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鳞皋比贵先尝

出自:宋代·苏籀《次韵王丈丰父待制荔枝二十韵》

拼音:[lóng][lín][gāo,háo][bǐ][guì][xiān][cháng]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叶实根株尚老苍,龙鳞皋比贵先尝
千林断送诗骚酒,三绝无逾色味芗。
烂醖恢台养风骨,涵滋沆瀣结天浆。
怕寒僻处深於越,贽贡无阶遇有唐。
葱郁梧楸共庭户,风流芝玉秀斋房。
剖缄绛锦纷狼藉,莹手摩尼可比方。
頳卵鳞皴雄俎豆,双珠同蒂媚钗梁。
摘忧林薄明朝竭,缪论蕉卢几许黄。
口腹定非孤寓客,甘腴尽道胜吾乡。
峡山高咏诗日白,韶石英风赋予张。
芍药亦能烦驿置,蒲萄岂必擅西凉。
弹圜金橘差坚久,瑛赤含桃讵可双。
逆目提笼过闤闠,解颐梦渴吸湖江。
仲宣鸿笔丝纶手,摩诘清才黼藻光。
妙绝拣枝墙欲动,纤扦称擘侍于傍。
翰林纪绩延真赏,县长绳愆且弥忘。
赐燕行看与怀核,分题今日记升堂。
伤时有似少陵杜,上疏岂惟临武羌。
深忌河豚恕瑶柱,沈思橄榄过糠霜。
词情鉴裁俱超卓,促召龙墀献皂囊。

查看原文

注释

【龙鳞】1.龙的鳞甲。 2.《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后因以"龙鳞"指人主。 3.指皇帝的衮服,龙袍。 4.像龙鳞的样子。 5.似龙鳞的事物。指水波,涟漪。 6.幼竹。幼竹有箨,如龙鳞状。 7.松桧之属。松桧之皮如龙鳞,故称。 8.累累垂垂的葡萄。 9.宝刀名。
【皋比】1.亦作"皐比"。 2.虎皮。《左传.庄公十年》:"自雩门窃出,蒙皐比而先犯之。"杜预注:"皐比,虎皮。"孔颖达疏:"《乐记》云: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名之曰建櫜。郑玄以为兵甲之衣曰櫜。櫜,韬也。而其字或作建皐。"后用以喻强大的声势。 3.古人坐虎皮讲学。后因以指讲席。 4.指武将的座席。亦泛指坐具。 5.传诵;讲习。
【贵先】1.谓重视先事决策。 2.谓重视并放在首要地位。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龙】

龍【亥集下】【龍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竜音籠。《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本草註》龍耳虧聰,故謂之龍。《易·乾卦》時乗六龍以御天。

星名。《左傳·僖五年》龍尾伏辰。《疏》角亢氐房心尾箕爲蒼龍之宿。

《襄二十八年》龍,宋鄭之星也。

山名。龍門,在河東,見《禹貢》。龍山,見《山海經》。封龍,見《括地志》。

邑名。《左傳·成二年》齊侯伐我北鄙,三日取龍。《註》龍,魯邑。在泰山博縣西南。

《前漢·地理志》燉煌郡有龍勒縣。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太皡氏以龍紀,故爲龍師,而龍名。

句龍。《左傳·昭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

馬名。《周禮·廋人》馬八尺以上爲龍。《禮·月令》駕蒼龍。

龍輔,玉名。《左傳·昭二十九年》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於齊侯。

草名。《詩·鄭風》隰有游龍。《陸璣·草木疏》一名馬蓼,生水澤中,今人謂之小葒草。

神名。《山海經》有神名燭龍。《屈原·離騷》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姓。漢有龍且。

複姓。夏關龍逢,卽豢龍氏後。漢御史擾龍羣,卽劉累之後。

人名。奢龍,黃帝臣。《管子·五行篇》奢龍辨乎東方,故使爲土師。

舜臣名。《書·舜典》帝曰:龍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

《廣雅》龍,君也。

《廣韻》通也。

《玉篇》寵也。《詩·商頌》何天之龍。我龍受之。《毛傳》讀如字。《朱傳》寵也。

《玉篇》和也,萌也。

《正韻》與寵同。《詩·商頌·何天之龍釋文》鄭讀作寵,榮名之謂也。○按朱傳作叶音。

《正韻》音曨。《孟子》有私龍斷焉。

《集韻》《韻會》莫江切,音厖。《集韻》黑白雜色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上公用龍。《註》謂雜色,非純玉也。

