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以常堂枸杞羹

出自:宋代·周文璞《既离洞霄遇雨却寄道友》

拼音:[fù,pì][yǐ][cháng][táng][jǔ,gǒu][qǐ][gēng]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凡骨何堪得再行,渴心犹要谒通明。
惊闻竹树连山雨,疑有风雷{左扌右暴}地声。
鹿啖黄精知岁久,人逢青箬便神清。
重来只要斋盏饭,副以常堂枸杞羹

查看原文

注释

【枸杞】落叶小灌木,叶子披针形,花淡紫色,浆果卵圆形,红色。嫩茎﹑叶可作蔬菜,中医以果实根皮入药。也称枸檵﹑天精﹑地骨等。枸杞(gǒu-) : 双子叶植物,茄科。落叶灌木。茎干细长,丛生,有短刺。叶卵形或卵状菱形,花淡紫色。浆果卵圆形,红色,中医学上称“枸杞子”,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嫩茎和叶可作蔬菜。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副】

副【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敷救切,否去聲。貳也。《前漢·功臣表》副在有司。《廣韻》佐也,稱也。

《爾雅·釋詁》審也。《註》副者,次長之稱。審猶察也。

后夫人首飾。《詩·鄘風》副笄六珈。《註》首飾也。編髮爲之。

《韻會》芳遇切,音赴。義同。

《唐韻》芳福切《集韻》《韻會》芳六切,音覆。剖也,判也,裂也。

《唐韻》芳逼切《集韻》《韻會》拍逼切,音逼。《廣韻》析也。《禮·曲禮》爲天子削爪者,副之。《註》旣削又四析之,乃橫斷之。

作疈。《周禮·春官》以疈辜祭四方百物。《註》疈牲胷也。

《籀文》作疈。《六書故》劈副疈,實一字。

【以】

以【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㠯《韻會》《正韻》養里切,怡上聲。爲也。《論語》視其所以。

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註》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

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卦》能以衆正。

《詩·周頌》侯彊侯以。《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

同已。《孟子》無以,則王乎。

古以與聲相通。《禮·燕禮》君曰:以我安。《註》猶與也。《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註》韓文與多作以。

《集韻》與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鄭氏,荀氏皆作似。

【常】

常【寅集中】【巾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

五常。《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五品傳》五品,謂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

神名。《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

地名。《詩·魯頌》居常與許。《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

州名。《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置常州。

山名。《前漢·地理志》常山郡。《註》恆山在西,避漢文帝諱,故改曰常山。

水名。《史記·夏本紀》常衞旣從。《註》常水,出常山上曲陽縣。《書·禹貢》作恆。

旂名。《周禮·春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日月爲常。《又》王建大常。《釋名》日月爲常。謂畫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

常服。《詩·小雅》載是常服。《傳》日月爲常服,戎服也。

《廣韻》倍尋曰常。

車戟名。《釋名》車戟曰常,長丈六尺,車上所持也。八尺曰尋,倍尋曰常,故曰常也。

木名。《爾雅·釋木》常棣。《註》關西棣樹,子如櫻桃,可食。《詩·小雅》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姓。《廣韻》出河內。《前漢·常惠傳》惠,太原人,甘露中爲右將軍。

與裳同。《說文》下帬也。《徐鉉曰》下直而垂,象巾,故从巾。今文作裳。

【堂】

堂【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坣㙶《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徒郞切,音唐。《說文》殿也。正寢曰堂。《釋名》高顯貌。《演義》當也,謂當正向陽之宇也。《詩·豳風》躋彼公堂。

明堂,王者朝諸侯之宮。《禮·明堂位》明堂也者,明諸侯之尊也。《前漢·郊祀志》武帝元封元年,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

