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濡俄顷遂滂沛

出自:宋代·卫宗武《立秋喜雨》

拼音:[zhān][rú][é][qǐng][suì][pāng][pèi]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炎炎老火烧太空,熏灼万类势欲鎔。
高田幅裂稼已腐,低壤釜沸禾生虫。
金蛇飞走天鼓震,须臾散灭茫无踪。
火轮烈烈扬炽焰,夜镜炯炯摩青铜。
老夫望岁甚田叟,恨无神术驱群龙。
平明披衣视云气,雾霭四合何冥蒙。
沾濡俄顷遂滂沛,奔腾浩瀚犹崩洪。
雨珠雨玉何足贵,雨菽雨粟亦有穷。
涓流膏润入秉穗,穰穰九谷苞其中。
良畴何啻万万顷,一稔囷栉过崇墉。
溢为懽声沸比屋,洗空愁叹苏三农。
亦知诚感斯响答,古佛之一真圆通。
嗟吾年来生计荡,殆若枯叶随飘风。
瓯窭污邪不应祷,冻饿真与穷民同。
继今甘霔愿时有,鼓腹击壤歌年丰。

查看原文

注释

【沾濡】浸湿。多指恩泽普及。
【俄顷】〈书〉很短的时间。
【滂沛】1.水流广大众多貌。 2.形容血流多。 3.雨大貌。 4.喻指恩泽广大。 5.气势盛大貌。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沾】

沾【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他兼切,音添。水名。《說文》水出壷關,東入淇。

《說文》一曰益也。義同添。《徐鉉曰》今俗別作添,非是。

《廣韻》張廉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廉切,音詹。漬也,濡也。《史記·滑稽傳》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陳丞相世家》汗出沾背,通作霑。

與覘通。《禮·檀弓》國昭子曰:我喪也,斯沾。《註》沾讀爲覘,視也。

《廣韻》《集韻》都念切,音店。亦水名。

縣名,在樂平。《漢志》屬上黨郡。《廣輿記》太原府樂平縣,本漢沾縣。

《集韻》《正韻》的協切,音跕。沾沾,自整貌。《史記·魏其傳》沾沾自喜。《註》師古曰:輕薄也。徐廣曰:沾,昌兼反,又當牒反,一曰尺占反。

【濡】

濡【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4画

《唐韻》人朱切《集韻》《韻會》汝朱切,音儒。水名。《說文》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漆洓。《廣輿記》濡水,出易州窮獨山。一名聖女水。

水出蒼梧。《水經注》水出永豐縣西北濡山。

漬也。《詩·邶風》濟盈不濡軌。

滯也。《孟子》是何濡滯也。

鮮澤也。《詩·小雅》六轡如濡。

溺也。《史記·倉公傳》不亟治病,必入濡腎。

溼也。《禮·曲禮》濡肉齒決。

含忍曰濡。《史記·聶政傳》無濡忍之心。《註》濡,潤也。人性溼潤,則能含忍。

《集韻》《韻會》人之切,音而。水名。《左傳·昭七年》公與齊侯燕人盟于濡上。《註》濡水,出高陽縣,東北至河閒鄚縣,入易水。

與胹通。《禮·內則》濡豚,濡雞。《註》濡,謂亨之以汁和也。

《集韻》詢趨切,音須。義同。

人余切,音如。安也。《莊子·徐無鬼》有濡需者。《註》濡需,謂偷安須臾之頃。

《唐韻》乃官切《集韻》奴官切,音渜。水名,在遼西。《水經注》濡水,出禦夷鎭東南。

《集韻》而由切,音柔。柔忍也。或作。

《集韻》《正韻》乳兗切,音耎。與輭軟同。柔也。通作耎。

《集韻》儒遇切,音孺。亦沾溼也。

奴亂切,與渜同。沐浴餘潘也。

奴臥切,懦去聲。水貌。

【俄】

俄【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五何切《集韻》《韻會》《正韻》牛何切,音莪。《說文》頃也。《廣韻》頃速也。《關尹子·八籌篇》鳥獸俄旬旬,俄逃逃。

與峩同。傾貌。《詩·小雅》側弁之俄。《前漢·揚雄傳》鴻生鉅儒,俄軒冕,雜衣裳。

《世說新語》山濤曰:嵆叔夜傀俄若玉山之將頹。

【顷】

頃【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頔《廣韻》去穎切《集韻》《韻會》犬潁切《正韻》丘潁切,傾上聲。《玉篇》田百畝爲頃。《後漢·黃憲傳》叔度汪汪若千頃波。

俄頃。《禮·三年問》小者至於燕雀,猶有啁噍之頃焉。

地名。《左傳·哀十二年》宋鄭之閒有地焉,曰頃丘。《音》苦潁反,又音傾。

《唐韻》去營切《集韻》《韻會》《正韻》窺營切,與傾同。《說文》頭不正也。

器名。《詩·周南》采采卷耳,不盈頃筐。《韓詩》云:筐也。

《諡法》甄心動懼曰頃。敏以敬愼曰頃。

西頃,山名。《前漢·地理志》隴西郡臨洮,禹貢西頃山在縣西。《師古註》頃讀曰傾。今本禹貢作傾。西頃卽西傾也。○按廣韻作地名,非。

《正韻》犬蘂切。與跬同。《禮·祭義》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註》頃當爲跬,缺婢反。