叶蒲光切,音龐。《易·坤卦》故稱龍焉。叶上嫌於無陽。《揚雄·解嘲》以鴟梟而笑鳳凰,執蝘蜒而嘲龜龍。《說文》从肉飛之形,童省聲。《徐鉉曰》象宛轉飛動之貌。

【鳞】

鱗【亥集中】【魚部】康熙筆画:23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力珍切《集韻》《韻會》《正韻》離珍切,音鄰。《說文》魚甲也。《玉篇》魚龍之鱗也。《周禮·地官·大司徒》其動物宜鱗物。《註》鱗,龍之屬。《禮·月令》其蟲(鱗。《註》)龍蛇之屬。《淮南子·地形訓》凡鱗者,生於庶魚。

《正字通》雙鱗魚,產湖廣石門縣東陽山水中,鱗有兩重,與諸魚別,味肥(美。)又姓。《左傳·文十六年》鱗鱹爲司徒。《類篇》或作䰼。此條有四字脫落,包括一個空格。今補於()中。

【皋】

皋【午集中】【白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正韻》姑勞切,皋舞。《註》皋,告之也,告國子當舞者舞也。

長聲也。《禮·禮運》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註》皋者,引聲之言也。

緩也。《左傳·哀二十一年》齊人歌曰:魯人之皋,數年不覺,使我高蹈。《疏》緩聲而長引之,是皋爲緩也。

《玉篇》澤也。《韻府》岸也。《詩·小雅》鶴鳴于九皋。《傳》九折之澤。《左傳·襄二十五年》牧隰皋。《疏》皋爲澤之坎,是水岸也。《前漢·賈山傳》江皋河瀕。《註》皋,水邊淤地也。

