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之郡藏云中

出自:明代·张元凯《东览篇》

拼音:[huì,kuài][jī,qǐ][zhī][jùn][cáng,zàng][yún][zhōng,zhòng]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出门鲜徒侣,看山过东越。
身披荷芰衣,来渡琅玕筏。
会稽之郡藏云中,海岳灵区第几峰。
千岩万壑望不尽,一一秀出青芙蓉。
溪流嗽石喷晴雪,山水清音相映发。
林间吹落兰亭风,松下飞来镜湖月。
石暗花迷夷,失去津禽鱼。
鸟兽能相亲,峥泓萧瑟不可测。
此中疑有箕山人,苍旻为栋云为幕。
禹穴幽奇可栖托,绝壁巑岏啸夜猿。
逍遥梦见骑黄鹤,清晨晞发凌高台。
风吹飞花去复来,旭日如珠走沧海,赤霞为驾驱天台。
方丈蓬莱今可至,居然便有凌云思。
金宫银阙何必求,一丘一壑随吾志。
君不见东山高卧支许从,挥麈玄言若可终。
又不见芳辰祓禊临清池,茂林修竹堪忘饥。
谢公勉为苍生出,十年闲却登山屐。
右军自失王蓝田,归来誓墓意惘然。
二贤信是人中龙,霖雨当时仰望同。
考槃一室已千载,至今林下生清风。
偶然得失未忘念,令人却羡双冥鸿。

查看原文

注释

【会稽】1.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一名防山,又名茅山。 2.郡名。秦置,今江苏省东部及浙江省西部地。
【云中】1.云霄之中﹐高空。常用指传说中的仙境。 2.高耸入云的山上。喻尘世外。 3.比喻朝廷。 4.古郡名。原为战国赵地﹐秦时置郡﹐治所在云中县(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汉代辖境较小。有时泛指边关。 5.古云梦泽。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会】

會【辰集上】【曰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黃外切,音繪。合也。《易·乾卦》亨者,嘉之會也。《疏》使物嘉美之會聚。《書·禹貢》灉沮會同。《疏》謂二水會合而同。

《洪範》會其有極。《疏》會,謂集會。《禮·樂記》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衆。

《周禮·天官·大宰》大朝覲會同。

《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

《禮·檀弓》周人作會,而民始疑。《註》會,謂盟也。《左傳·昭三年》有事而會,不協而盟。

《左傳·宣七年》凡師出與謀曰及,不與謀曰會。

《集韻》《韻會》古外切,音儈。與繪通。《書·益稷》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傳》會,五采也。《釋文》馬、鄭作繪。

《詩·衞風》會弁如星。《箋》會,謂弁中之縫也。《釋文》會,《說文》作䯤。《周禮·夏官·弁師》王之皮弁會五采。《註》會,作䯤。鄭司農云:謂以五采束髮也。士喪禮曰:檜用組,乃笄。檜,讀與䯤同,書之異耳。

《周禮·天官·小宰》聽出入以要會。《註》謂計最之簿書,月計曰要,歲計曰會。

《天官·司會註》會,大計也。

《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揚州,其山鎭曰會稽。《註》會稽,在山隂。

姓。《姓氏急就篇》漢武陽令會栩。

《集韻》古活切,音括。會撮項椎也。

《集韻》戸栝切,音活。《莊子·人閒世》會撮指天。向秀讀。

《韻補》今聲濁,叶泰。古聲淸,叶祭。《卻正·釋譏》三方鼎峙,九有未乂。聖賢拯救之秋,列士樹功之會。

【稽】

稽【午集下】【禾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音雞。考也,計也議也,合也,治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易·繫辭》於稽其類。《註》考也。《禮·緇衣》行必稽其所敝。《註》猶考也,議也。

《儒行》古人與稽。《註》稽猶合也。古人與合,則不合於今人也。《周禮·天官·小宰》聽師田以,閱也。稽,計也。合也。合計其士之卒伍,閱其兵器,爲之要簿也。《前漢·賈誼傳》婦姑不相說,則反脣而相稽。《註》相與計較也。

留止也。《說文徐註》禾之曲止也,尤者異也。有所異處,必稽考之,卽遲留也。《前漢·食貨志》蓄積餘贏,以稽市物。《註》稽,貯滯也。《後漢·馬援傳》何足久稽天下士。

至也。《莊子·逍遙遊》大浸稽天而不溺。

滑稽。《史記·樗里子傳》滑稽多智。《註》滑,亂也。稽,同也。辯捷之人,言非若是,言是若非,能亂同異也。一云酒器,可轉注,吐酒不已,俳優之人,詞不窮竭,如滑稽之吐酒不已。

《吳語》,抱也。拱,執也。稽,棨戟也。

山名。《周禮·夏官·職方氏》揚州山鎭曰會稽。

姓。《呂氏春秋》秦有賢者稽黃。

《廣韻》康禮切《集韻》《韻會》遣禮切《正韻》祛禮切,从尤,旨聲,自爲部。

【之】

之【子集上】【丿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㞢《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姓。出《姓苑》。

