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句探月窟

出自:近现代·陈三立《题欧阳南雷诗卷》

拼音:[xié,jiā][jù,gōu][tàn][yuè][kū]

平仄:平平仄仄平

污人尘昏昏,风云掩飘忽。
燕市起悲歌,孰得建安骨。
骚坛有飞将,挟句探月窟
影蔽芙蓉旗,辉满金银阙。
下士仰之笑,但解守株橛。

查看原文

注释

【月窟】1.亦作"月"。 2.传说月的归宿处。 3.泛指边远之地。 4.月宫;月亮。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挟】

挾【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正韻》胡頰切《集韻》《韻會》檄頰切,音協。《說文》俾持也。《增韻》帶也,掖也。一曰輔也。《詩·大雅》旣挾四鍭。《儀禮·鄕射禮》兼挾乗矢。《註》方持弦矢曰挾。古文作接。《齊語》挾其槍刈耨鎛,以旦莫從事於田野。《註》在掖曰挾。

《爾雅·釋言》藏也。《前漢·惠帝紀》除挾書律。《註》秦律,敢有挾書者族。

《廣韻》懷也,護也。《孟子》不挾長,不挾貴。《朱註》挾者,兼有而恃之之稱。

會也。《晉語》遇兆挾以銜骨,齒牙爲猾。

《揚子·方言》挾斯,敗也。南楚凡人貧,衣被醜弊,或器物弊,謂之挾斯。

《集韻》尸牒切,音蜨。亦持也。《左傳·宣十二年》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集韻》訖洽切《正韻》古洽切,與夾同。亦持也。

《集韻》《韻會》子洽切,音啑。

《集韻》吉協切,音頰。

作荅切,音匝。義同。或作抸。

《集韻》《韻會》卽協切。與浹通。《詩·大雅》使不挾四方。《傳》挾,達也。《疏》挾者,周匝之義,故爲達。《周禮·天官·大宰》縣治象之灋于象魏,挾日而斂之。《註》從甲至甲謂之挾日,凡十日。《釋文》又作浹。《荀子·禮論篇》方皇周挾。《註》挾讀爲浹。匝也。

《正韻》卽涉切,音接。義同。

【句】

句【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九遇切《集韻》《韻會》俱遇切,音屨。《玉篇》止也,言語章句也。《類篇》詞絕也。《詩·關雎疏》句古謂之言。秦漢以來,衆儒各爲訓詁,乃有句稱。句必聯字,而言句者,局也。聮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

僂句,地名,龜所出也。《左傳·昭二十五年》初,臧昭伯如晉,臧會竊其寶龜僂句。

《禮·樂記》句中鉤。《疏》謂大屈也。言音聲大屈曲,感動人心,如中當於鉤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句兵欲無彈。《註》句兵,戈戟屬。《釋文》句,俱具反。

音鉤。

《史記·叔孫通傳》臚句。《註》上傳語告下爲臚,下告上爲句。

高句驪,遼東國名,漢爲縣。《前漢·地理志》元菟郡高句驪。

句容,縣名。《地理志》丹陽郡句容縣。

《廣韻》古音遘。《廣韻》句當。《宋史·曹彬傳》江南句當公事回。

姓。《華陽國志》王平,句扶,張翼,廖化爲將。時人曰:前有王句,後有張廖。

《類篇》拘也。

與彀同。《詩·大雅》敦弓旣句。《釋文》句,說文作彀。張弓曰彀。

《唐韻》《集韻》古侯切《韻會》《正韻》居侯切,音溝。俗作勾。《說文》曲也。《禮·月令》句者畢出。《左傳·哀十七年》越子爲左右句卒。《註》鉤伍相著,別爲左右屯。《前漢·趙充國傳》入鮮水北句廉上。《註》句廉,渭水岸曲而有廉稜也。

《集韻》亦作區。《禮·樂記》區萌達。《註》屈生曰區。《釋文》區音勾,古侯反。

句芒,春神。《禮·月令》其神句芒。

句龍,社神。《左傳·昭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爲后土。

句繹,邾地。《春秋·哀二年》盟于句繹。

句瀆,齊地。《左傳·襄十九年》執公子牙于句瀆之丘。《前漢·地理志》濟隂郡,句陽縣。《註》左傳句瀆之丘也。

寃句、句章,縣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句章縣,濟隂郡寃句縣。《註》師古曰,句音鉤。

