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得斋厨厌滋味

出自:宋代·黄庭坚《奉和孙奉议谢送菜》

拼音:[què][dé,děi,de][zhāi][chú][yàn][zī][wèi]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春蔬照映庾郎贫,遣骑持笼佐茹荤。
却得斋厨厌滋味,白鹅存当鳖留裙。

查看原文

注释

【斋厨】见"斋厨"。
【滋味】1.美味。 2.味道。 3.引申指苦乐感受。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却】

卻【子集下】【卩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俗卻字。(卻)《唐韻》去約切《集韻》《韻會》《正韻》乞約切,羌入聲。《說文》節欲也。从卩,谷聲。《增韻》止也,不受也。《孟子》卻之爲不恭。

《廣韻》退也。《前漢·袁盎傳》引卻愼夫人坐。《註》蘇林曰:卻謂而退之也。

《儀禮·士昏禮》啓會,卻于敦南。《疏》卻,仰也,謂仰於地。《韻會》俗作却。

訛作㕁。

【得】

得【寅集下】【彳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

貪也。《論語》戒之在得。

《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集韻》或作㝶。

【斋】

斋【卯集下】【文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篇海》同齋。(齋)《廣韻》側皆切《集韻》《韻會》《正韻》莊皆切,債平聲。《正韻》潔也,莊也,恭也。《廣雅》齋,敬也。《禮·祭統》齋之爲言齊也。《易·繫辭》聖人以此齋戒。《註》洗心曰齋。

《後漢·輿服志》有齋冠曰長冠。

燕居之室曰齋。

《集韻》《正韻》津私切,音貲。《孟子》齋疏之服。《趙岐註》卽齋縗也。音資。

《易·履卦》得其資斧。《子夏傳》作齊斧。虞喜志林云:當作齋。齋戒入廟而受斧也。

叶眞而切,音支。《後漢·周澤傳》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年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按《說文》示齊爲齋。示,明也,祗也。齊者,萬物之潔齊也。洪武《正韻》云:古單作齊,後人于其下加立心,以別之耳。

【厨】

廚【寅集下】【广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直株切《集韻》《韻會》重株切,音躕。《說文》庖屋也。《孟子》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玉篇》主也。《後漢·黨錮傳》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毋班,秦周,蕃嚮,王章,爲八廚。廚者,言能以財救人也。

櫝也。《晉書·顧愷之傳》愷之嘗以一廚畫寄桓。《南史·齊陸澄傳》王儉戲之曰:陸公書廚也。

馗廚,菌也。《爾雅·釋草》中馗菌。《註》地蕈也。今江東人名爲土菌。亦曰馗廚。

木名。《集韻》斯條國有廚木,汁肥,可用之煑餅。《廣韻》俗作厨。

【厌】

厭【子集下】【厂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於葉切《集韻》《韻會》益涉切,難,使之銷靡也。

《正韻》順從貌。《荀子·儒效篇》天下厭然猶一也。

《增韻》禳也,當也。《史記·高祖紀》於是因東游以厭之。

合也。《周禮·春官巾車》王后厭翟。《註》次其羽,使相迫也。

損也。《左傳·文二年》及晉處父盟以厭之。《註》厭猶損也。

《儀禮·鄕飮酒禮》賔厭介入門左。《註》推手曰揖,引手曰厭。《疏》引手曰厭者,以手向身引之。

《廣韻》惡夢也。

《集韻》厭次,地名。

《集韻》或作壓。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豔切,饜去聲。《集韻》足也。《詩·周頌》有厭其傑。《註》厭,受氣足也。《前漢·王莽傳》克厭上帝之心。《註》厭,滿也。

《韻會》厭,斁也。《詩·葛覃》服之無斁。註:厭也。

通作饜。《禮·曾子問》孔子曰:有隂厭,有陽厭。《註》厭是饜飫之義。

《唐韻》《集韻》於琰切。《正韻》於檢切,音掩。《荀子·解蔽篇》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爲兩。

《正韻》惡也。《論語》天厭之。

《廣韻》厭,魅也。別作魘。《韓愈·游湘西寺詩》怵惕夢成魘。

《正韻》與黶同。與掩藏之掩同音。《禮·大學》見君子而后厭然。《註》厭讀爲黶。厭,閉藏貌。

《集韻》於鹽切,音㤿。同懕。《說文》安也。《詩·小雅》厭厭夜飮。《秦風》厭厭良人。《註》安靜也。

《正韻》同。《左傳·昭二十八年》屬厭而已。《杜預註》言小人之腹飽,猶知厭足。

《集韻》《正韻》乙甲切,音押。《前漢·劉向傳》抑厭遂退。《註》師古曰:厭,音乙甲反,謂不伸也。

《荀子·儒效篇》厭旦於牧之野。《註》厭,猶臨也。謂於將旦之先也。

《正韻》通作壓。

《集韻》乙及切,音邑。厭邑,濕意。

《集韻》鄔感切,音暗。沈溺意。《莊子·逍遙遊》其厭也如緘。

【滋】

滋【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音兹。水名。《說文》水出牛飮山白陘谷。

霸水之別名。《水經注》霸陵縣霸水,古曰滋水。

蒔也,長也,益也。《書·泰誓》樹德務滋。

液也。《禮·檀弓》必有草木之滋焉。

多也,蕃也。《左傳·僖十五年》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

滋味也。《禮·月令》薄滋味,無致和。

濁也。《左傳·哀八年》武城人拘鄫人之漚菅者曰:何故使我水滋。

與孳孜通。

通作兹。《前漢·五行志》賦斂兹重。

《廣韻》疾之切,音慈。水名,出高麗山。《山海經》高是之山,滋水出焉。

【味】

味【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無沸切,音未。《說文》滋味也。《玉篇》五味,金辛木酸水鹹火苦土甘。《禮·王制》五味異和。

《老子·道德經》味無味。《列子·天瑞篇》有味者,有味味者。《後漢·郞顗傳》含味經籍。

五味,藥名。《抱朴子·僊藥篇》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本草綱目》作菋。

《集韻》莫拜切,音。飮食之味。

莫珮切,音妹。器光澤也。

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味縣。《註》孟康曰:味音昧。

《釋文》亡曷反,音沫。《禮·檀弓》瓦不成味。《註》味當作沫。沫靧也。○按《集韻》《類篇》引《禮·檀弓》瓦不成味,作莫佩切,而《釋文》則止亡曷反一音,今兩存之。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