堂室。《爾雅·釋宮》古者有堂,自半巳前虛之,謂之堂,半巳後實之,謂之室。

官署。《漢官儀》黃門有畫堂之署,中書省玉堂。《揚雄·解嘲》歷金門,上玉堂。今翰林院亦曰玉堂。《唐書·百官志》初三省議事于門下之政事堂,其後裴炎遷于中書省。

戸部有考堂,天下歲會計處。

《吳郡國志》郡太守堂,乃春申君子假君之故宅。數失火,以雌黃塗之乃止,故郡治曰黃堂。《呂氏春秋》宓子賤鳴琴而單父治,故縣治曰琴堂。

堂堂,盛也,正也。《論語》堂堂乎張也。《淮南子·兵略訓》堂堂之陣又衆笑曰哄堂。《因話錄》御史有臺院、殿院、察院,一人知雜事,名雜端。公堂會食皆絕笑,左右不可忍,雜端笑而三堂皆笑,遂謂哄堂。

佛堂曰鴈堂。《釋氏要覽》毗舍離爲佛作堂,形如鴈字,因名。文巫祭。《周禮·春官》男巫冬堂,贈無方無算。《註》冬歲之窮,設祭于堂,贈送萬鬼也。

地名。《詩·鄘風》望楚與堂。《註》楚,楚丘。堂,丘之旁邑。

山之寬平處曰堂。《詩·秦風》終南何有,有紀有堂。

姓。《韓詩外傳》堂衣若扣孔子之門。

複姓。漢儒高堂生,唐貞觀詔從祀。

叶徒紅切,音同。《屈原·九歌》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珠宮。

【枸】

枸【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韻會》俱羽切《集韻》果羽切《正韻》居許切,音矩。《說文》木名。《詩·小雅》南山有枸。《陸璣·草木疏》枸樹高大如白楊,子長數寸,噉之甘美如飴,蜀以爲醬。亦書作蒟。

《正韻》忌遇切。義同。

《唐韻》《集韻》古后切《韻會》《正韻》舉后切,,一名地骨,服之輕身益氣。

《集韻》《類篇》《韻會》,人家多種爲藩籬。

《集韻》恭于切《韻會》舉朱切,音拘。《揚子方言》車枸簍。自關而西謂之枸簍。

《韻會》權俱切,音劬。《山海經》下有九枸。《郭註》盤錯也。

斷木。見株字註。

【杞】

杞【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韻會》《正韻》墟里切《集韻》口已切,音起。《說文》枸杞也。《爾雅·釋木》杞,枸檵。《廣韻》枸杞,春名天精子,夏名枸杞葉,秋名却老枝,冬名地骨根。《本草》一名仙人杖,根名地骨皮。

《嚴粲·詩緝》《詩》有三杞:《鄭風》無折我樹杞,柳屬也。《小雅》南山有杞,在彼杞棘,山木也。集于苞杞,言采其杞,隰有杞桋,枸杞也。○按嚴說,則《易·姤卦》以杞包瓜,《孟子》杞柳,此是柳屬。《左傳·襄二十七年》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類篇》似豫章,此是山木。《陸璣·草木疏》苦杞,秋熟,正赤,服之輕身益氣,此是枸杞。《本草》沈存中云:陝西枸杞最大,高丈餘,可作柱。

枸杞之別種也。

國名。夏之後。《論語》杞不足徵。

姓。以國爲氏。《姓譜》望出齊郡。

《集韻》象齒切。同㭒,田器。一曰徙土轝也。

《類篇》下楷切,音駭。臿也。

【羹】

羹【未集中】【羊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正韻》古衡切《集韻》《韻會》居行切,。五味和羹也。小篆从羔从美。《爾雅·釋器》肉謂之羹。《註》肉臛也。《疏》肉之所作臛名羹。《書·說命》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傳》鹽咸梅醋,羹須咸醋以和之。《禮·樂記》大羹不和。《註》大羹,肉湇,不調以鹽菜。

《云仙雜記》史鳳,宣城妓也。待客有差等,最下者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

《集韻》何庚切,音行。義同。

《集韻》盧當切,音郞。《韻補》左氏傳,陳蔡不羹。《釋文》音郞。正義曰:古者羹臛之字亦爲郞,故魯頌、楚辭、急就章與楊房漿爲韻。近世獨以爲地名。宋玉招魂:肥牛之腱臑若芳,和酸若苦陳吳羹。◎按說文、小篆俱作羹。《正字通》止收羮,不收羹,則从俗字,而反失正字矣。今增入。羮,俗羹字。見未集。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