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篇听我送行装

出自:宋代·陈藻《平江送连亨叟赴省》

拼音:[mò][piān][tīng][wǒ][sòng][háng,xíng][zhuāng]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吾庐元在亮功坊,祖母东街家姓张。
舅翁官小先富强,有子破荡开书堂。
我随表伯学文章,忽然好怪不好常。
走师月鱼舍莆阳,三山士子厌我狂。
避我谈吐如簸糠,北郭先君吴讳骧。
姨弟余入京朝行,惟此二人见科场。
期我前列每参商,面嗔考官识未长。
我因随老客他乡,一钱亦欠真空囊。
君出观池游上庠,长洲适值日同房。
我忆东街往事详,得君情话胜琼浆。
百杯饮我何以偿,欲饯一醉难赊尝。
虽然旅困颜无光,狂言欲发藉激昂。
自矜到此亦可伤,末篇听我送行装
临轩策试亮阴妨,首擢南宫丹桂芳。
奉常格法经先扬,亚魁谁赋非君当。
占牌前引归骑忙,蓝袍色映萱草苍。
美人二八宫样妆,阀阅贵盛金多藏。
爱君坦腹羲之床,红紬扇鼓迎新郎。
我还尽糶箪食粮,赛君痛饮寻歌娼。
莫学浅夫唾把羊,傲岸贺客峻门墙。

查看原文

注释

【末篇】其进程能按单元划分或表现而有一定篇幅的终极单元。
【送行】1.到远行人启程的地方,和他告别,看他离去。 2.犹饯行。
【行装】1.出远门时所携带的衣物。 2.谓着军服。 3.指军服。 4.泛指出行时的服装。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末】

末【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集韻》莫撥切《韻會》莫曷切《正韻》莫葛切,瞞入聲。《說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謂木杪也。《禮·曲禮》獻杖者執。末《玉篇》端也,顚也,盡也。《廣韻》無也,弱也,遠也。

終也。《書·立政》我則末惟成德之彥。

勿也。《禮·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

薄也。《左傳·昭十四年》三數叔魚之惡,不爲末減。

四肢曰末。《左傳·昭元年》風淫末疾。

商賈曰末。《史記·秦琅邪頌》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太末,縣名。《前漢·地理志》屬會稽郡。

且末,國名。見《前漢·西域傳》。

山名。《山海經》末山多赤金。

姓。《統譜》秣陵之後改爲末氏。

《集韻》《正韻》莫狄切,音覓。《荀子·禮論篇》絲末。《註》與幦同。

叶莫結切,音蔑。《屈原·九歌》桂櫂兮蘭枻,冰兮積雪。采薛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叶沒各切,音莫。《蘇轍·偶作詩》重門閉不開,鳴鳥相呼樂。晨暉轉簾影,微風響秋末。

【篇】

篇【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芳連切《集韻》《韻會》紕延切《正韻》紕連切,成章也。《前漢·武帝紀》元光元年,詔賢良咸以書對,著之於篇。《詩·關雎疏》篇,徧也。出情鋪事,明而徧也。

《說文》關西謂榜曰篇,笞掠也。

竹名。《詩·衞風》綠竹猗猗。《傳》篇竹也。《疏》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旁,可食。

山名。《山海經》洞庭山之首曰篇遇之山。

姓。《韻會》周大夫史篇之後。

《字彙補》同翩。古文《易》:篇篇不富,以其鄰。陸氏曰:輕舉貌。

叶批笭切。《道藏歌》白帝行炁道當新,名書紫府得其篇,西龜定錄位眞人。

【听】

听【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宜引切《集韻》擬引切,音齗。《說文》笑貌。《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亾是公听然而笑。《楊愼曰》听,古哂字。

《廣韻》口大貌。《集韻》大口謂之听。

《廣韻》牛謹切《集韻》語近切,。亦笑貌。

《集韻》口謹切,音赾。

魚斤切,音㹞。

逆乙切,音聉。義同。

魚其切,音疑。听嗞,口開貌。

魚衣切,音沂。與嗞,媿貌。

《正字通》俗借爲聽字省文。(聽)〔古文〕他定切,音侹。《說文》聆也。《釋名》聽,靜也。靜,然後所聞審也。《書·太甲》聽德惟聰。《儀禮·士昏禮》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

