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云老谿岩

出自:明代·郑胤骥《送程孟阳楚游》

拼音:[pī][yún][lǎo][xī][yán]

平仄:平平仄平平

自君有楚役,离念日以旋。
今兹遂行迈,那免相迍邅。
接欢已成暂,后会方欲慳。
前夕把君诗,不觉为泫然。
平生相从乐,转为忧所缘。
子性快游览,杖屦本翩翩。
楚中况名胜,山水天下传。
此中亦聊尔,于子良亦便。
风景岁欲暮,放舟枫叶寒。
远寒晕晴颊,微霜点秋颠。
神闲妙磅礴,笔墨烟霞鲜。
胸中芥蒂心,荡尽为长川。
蹇予久落落,触途多拘牵。
终年缩身首,有似蚕营绵。
天地亦大矣,蹙蹙步武间。
人生欲何为,宁不亦可怜。
何当长相从,披云老谿岩
愿子无他赠,愿子安食眠。
世路今方难,古心空自鞭。

查看原文

注释

【披云】1.拨开云层。 2.敬词。犹言大驾光临。比之自天而降,故云。 3.冲霄。亦以喻得志。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披】

披【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翍《唐韻》敷羈切《集韻》《韻會》攀糜切,音鈹。《說文》从旁持曰披。

《廣韻》開也。《史記·帝舜紀》披九山,通九澤。《前漢·鄒陽傳》披心腹,見情素。《韓愈·進學解》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

《增韻》分也,散也。《左傳·昭五年》又披其邑。《註》析也。《揚子·方言》廝披,散也。東齊聲破曰廝,器破曰披。

荷衣曰披。

《正韻》篇夷切,音紕。義同。

《唐韻》《廣韻》匹靡切《集韻》《韻會》普靡切,音㱟。裂也。《史記·范睢傳》木實繁者披其枝。

《灌夫傳》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註》披,分拆也。疋彼反。

披靡,震伏貌。《前漢·項籍傳》羽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

《正韻》普弭切,音庀。義同。

《集韻》《類篇》《韻會》彼義切,音賁。《禮·檀弓》孔子之喪設披。《註》披,柩行夾引棺者。《疏》設之於旁,所以備傾虧也。《周禮·夏官·司士》作六軍之士執披。《疏》披者,車兩旁使人持之,若四馬六轡然。

《正韻》兵媚切,音祕。義同。

《集韻》平義切,音被。亦散也。

《正韻》普駕切,音怕。亦開也。

叶普禾切,音坡。《劉邵·趙都賦》布濩中林,緣延陵阿。從風發曜,倚靡雲披。

【云】

云【子集上】【二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音雲。《說文》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云爲云曰之云。《正字通》與曰音別義同。凡經史,曰通作云。

運也。《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註》云:運動貌。

狎昵往復也。《詩·小雅》昏姻孔云。《朱傳》云:旋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云之。《註》云:猶旋。旋歸之也。

語助。《詩·小雅》伊誰云憎。《史記·封禪書》秦文公獲若石云于倉北坂。

陸佃曰:云者,有應之言也。《左傳·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當御。三云:叔向不應。

云云:衆語也。《前漢·汲黯傳》上曰,吾欲云云。《註》猶言如此如此也。

云云:山名。《前漢·郊祀志》封大山禪云云:《註》云云:太山下小山。

云爲。《易·繫辭》變化云爲。

姓。漢云敞。

與芸同。《莊子·在宥篇》萬物云云。《註》盛貌。老子作芸芸。

紛云:興作貌。《呂覽·圜道篇》雲氣西行云云然。《前漢·司馬相如傳》威武紛云。俗作紜。

《韻補》叶于先切,言也。《韓愈·剝啄行》我謝再拜,汝無復云。往追不及,來可待焉。

【老】

老【未集中】【老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栳。《說文》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公羊傳·宣十一年》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註》六十稱耋,七十稱老。

《詩·鄭風》與子偕老。《疏》沒身不衰也。《禮·祭義》貴老。爲其近于親也。

《周禮·地官·鄕老註》老,尊稱也。

《儀禮·聘禮》授老幣。《註》老賔之臣。《疏》大夫家臣稱老。

《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註》卿老亦卿也。

《禮·王制》天子之老。《註》老謂上公。

《禮·禮運》三老在學。《註》乞言,則受之三老。《左傳·昭三年》三老凍餒。《註》三老,謂上壽、中壽、下壽,皆八十已上。

《左傳·隱三年》桓公立,乃老。《註》老,致仕也。

《列子·天瑞篇》老,耄也。

姓。《廣韻》宋有老佐。

《韻補》叶朗口切。《釋名》老,朽也。《史記·律書》酉者,萬物之老也。

《韻補》叶滿補切,姥當以此得聲。《班固·西都賦》若臣者,徒觀迹於舊墟,聞之乎故老。十分未得其一端,故不能徧舉也。

【谿】

谿【酉集中】【谷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苦兮切《集韻》《韻會》《正韻》牽奚切,音溪。《說文》山瀆无所通者。《爾雅·釋水》水注川曰谿。《疏》杜預曰:谿,亦㵎也。李巡曰:水出於山入於川曰谿。宋均曰:有水曰谿,無水曰谷。《左傳·隱三年》㵎谿沼沚之毛。《荀子·勸學篇》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弩名。《戰國策》谿子少府。《註》谿子,弩名。少府所造,射六百步之外。《淮南子·俶眞訓》登千仞之谿。《註》谿,蠻夷也。以柘桑爲弩。一曰谿,子國名。

陽匠名。

獸名。《山海經》天帝山有獸,狀如狗,名曰谿邊。《註》或作谷遺。

地名。《史記·吳太伯世家》楚復來伐,次于乾谿。《註》楚東境。

姓。《莊子·田子方》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數稱谿工。

複姓。《潛夫論》吳夫槩王奔楚棠谿,因以爲氏。

通作磎。《馬融·長笛賦》臨萬仞之石磎。《註》磎同谿。《廣韻》或作嵠、溪。

《集韻》堅奚切,音雞。《類篇》蠰谿,土螽,似蝗而小。

弦雞切,音奚。義同。

【岩】

岩【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正字通》俗嵒字。巖俗省作岩。(巖)《唐韻》五銜切《集韻》魚銜切《韻會》疑銜切《正韻》魚咸切,音嵒。《說文》岸也。从山嚴聲。《增韻》石窟曰巖,深通曰洞。一曰險也。《左傳·隱元年》制巖邑也。《公羊傳·僖三十三年》殽之嶔巖,文王所避風雨也。

嶃巖,高峻貌。《司馬相如·上林賦》嶄巖嵾嵳。

巖廊,殿廡也。《漢武帝·策賢良制》虞舜之時,遊於巖廊之上。

地名。《書·說命》說築傅巖之野。《傳》傅巖,在虞虢之閒。

《集韻》魚杴切《韻會》疑杴切,音嚴。巖巖,高貌。《詩·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

《正字通》本作嚴。亦作巖。通作礹嵒碞。○按巖與嵒同。《說文》嵒,五咸切,山巖也。巖,五緘切,岸也。同字分訓巖,專訓岸,作。(巖)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