《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

《魏風》上愼旃哉。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郡】

郡【酉集下】【邑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渠運切《集韻》《韻會》《正韻》具運切,羣去聲。《釋名》郡,羣也。人所羣聚也。《韻會》《說文》云: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爲百縣,縣有四郡,是縣大而郡小也。秦幷天下,置三十六郡,以統其縣。漢遂因之。自隋唐以來,廢置不一。宋元設府于州,明制屬州於府,而郡之名遂廢。

【藏】

藏【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4画

〔古文〕匨《唐韻》昨郞切《正韻》徂郞切,音鑶。《說文》匿也。《易·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蓄也。《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兹郞切,音臧。草名。《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註》藏莨,草中牛馬芻。

才浪切,音臓。《禮·月令》謹蓋藏。《晉語》文公之出也,豎頭須,守藏者也,不從。

與臓通。《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註》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腸、小腸。《疏》正藏五者,謂心、肝、脾、肺、腎,氣之所藏。《白虎通》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說文》《漢書》通用臧。

【云】

云【子集上】【二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音雲。《說文》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云爲云曰之云。《正字通》與曰音別義同。凡經史,曰通作云。

運也。《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註》云:運動貌。

狎昵往復也。《詩·小雅》昏姻孔云。《朱傳》云:旋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云之。《註》云:猶旋。旋歸之也。

語助。《詩·小雅》伊誰云憎。《史記·封禪書》秦文公獲若石云于倉北坂。

陸佃曰:云者,有應之言也。《左傳·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當御。三云:叔向不應。

云云:衆語也。《前漢·汲黯傳》上曰,吾欲云云。《註》猶言如此如此也。

云云:山名。《前漢·郊祀志》封大山禪云云:《註》云云:太山下小山。

云爲。《易·繫辭》變化云爲。

姓。漢云敞。

與芸同。《莊子·在宥篇》萬物云云。《註》盛貌。老子作芸芸。

紛云:興作貌。《呂覽·圜道篇》雲氣西行云云然。《前漢·司馬相如傳》威武紛云。俗作紜。

《韻補》叶于先切,言也。《韓愈·剝啄行》我謝再拜,汝無復云。往追不及,來可待焉。

【中】

中【子集上】【丨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

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

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

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斷民中,施上服下服之罪。《註》斷民罪,使輕重得中也。

心也。《史記·韓安國傳》深中寬厚。

內也。《易·坤卦》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半也。《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魏志·管輅傳》鼓一中。《註》猶言鼓一半也。

成也。《禮·禮器》因名山升中于天。《註》中,猶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

滿也。《前漢·百官表》制中二千石。《註》謂滿二千石也。《索隱》漢制,九卿已上,秩一歲,滿二千石。

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其莖。《註》謂穿之也。

盛算器。《禮·投壺》主人奉矢,司射奉中。《註》士鹿中,大夫兕中,刻木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圓圈,以盛算也。

《禮·深衣註》衣有表者,謂之中衣。與衷通。

俚語。以不可爲不中。《蕭參希通錄》引左傳成公二年,無能爲役。杜預註:不中爲之役使。

《禮·鄕飲酒義》冬之爲言中也。中者,藏也。

姓。漢少府卿中京。

中行,中英,中梁,中壘,中野,皆複姓。

《廣韻》《集韻》《韻會》陟仲切,音妕。矢至的曰中。《史記·周本紀》養由基去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

著其中曰中。《莊子·達生篇》中身當心則爲病,猶醫書中風,中暑是也。

要也。《周禮·春官》凡官府鄕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註》謂治職簿書之要也。

應也。《禮·月令》律中大簇。《註》中猶應也。

合也。《左傳·定元年》季孫曰:子家子亟言於我,未嘗不中吾志也。

《類篇》《正韻》直衆切。與仲通。《禮·月令》中呂,卽仲呂,又讀作得。《周禮·地官》師氏掌國中失之事。《註》故書中爲得。陸德明云:中,杜音得。

《韻補》叶陟良切,音章。師古曰:古讀中爲章。《吳志·胡綜傳·黃龍大牙賦》四靈旣布,黃龍處中。周制日月,是曰太常。

叶諸仍切,音征。《劉貢父·詩話》關中讀中爲》天期乗祚受爵漢中。叶下秦。古東韻與庚陽通。俗讀中酒之中爲去聲。中與之中爲平聲。◎按《魏志·徐邈傳》:邈爲尚書郞,時禁酒。邈私飮沈醉,趙達問以曹事,曰中聖人。時謂酒淸爲聖人,濁者爲賢人。蘇軾詩:公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則中酒之中,亦可讀平聲。《通鑑》:周宣王成中與之名,註:當也。杜詩: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與年。則中與之中亦可讀去聲。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