大夫。史顆,秦大夫。見《左傳》。《正字通》本作顆,九畫。《字彙》附八畫,非。顆字左原作田下木。

【传】

傳【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直攣切《集韻》《韻會》《正韻》重緣切,音椽。轉也。《左傳·莊九年》公喪戎路,傳乗而歸。《註》戎路,兵車。傳乗,乗他車。《釋文》傳,直專反。

丁戀反。

《正韻》授也,續也,布也。《周禮·夏官·訓方氏》誦四方之傳道。《註》傳說往古之事也。讀平聲。

《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註》倦勤,傳家事于子也。

《禮·內則》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傳。《註》移也。

《集韻》《韻會》《正韻》株戀切,專去聲。傳舍。《釋名》傳,轉也。人所止息,去者復來。轉,相傳無常主也。《史記·酈食其傳註》高陽傳舍。

《說文》遽也,驛遞曰傳。《禮·玉藻》士曰傳遽之臣。《註》驛傳車馬,所以供急遽之令,士賤而給役使,故自稱如此。

古者以車駕馬,乗詣京師,謂之傳車。後又置驛騎,用單馬乗之,若今之遞馬。凡四馬高足爲置傳,四馬中足爲馳傳,四馬下足爲乗傳,一馬二馬爲軺傳。漢律,諸當乗傳及發駕置傳者,皆持尺五寸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乗傳參封之。參,三也。有期會絫封兩端,端各兩封,凡四封。乗置馳傳五封之,兩端各二,中央一軺,傳兩馬再封之,一馬一封,以馬駕軺車而乗傳,曰一封軺傳。

關傳。《周禮·地官·司關》凡所達貨賄,則以節傳出之。《前漢·文帝紀》《註》張晏曰:信也,若今過所也。如淳曰: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謂之傳。師古曰:今或用棨刻木爲合符。《後漢·蕃傳》投傳而去。《註》符也。丁戀切。《釋名》傳,轉也。轉移所在,執以爲信也。

《集韻》《韻會》《正韻》柱戀切,音瑑。訓也。賢人之書曰傳。

紀載事迹以傳於世亦曰傳,諸史列傳是也。《釋名》傳,傳也。以傳示後人也。

續也。《孟子》傳食於諸侯。

叶重倫切,音。《前漢·敘傳》帝庸親親,厥國五分,德不堪寵,四支不傳。◎按諸字書傳本有直攣、知戀、直戀三切,《廣韻》分析極細,《正韻》因之。然歷考經史註疏,驛傳之傳,平、去二音可以互讀,至傳道、傳聞、傳授之傳,乃一定之平聲,紀載之傳,一定之去聲。此音之分動靜,不可易者也。《正字通》專闢動靜字音之說,每於此等處,爲渾同之說以亂之,此斷斷不可从者。

按《廣韻》二仙,傳,直攣切,音椽,又持戀,丁戀二切。三十三線,傳,直戀切,卽持戀切。知戀切,卽丁戀切。丁戀切蓋用交互門法,不如用音和知戀切爲安也。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