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舆响担肩

出自:宋代·黄庭坚《喜知命弟自青原归》

拼音:[háng,xíng][yú][xiǎng][dān,dàn,dǎn][jiān]

平仄:平平仄平平

为吏困米盐,曲肱梦灵泉。
谅非调鼎手,正觉荷锄便。
在公虽勤苦,归喜叔山禅。
去我忽数日,草虫傍床煎。
屋角鸟乌乐,行舆响担肩
包解分柿栗,儿女闹樽前。
白紵绕祖塔,香携青原烟。
玄珠一百八,夜纫湘缕穿。
高林风落子,老僧选霜坚。
袖中出新诗,山水含碧鲜。
五言吾老矣,佳句付惠连。

查看原文

字义

【行】

行【申集下】【行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庚切,音蘅。《說文》人之步趨也。《類篇》从彳从亍。《韻會》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爲行者也。《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

《廣韻》適也,往也,去也。

《增韻》路也。《禮·月令》孟冬,其祀行。《註》行,在廟門外之西,爲軷壤,高二寸,廣五寸,輪四尺,設主軷上。

道也。《晉語》下有直言,臣之行也。

五行。《書·洪範》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其五行。《韻會》五行,運于天地閒,未嘗停息,故名。

行人,官名。《廣韻》周有大行之官。《論語》行人子羽修飾之。

語也。《爾雅·釋詁》行,言也。《註》今江東通謂語爲行。

歌行。《前漢·司馬相如傳》爲鼓一再行。《師古曰》行謂引,古樂府長歌行,短歌行,此其義也。

《唐書·韓琬傳》器不行窳。《音義》不牢曰行,苦惡曰窳。

《廣韻》下孟切,胻去聲。《玉篇》行,迹也。《周禮·地官·師氏》敏德以爲行本。《註》德行內外,在心爲德,施之爲行。

姓。《後漢·光武紀》隗囂遣將行巡扶風。《註》行,姓。巡,名。漢行祐爲趙相。

《集韻》寒岡切,音杭。《類篇》列也。《左傳·隱十一年》鄭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雞。《註》百人爲卒,二十五人爲行。行亦卒之行列。《吳語》吳王陳士卒百人以爲徹行百行。《註》以百人通爲一行,百行爲萬人,謂之方。

中行,複姓。《通志·氏族略》中行氏,晉公族隰叔之後也,漢文時有宦者中行說。

太行,山名。《書·禹貢》太行、恆山,至于碣石。《註》太行在河內山陽縣西。

《廣韻》戸浪切,音笐。次第也。

輩行也。《杜甫詩》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郞丈人行。

《韻會》行行,剛健貌。《論語》子路行行如也。

《類篇》下朗切,音沆。義同。

《韻補》叶先韻。《焦氏·易林》缺破不完,殘祭側偏。公孫幽遏,跛踦後行。

《集韻》乎監切,音嗛。與銜同。

【舆】

輿【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等韻》雲諸切,音余。《說文》車底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爲車。《註》輿人專作輿,而言爲車者,車以輿爲主也。《後漢·輿服志》上古聖人觀轉蓬始爲輪,輪行不可載,因物生智,復爲之輿。《韻會》《詩詁》曰:輈軸之上加板以載物,軫、軾、轛、較之所附植,輿,其總名也。

乗輿。《蔡邕·獨斷》天子所御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乗輿。《註》輿,車也。乗,載也。

《韻會》權輿,始也。造衡自權始,造車自輿始也。

《正韻》堪輿,天地之總名。《前漢·藝文志》《堪輿金匱》十四卷。《註》堪,天道。輿,地道。

載而行之之意。《左傳·僖十一年》敬禮之輿也。《註》謂其載禮以行也。

《襄二十四年》令名德之輿也。

負也。《戰國策》百人輿瓢而趨。

《廣韻》多也。《集韻》衆也。《左傳·僖二十八年》晉文公聽輿人之誦。

《韻會》扶輿,佳氣貌。

美稱。《司馬相如·子虛賦》扶輿綺靡。

輿人,賤官。《左傳·昭四年》輿人納之。

丘輿,地名。《左傳·成四年》鄭公子偃敗諸丘輿。《註》鄭地。

平輿。《後漢·郡國志》平輿,屬汝南郡。《註》古沈子國也。

姓。《韻會》周大夫伯輿之後。

《廣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增韻》舁車也。兩手對舉之車。《集韻》或作轝。《史記·封禪書》作轝。轝字从車从與,作車與。