丘弭反。一舉足爲跬。再舉足爲步。《說文》从匕从頁。《徐鉉曰》匕者,有所比附不正也。

【遂】

遂【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徐醉切,音穟。《廣韻》達也。《禮·月令》慶賜遂行,毋有不當。《註》言通達施行,使之周徧也。《前漢·王陵傳》上佐天子理隂陽,下遂萬物之宜。

進也。《易·大壯》不能退,不能遂。《書·仲虺之誥》顯忠遂良。《註》良則進之也。

成也,從志也。《禮·月令》百事乃遂。《註》遂,猶成也。《詩·衞風》言旣遂矣。

稱也。《詩·曹風》不遂其媾。

竟也。《前漢·平傳》吾聞先生事魏不遂。

盡也。《禮·曲禮》有後入者,闔而勿遂。《註》遂,闔之盡也。

《正韻》因也,兩事相因而及也。《詩·邶風》問我諸姑,遂及伯。《春秋·僖四年》侵蔡,蔡潰,遂伐楚。

擅成事也。《易·家人》無攸遂。《公羊傳·莊二十九年》大夫無遂事。

舒肆之貌。《詩·衞風》容兮遂兮。

物生出曰遂。《前漢·郊祀歌》靑陽開動,根荄以遂。

《前漢·胡母生傳》弟子遂之者。《師古註》遂,謂名位成達者。《史記·司馬相如傳》宦遊不遂,而來過我。

充備也。《禮·鄕飮酒義》節文終遂焉。

順也。《周語》以遂八風。

《正韻》因循也。《荀子·王制篇》小事殆乎遂。

鄕遂,郊外地。《周禮·地官·遂人》五縣爲遂,王國內有六鄕,外有六遂。

小溝也。《周禮·地官·遂人》夫閒有遂,遂上有徑。

遂人,官名。

國名。《春秋·莊十三年》齊人滅遂。《註》舜之後,國在濟北蛇丘東北。

【滂】

滂【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正韻》普郎切《集韻》《韻會》鋪郎切,音霶。《說文》沛也。《詩·小雅》俾滂沱矣。

水名。《山海經》虖勺之山,滂水出焉。

滂洋,饒廣也。《前漢·郊祀歌》福滂洋。

淜滂,風擊物聲。《宋玉·風賦》飄忽淜滂。

滂人,掌山澤之官。《淮南子·時則訓》令滂人納材葦。

《韻會》《正韻》普浪切,義同。

《集韻》披庚切,音澎。與洴泙同。水聲。《史記·司馬相如傳》洶湧滂㵒。

《集韻》蒲光切,音傍。水流聲。《前漢·司馬相如傳》滂濞沆漑。郭璞讀。《集韻》或作雱霶䨦。

【沛】

沛【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普蓋切,音霈。水名。《說文》沛水出遼東番汗塞外,西南入海。

澤名。《左傳·昭二十年》齊侯田于沛。

草生水曰沛。《公羊傳註》草棘曰沛。《風俗通·山澤篇》沛者,草木之蔽茂,禽獸之所匿也。

縣名,屬沛郡。《漢書註》秦泗水郡之屬縣。

行貌。《楚辭·九歌》沛吾乗兮桂舟。《左思·吳都賦》直衝濤而上瀨,常沛沛而悠悠。

有餘貌。《公羊傳·文十四年》沛若有餘。

大貌。《前漢·五行志》沛然自大。

雨貌。《張衡·思賦》凍雨沛其灑塗。

滂沛,雨盛貌。別作霈。

旛幔也。《易·豐卦》豐其沛。通作旆。

蓄水灌田之名。《三餘贅筆》浙中少水人家,多于山上置閘蓄水,遇旱歲開以灌田,名之曰沛。

竹名。《神異經》南方荒中有沛竹,可以爲大船。《僧贊寧·筍譜》又沛竹筍。

沛艾,姿容俊偉貌。《司馬相如·大人賦》沛艾赳螑。

滯沛,奔揚貌。《司馬相如·上林賦》奔揚滯沛。

姓。

《廣韻》《集韻》《韻會》博蓋切,音貝。義同。

疾也。《前漢·郊祀歌》靈之來,神哉沛。《註》沛,補蓋反。

偃仆也。《詩·大雅》顚沛之揭。《傳》沛,拔也。《正義》遽離根本之言。

《韻補》叶方吠切,音避。《揚雄·甘泉賦》雲飛揚兮雨滂沛,于胥德兮麗萬世。

叶蒲迫切,音白。《左思·魏都賦》揆旣往之前跡,叩將來之後轍。成都迄以傾覆,建業則亦顚沛。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