《集韻》局也。《張衡·西京賦》實惟地之奧區神皋。《註》謂神明之界局也。

《廣韻》高也。《禮·明堂位》天子皋門。《註》皋之言高也。

《釋名》高祖,高,皋也。最在上皋,鞱諸下也。

《爾雅·釋訓》皋皋,刺素食也。《疏》皋皋,不治之貌。《詩·大雅》皋皋訿訿。《傳》皋皋,頑不知道也。

月名。《爾雅·釋天》五月爲皋。

神名。《史記·武帝紀》紀皋山用牛。《封禪書》一作澤山。

禽名。《汲冢周書》文翰者若皋雞。《註》皋雞似鳧,冀州謂之澤特。

乾皋,鸚䳇別名。《埤雅》乾皋斷舌,則坐歌。孔雀拍尾,則立舞。

寒皋,鸜鵒別名。《本草綱目》皋,告也。天寒欲雪,羣飛如告。故名寒皋。

皋比,虎皮也。《左傳·莊十年》蒙皋比而先犯之。

皋蘭,山名。《前漢·武帝紀》西至皋蘭。

水名。《山海經》皋水出章山。

皋舟,吳地。《左傳·襄十四年》吳人自皋舟之隘要而擊之。

姓。皋陶之後。《左傳》越大夫皋如。

複姓。東山皋落氏,赤狄別種。

同鼛。《周禮·冬官考工記》䩵人爲皋鼓。《註》大鼓也。《又》爲皋陶。《註》鼓木也。

一作睾。《荀子·大略篇》望其壙皋如也。《註》高貌。《莊子·危言篇》《列子·天瑞篇》俱作睾如。

《後漢·馬融傳》皋牢陵山。《註》皋牢,猶牢籠也。《荀子·王霸篇》作睾牢。

或作滜。《史記·歷書》百艸奮興,秭鴂先滜。《註》子規先出,野澤而鳴也。

與羔通。《禮·檀弓》高子皋。《註》孔子弟子,名柴。《論語》作子羔。皋羔古字通用。

《集韻》乎刀切《正韻》胡刀切,音嗥。呼也。《周禮·春官·大祝》來瞽令皋舞。《註》皋,讀爲嗥。謂呼之入也。與號号唬通。

《集韻》後到切《韻會》胡到切,音號。周禮皋舞。劉昌宗讀。或作譹。

《集韻》攻乎切,音姑。橐皋,地名。在壽春。《前漢·孟康註》橐皋,音拓姑。《類篇》隸作臯。《經傳》作臯。

【比】

比【辰集下】【比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夶也。《周禮·天官》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註》比,校次之,使知善惡足否也。《儀禮·大射儀》遂比三耦。《註》比,校也。《齊語》比校民之有道者。

類也,方也。《禮·學記》比物醜類。《疏》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學乃易成。《韓詩外傳》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挾行也。比於善,自進之階。比於惡,自退之原。

《詩》有比體。《毛詩序》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鄭司農云:比者,比方於物,諸言如者,皆比詞也。比之與興,同附託外物,比顯而興隱。

比例。《禮·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鄭註》已行故事曰比。比,例也。《後漢·陳忠傳》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於甫者。未施行,寵免,後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爲决事比。《註》比,例也。

綴輯書史曰比。《前漢·儒林傳》公孫弘比輯其義。《唐藝文志》宗命馬懷素爲修圖書使,與褚無量整比。

諡法之一。《左傳·昭二十八年》擇善而從之曰比。《詩·大雅》王此大邦,克順克比。《註》比,必里反。正義引服䖍云:比方損益古今之宜而從之也。

比部,官名。取校勘亭平之義。卽今部。《正韻》音皮,誤。

水名。《前漢·地理志》南陽郡有比陽縣。應劭曰:比水所出,東入蔡。

《集韻》《正韻》普弭切,音諀。與庀同。治也,具也。《周禮·春官》大胥比樂官。《註》錄具樂官也。與庀通。

《廣韻》《韻會》毗至切《集韻》毗義切《正韻》毗意切,音避。《爾雅·釋詁》比,俌也。《郭註》俌,猶輔。《易·比卦·彖辭》比,輔也,下順從也。《卜氏傳》地得水而柔,故曰比。

親也,近也。《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註》比,猶親也。

和也。《周禮·春官》之名,六曰巫比。《註》巫讀爲筮,比謂筮與民和比也。

近鄰之稱。《周禮·地官》五家爲比,使之相保。五比爲閭,使之相受。

案比。《周禮·地官》小司徒掌九比之數,乃頒比法於六鄕之大夫,及三年,則大比。《又》鄕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疏》三年一閏,天道有成,故每至三年則大案比。

及也。《詩·大雅》比于文王,其德靡悔。《註》比于,至于也。《前漢·高帝紀》自度比至皆亡之。

頻也。《禮·王制》比年一小聘。《漢志》比年,猶頻年也。

比比,猶言頻頻。《前漢·成帝紀》郡國比比地動。

以扞敵,故言比。《史記·蘇秦傳》騎不得比行。

齊也。《詩·小雅》比物四驪。《註》比物,齊其力也。

偏也,黨也。《書·洪範》人無有比德。《正義》人無阿比之德,言天下衆民盡得中也。《論語》君子周而不比。《鄭註》忠信爲周,阿黨爲比。

從也。《論語》義之與比。《朱註》比,從也。《晉語》事君者比而不黨。《註》比謂比義。

合也。《禮·射儀》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註》比,親合也。《漢·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比意同力,冀得廢遺。《師古註》訓合。

密也。《詩·周頌》其比如櫛。

比余,櫛髮具。《史記·匈奴傳》漢文帝遺單于比余。《漢書》作比疎。《廣雅》比,櫛也。《蒼頡篇》靡者爲比,麤者爲疏。今亦謂之梳。《顏師古·急就篇註》櫛之大而麤,所以理鬢者,謂之疏,言其齒稀疏也。小而細,所以去蟣蝨者,謂之比,言其齒密比也。皆因其體以立名。