句吳。《史記·吳世家》自號句吳。《註》吳言句者,發聲也。猶言于越耳。

《五音集韻》亦姓。《史記·仲尼弟子傳》句井疆。《註》正義曰:句作釣。

《廣韻》其俱切《集韻》權俱切,音衢。須句,地名。《春秋·文七年》公伐邾,取須句。《音義》句,其俱反。

句町,縣名。《前漢·地理志》牂牁郡句町縣。《註》師古曰,音劬挺。

《字彙補》與絇同。履頭飾也。《周禮·天官·屨人》靑句。《註》句當爲絇。《前漢·王莽傳》句履。《註》師古曰,其形岐頭。

《集韻》恭于切,音俱。本作拘。或作佝,止也。

《史記·孝文紀》故楚相蘇意爲將軍,軍句注。《註》應劭曰,山險名也。索隱曰,句音俱。包愷音鉤。

與矩同,方也。《莊子·田子方》履句履者知地形。《陸德明·音義》句音矩。徐云:其俱反。李云:方也。

古有切,音九。《淮南子·地形訓》自東北至西北方,有岐踵民,句癭民。《註》句,讀若九。《說文》本作(丩)聲。

【探】

探【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他含切,音貪。《說文》遠取之也。《增韻》伺也,索也。《易·繫辭》探賾索隱。《疏》探謂閱探求取。《書·多方》則惟爾多方,探天之威。《註》自取天威也。《穀梁傳·隱元年》已探先君之邪志。《前漢·董仲舒傳》春秋深探其本。

《爾雅·釋言》探,試也。《論語》見不善如探湯。《史記·酈生傳》此所謂探虎口者也。

《集韻》《類篇》《韻會》《正韻》他紺切,音僋。義同。

《集韻》時占切,音蟾。亦取也。與撏同。《說文》本作。今文作探。《周禮》作撢。互見撢字註。

【月】

月【辰集上】【月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魚厥切,音軏。《說文》闕也。太隂之精。《釋名》月,缺也,滿則缺也。《易·繫辭》隂陽之義配日月。《禮·祭義》月生於西。《公羊傳·莊二十五年註》月者,土地之精。《史記·天官書註》月者,隂精之宗。《淮南子·天文訓》水氣之精者爲月。

《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傳》一歲十二月,月三十日,三歲則置閏焉。

《洪範》二曰月。《傳》所以紀一月。《疏》從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禮·禮運》月以爲量。《註》天之運行,每三十日爲一月。

姓。金月彥明首建孔子廟,明洪武中有月輝、月文憲。

外國名。《前漢·霍去病傳》遂臻小月氏。

《韻補》叶危睡切。《曹植·七啓》世有聖宰,翼帝霸世。同量乾坤,等曜日月。

叶魚橘切。《黃庭經》洞房靈象斗日月,父曰泥丸母雌一,三光煥照入子室。《類篇》唐武后作囝。《正字通》肉字偏旁之文本作肉。石經改作月,中二畫連左右,與日月之月異。今俗作月以別之。月中从冫,不从二作。

【窟】

窟【午集下】【穴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篇海》窟,室也,孔穴也。《禮·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左傳·襄三十年》鄭伯有爲窟室,而夜飮酒。《史記·專諸傳》公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註》謂掘地爲室。

山名。《北史·鄭義傳》隱居滎陽三窟山。《水經注》唐述山謂之唐述窟。

西一里有時亮窟。

月窟,月所生。

《戰國策》蘇秦特窮巷掘門。《註》掘卽窟,古字通。

叶丘月切,音闕。《謝靈運·辭祿賦》解龜紐于城邑,反褐衣于丘窟。頖人事于一朝,與世物乎長絕。

叶區乙切,音乞。《蘇軾·石炭詩》君知欲斫姦邪窟,楚國何曾斬無極。《六書音義》亦作堀。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