《廣韻》待也。

受也。《左傳·成十一年》鄭伯如晉聽成。《註》聽,猶受也。

從也。《易·艮卦》不拯其隨未退聽也。《疏》聽,從也。《左傳·昭二十六年》姑慈婦聽。

斷也。《禮·王制》司寇正法志》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任也。《前漢·景帝紀》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

之。

《唐韻》他丁切《集韻》《韻會》湯丁切《正韻》他經切,音㕔。《集韻》聆也,聽受也。中庭曰聽事,言受事察訟於是。俗作㕔。毛氏曰:漢晉皆作聽,六朝以來始加厂。

《韻補》叶儻陽切,音堂。《蘇轍·讀道藏詩》昔者惠子死,莊子笑自傷。微言不復知,言之使誰聽。

【我】

我【卯集中】【戈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

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

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

《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

《韻補》叶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

叶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篆文我。

【送】

送【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說文》遣也。《詩·邶風》遠送于野。《禮·曲禮》使者歸,則必拜送于門外。

《增韻》將也。《儀禮·聘禮》賔再拜稽首,送幣。《又》公拜送醴。

《正韻》贈行曰送。《詩·秦風》我送舅氏。

株送,罪人相牽引也。《前漢·食貨志》廼徵諸犯,令相引數千人,名株送。《註》先至者爲魁株,被牽引者爲其根株所送也。

目送,以目相送也。《左傳·桓元年》目逆而送之。《史記·留侯世家》四人趨出,上目送之。

縱送,善射之貌。《詩·鄭風》抑縱送忌。《註》舍拔曰縱,覆彇曰送。《玉篇》籀文作。

【行】

行【申集下】【行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庚切,音蘅。《說文》人之步趨也。《類篇》从彳从亍。《韻會》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爲行者也。《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

《廣韻》適也,往也,去也。

《增韻》路也。《禮·月令》孟冬,其祀行。《註》行,在廟門外之西,爲軷壤,高二寸,廣五寸,輪四尺,設主軷上。

道也。《晉語》下有直言,臣之行也。

五行。《書·洪範》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其五行。《韻會》五行,運于天地閒,未嘗停息,故名。

行人,官名。《廣韻》周有大行之官。《論語》行人子羽修飾之。

語也。《爾雅·釋詁》行,言也。《註》今江東通謂語爲行。

歌行。《前漢·司馬相如傳》爲鼓一再行。《師古曰》行謂引,古樂府長歌行,短歌行,此其義也。

《唐書·韓琬傳》器不行窳。《音義》不牢曰行,苦惡曰窳。

《廣韻》下孟切,胻去聲。《玉篇》行,迹也。《周禮·地官·師氏》敏德以爲行本。《註》德行內外,在心爲德,施之爲行。

姓。《後漢·光武紀》隗囂遣將行巡扶風。《註》行,姓。巡,名。漢行祐爲趙相。

《集韻》寒岡切,音杭。《類篇》列也。《左傳·隱十一年》鄭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雞。《註》百人爲卒,二十五人爲行。行亦卒之行列。《吳語》吳王陳士卒百人以爲徹行百行。《註》以百人通爲一行,百行爲萬人,謂之方。

中行,複姓。《通志·氏族略》中行氏,晉公族隰叔之後也,漢文時有宦者中行說。

太行,山名。《書·禹貢》太行、恆山,至于碣石。《註》太行在河內山陽縣西。

《廣韻》戸浪切,音笐。次第也。

輩行也。《杜甫詩》豈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郞丈人行。

《韻會》行行,剛健貌。《論語》子路行行如也。

《類篇》下朗切,音沆。義同。

《韻補》叶先韻。《焦氏·易林》缺破不完,殘祭側偏。公孫幽遏,跛踦後行。

《集韻》乎監切,音嗛。與銜同。

【装】

裝【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集韻》《韻會》側羊切,音莊。裝束也。

《玉篇》裹也。《前漢·陸賈傳》佗賜賈橐中裝,直千金。

《增韻》齎也。《史記·袁盎傳》悉以其裝齎置二石醇醪。

藏也。《孔稚圭·北山移文》牒訴倥傯裝其懷。

《廣韻》側亮切,音壯。《吳均·贈別詩》匕首直千金,七寶雕華裝。生離何用表,賴此持相餉。《韻會》亦作。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