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舷忽络绎

出自:宋代·陈造《雁汊东守风四首》

拼音:[bàng][xián][hū][luò,lào][yì]

平仄:仄平平仄仄

东趣长风沙,移柂取空隙。
波头蛰飞雪,幸矣不灵敏刻。
连延百家聚,俯瞰白沙碛。
卖饼售暇菜,傍舷忽络绎
矧闻淮南音,眼中便乡国。
田翁颜甚温,村酒酽堪吃。
突兀戎官廨,户柱相映赤。
颇喜霜夜眠,更鼓听历历。

查看原文

注释

【络绎】也作“骆驿”。往来不断,前后相接:络绎不绝|络绎而至。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傍】

傍【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步光切《集韻》《韻會》蒲光切。通旁。《說文》近也。《廣韻》側也。

姓。唐北地羌豪傍企本。

《集韻》補朗切,音縍。左右也。《賈子保傅篇》成王之生,仁者養之,孝者强之,四聖傍之。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正韻》倚也。《集韻》亦近也。或作並䧛。

《正韻》補耕切,音綳。《詩·小雅》四牡彭彭,王事傍傍。《朱傳》傍傍然不得已也。

【舷】

舷【未集下】【舟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正韻》胡田切《集韻》胡千切,音賢。《廣韻》船舷。《正韻》船邊。《郭璞·江賦》詠採菱以叩舷。

【忽】

忽【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骨切,音笏。《說文》忘也。忽忽不省事也。《晏子春秋·齊役者歌》忽忽矣,若之何。

《廣韻》倏忽也。《爾雅·釋詁》盡也。《註》忽然盡貌。《左傳·文五年》臯陶庭堅,不祀忽諸。

滅也。《詩·大雅》是絕是忽。《傳》忽,滅也。

《集韻》輕也。一蠶爲一忽,十忽爲一絲。《劉德曰》忽,蜘蛛網也。

慢忽也。《後漢·崔駰傳》公愛班固而忽崔駰。

忽荒,空無著也。《賈誼·服賦》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

姓。明有忽忠,忽明。

通作曶。《前漢·揚雄傳》時人皆曶之。《註》與忽同。

仲忽,人名。《前漢·古今人表》作中曶。亦通作笏。《儀禮·士喪禮》竹笏。《註》今文笏作忽。亦通作芴。《荀子·正名篇》芴然而粗。《註》與忽同。無根本貌。

叶火一切,音翕。《前漢·班固敘傳》元元本,木數始於一,產氣黃鍾,造計杪忽。

叶許月切,音血。《陸機·雲賦》盈八紘以餘憤,雖彌天其未泄。豈假期于遷晷,邁崇朝而倏忽。《說文》从心勿聲。《長箋》亦書作。◎按今字,皆从小篆出,止可依《說文》疏解,如忽字,借義通義甚多,而精蕰正譌必援古文大篆,以折今文,則衆義皆可廢矣。說今文之字,惟从今文,駁正經史借用處,則字義已明,不必過爲迂論臆斷也。凡諸部字,不多引精蕰正譌辨駁者,俱倣此。

【络】

絡【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盧各切《集韻》《正韻》歷各切,音洛。《說文》絮也。一曰麻未漚也。《急就篇註》絡卽今之生䌤也。一曰今之綿紬是也。

《史記·扁鵲傳》中經維絡。《註》十二經脈,十二絡脈。

《前漢·揚雄傳》緜絡天地。《註》謂包絡之也。

《楚辭·招䰟》鄭綿絡些。《註》絡,縛也。

《班固·西都賦》籠山絡野。《註》絡,繞也。

《班固·東都賦》衍地絡。《註》絡,網也。

《揚子·方言》繘或謂之絡。

《揚子·方言》絡謂之格。《註》所以轉篗車也。《廣韻》又姓。

《集韻》克各切,音恪。義同。

《韻補》叶魯故切。《楚辭·招䰟》秦篝齊纓,鄭綿絡些。

【绎】

繹【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亦。《說文》抽絲也。《揚子·方言》繹,理也。絲曰繹之。《註》言解繹也。

《爾雅·釋詁》繹,陳也。《書·君陳》庶言同則繹。《傳》衆言同,則陳而布之。《詩·小雅》會同有繹。《傳》陳也。《禮·射義》射之爲言繹也。或曰舍也,繹者,各繹已之志也。《疏》繹,陳也。

《詩·魯頌》以車繹繹。《傳》善走也。

山名。《詩·魯頌》保有鳧繹。《傳》繹,山也。

龜名。《周禮·春官》龜人掌六龜之屬,地龜曰繹屬。《疏》仰者繹。

祭名。《左傳·宣八年》壬午猶繹。《註》繹,又祭,陳昨日之禮,所以賔尸。《公羊傳》繹者何,祭之明日也。

邑名。《左傳·文十三年》邾文公卜遷于繹。《註》邾邑。

紬繹。《前漢·谷永傳》燕見紬繹。《註》紬繹者,引其端緒也。

《揚子·方言》繹,長也。

《博雅》繹,窮也,終也,充也。

《玉篇》繹,大也。

與驛同。《詩·大雅》徐方繹騷。《箋》繹,當作驛。《爾雅·釋訓》繹繹,生也。《疏》載芟云:驛驛其達。繹與驛音義同。

《集韻》施只切,音釋。釋,或作繹。解也。

《韻補》叶弋灼切。《楚辭·九辯》悲愁窮慼兮獨處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繹。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