矢括曰比。《周禮·考工記》矢人爲矢,夾其隂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鄭司農註》比,謂括也。

《揚子·方言》比。代也。

《廣韻》《集韻》《韻會》必至切,音畀。近也。倂也,密也。義同。

《正韻》兵媚切,音祕。先也。《禮·祭義》比時具物,不可以不備。《鄭註》比時,猶先時也。比,必利反,又甫至反。

《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正韻》蒲麋切,鄰。《杜甫詩》不敎鵝鴨惱比鄰。

比蒲,地名。《春秋·昭十一年》大蒐于比蒲。

臯比,虎皮也。《左傳·莊十年》蒙臯比而先犯之,後人以爲講席。《戴叔倫詩》臯比喜接連。《朱子·張載銘》勇撤臯比。

師比,胡革帶鉤也。《戰國策》胡服黃金師比。通作毗紕。

《唐韻》毗必切《集韻》《韻會》簿必切《正韻》簿密切,音邲。比次也。《增韻》比比,猶總總也。《張九齡荔枝賦》皮龍鱗而騈比。《顧况·持斧章》榱之斯密,如鱗櫛比。皆讀如邲。

《莊子·齊物論》人籟則比竹是矣。李軌讀。《說文》二人爲从,反从爲比。

【贵】

貴【酉集中】【貝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貴賤位矣。《書•旅獒》不貴異物,賤用物。

《玉篇》高也,尊也。《易•繫辭》崇高莫大乎富貴。《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統詔王馭萬民,六曰尊貴。

《禮•祭儀》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註》貴謂燕賜有加於諸臣也。

《孟子》用下敬上,謂之貴貴。

欲也。《戰國策》貴合於秦以伐齊。《註》貴,猶欲也。

《玉篇》多價也。《前漢•食貨志》器苦惡賈貴。

《釋名》貴,歸也,物所歸仰也。

姓。《風俗通》廬江太守貴遷。

州名。《韻會》春秋駱越地,隋鬰州,唐攺貴州。

【先】

先【子集下】【儿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正韻》蘇前切《集韻》《韻會》蕭前切,霰平聲。《說文》先,前進也。从人之。《徐曰》之,往也,往在人上也。一曰始也,故也。《玉篇》前也,早也。《孝經·感應章》必有先也。《老子·道德經》象帝之先。

祖父已歾曰先。《司馬遷·報任安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姓。《韻會》晉有先軫。

《韻會》凡在前者謂之先,則平聲。先而導前與當後而先之,則去聲。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先見切,音霰。《增韻》先之也。《正韻》相導前後曰先後。《周禮·夏官·大司馬》以先愷樂,獻于社。《註》先猶導也。《史記·酈食其傳》沛公吾所願從游,莫爲我先。

先事而爲曰先。《易·乾卦》先天而天弗違。《禮·月令》先立春三日。

當後而前曰先。《左傳·文二年》不先父食。《孟子》疾行先長者。《老子·道德經》先天地生。

《廣韻》娣姒曰先後。《前漢·郊祀志》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于先後宛若。《註》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後。師古曰:古謂之娣姒,今關中俗呼爲先後,吳楚呼之爲妯娌。

《韻會》《正韻》蘇典切,音跣。《越語》句踐親爲夫差先馬。《韻會》前漢太子,太傅少傅屬官有先馬。後漢職如謁者,太子出,則當直者前驅導威儀也。或作洗。

【尝】

嘗【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音常。《說文》口味之也。从旨,尙聲。《詩·小雅》嘗其旨否。《前漢·郊祀志》百鬼迪嘗。《註》師古曰:嘗謂歆饗也。

《廣韻》試也。《戰國策》疑則少嘗之。《史記·越世家》請試嘗之。

《張耳餘傳》先嘗秦軍。

《廣韻》曾也。《論語》嘗從事於斯矣。

《玉篇》祭也。《爾雅·釋天》秋祭曰嘗。《註》嘗新穀。《詩·小雅》禴祠烝嘗。

《廣韻》姓也。《風俗通》孟嘗君之後。《玉篇》同甞。《集韻》或作。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