【响】

響【戌集中】【音部】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3画

〔古文〕許兩切,音享。《說文》聲也。从音鄕聲。《註》徐鍇曰:聲之外曰響。響猶怳也,怳怳然浮也。實而精者曰聲,朴而浮者曰響。響之附聲,如影之著形。《玉篇》應聲也。《書·大禹謨》惟影響。

方響,樂器。《杜陽雜編》太和九年,宮人沈阿翹進白玉方響。《集韻》或作㗽。《韻會》又作鄕。通作嚮饗。

【担】

担【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多旱切《集韻》黨旱切,音亶。與笡同。《玉篇》拂也。《博雅》擊也。

《集韻》丘傑切,音朅。與揭通。舉也。《楚辭·遠遊》意恣睢以担撟。《朱子註》担撟,軒舉也。(擔)《唐韻》《集韻》《韻會》都甘切《正韻》都藍切,膽平聲。與儋同。背曰負,肩曰擔。《釋名》擔,任也,任力所勝也。《易·繫辭負且乗疏》負者,擔負於物也。《戰國策》蘇秦嬴縢履蹻,負書擔囊。

左擔,地名。《任豫益州記》隂平縣北有左擔道,於成都爲西,自北來者,擔在左肩,不得度右肩也。

武擔,山名。在成都西北。《蜀志·先主傳註》蜀王妻物故,發卒擔土於成都郭中葬,高七丈,號曰武擔也。

去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都濫切。謂所負也。《左傳·莊二十二年》弛于負擔。《註》丁暫反。

《集韻》時豔切,音贍。假也。《禮·喪服四制》杖者,何也,爵也。或曰擔主。《儀禮·喪服》無爵而杖者何,擔主也。《註》假之以杖,尊其爲主也。

以贍切,音豔。義同。

【肩】

肩【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古賢切《集韻》《韻會》《正韻》經天切,音堅。《說文》髆也。从肉,象形。《徐曰》象肩形,指事也。《廣韻》項下。《正韻》膊上。《六書故》臂本曰肩。

《爾雅·釋詁》肩,克也。《詩·周頌》佛時仔肩。《傳》仔肩,克也。《箋》仔肩,任也。《書·盤庚》朕不肩好貨。《傳》肩,任也。我不任好貨之人。

《韻會》勝也。肩强能勝重,堪任義。《爾雅·釋詁》肩,勝也。

《釋名》肩,堅也。甲闔也。與胸脇皆相會闔也。

息肩。《左傳·襄二年》鄭子駟請息肩於晉。《註》欲辟楚役,以負擔喻。

比肩。《爾雅·釋地》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又》西方有比肩獸焉,與卭卭岠虛比,爲卭卭岠虛齧甘草,卽有難,卭卭岠虛負而走,其名謂之蟨。

獸三歲曰肩。《詩·齊風》驅從兩肩兮。《傳》獸三歲曰肩。

鳥名。《禮·月令·季冬之月征鳥厲疾註》征鳥,題肩也。齊人謂之擊征。

《集韻》作也,媵也。

姓。《正字通》肩龍明,金人。肩固,洪武中貢士泰和人。

人名。《禮·檀弓》公肩假。《左傳·桓五年》周公黑肩,將左軍。《註》黑肩,周桓公也。

《集韻》丘閑切,音掔。膊也。

胡恩切,音痕。肩肩,羸小貌。《莊子·德充符》闉跂支離無脤,說衞靈公。靈公說之,而視全人,其脰肩肩。《音義》胡恩反。羸小貌。

直貌。

《五音集韻》胡田切,音賢。義同。《莊子·德充符肩肩音義》又胡咽反。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