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交惟欠魏无知

出自:宋代·黄庚《偶成简任肃斋教论》

拼音:[jié,jiē][jiāo][wéi][qiàn][wèi][wú][zhī,zhì]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贫病交攻久废诗,萧然一室独栖迟。
酒钱已尽琴将典,瓶粟无储鹤亦饥。
豪杰不多陈仲举,结交惟欠魏无知
箪瓢钟鼎都休计,毕竟穷通各有时。

查看原文

注释

【结交】跟人往来交际,使关系密切:~朋友。
【无知】1.没有知觉。 2.指失去知觉。 3.没有知识,不明事理。 4.指不明事理的人。 5.无人知晓。 6.犹言没有匹配。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结】

結【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正韻》古屑切《集韻》《韻會》吉屑切,音拮。《說文》締也。《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詩·檜風》我心蘊結兮。

《曹風》心如結兮。《疏》如物之裹結。《禮·曲禮》德車結旌。《註》結,謂收斂之也。《疏》結,纏其旒著於竿也。《前漢·五行志》衣有襘,帶有結。《註》結,締結之結也。

《博雅》曲也。

《玉篇》要也。

《集韻》胡計切,音系。《前漢·張釋之傳》跪而結之。《註》師古曰:結,讀曰係。

《集韻》激質切,音吉。義同。

《集韻》吉詣切,音計。《前漢·陸賈傳》尉佗魁結箕踞。《註》師古曰:結,讀曰髻。

【交】

交【子集上】【亠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䢒《廣韻》古肴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肴切,音郊。《小爾雅》俱也。《廣韻》共也,合也。《易·泰卦》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友也。《易·繫辭》上交不諂,下交不凟。《禮·郊特牲》爲人臣者無外交,不敢貳君也。

交交,鳥飛貌。《詩·秦風》交交黃鳥。

交加,參錯也。《前漢·劉向傳》章交公車。

州名,南越地,漢置交州。《書·堯典》申命羲叔宅南交。《蔡傳》南交,南方交趾地。

衣領也。《揚子·方言》衿謂之交。

同蛟。《前漢·高帝紀》則見交龍於上。《史記》作蛟。

同鵁。《司馬相如·上林賦》交精旋目。卽鵁鶄。

【惟】

惟【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維。《說文》凡思也。从心隹聲。《玉篇》有也,爲也,謀也,伊也。

語辭也。《毛晃曰》有是惟之惟,書濟河惟兗州之類。有思惟之惟,書視遠惟明,詩載謀載惟之類。有惟獨之惟。書惟王不邇聲色之類。

姓。

《正韻》無非切,音微。義同。◎按《說文》从心隹聲,則梁韻弋隹切,唐韻以追切,宋韻夷隹切,切喩母也。獨正韻竟作無非切,則切微母矣。

【欠】

欠【辰集下】【欠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去劒切,謙去聲。《說文》作欠,張口气悟也。象氣从儿上出形。《徐曰》人欠去也,悟解也。氣壅滯,欠去而解也。《韓愈·讀東方朔雜事詩》噫欠爲飄風。

欠伸,疲乏之貌。人氣乏則欠,體疲則伸。《禮·曲禮》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侍坐者請出。亦作欠申。《前漢·翼奉傳》體病則欠申動於貌。

不足也。《韓愈·贈張籍詩》今者誠自幸,所懷無一欠。

水名,在汝南。《水經注》沙水東分爲二水,一水東注,卽注水也。俗謂之欠水。欠字作彡下儿。

【魏】

魏【亥集上】【鬼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魚貴切《集韻》《韻會》虞貴切,音僞。《說文》本作巍。高也。从嵬委聲。《註》徐鉉曰:今人省山,以爲魏國之魏。《詩·魏風譜》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地也。在禹貢,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周以封同姓焉。

《周禮·天官·大宰》乃縣治象之法于象魏。《註》象魏,闕也。

姓。《廣韻》本自周武王母弟,受封于畢,至畢萬仕晉封魏城,後因氏焉。

《集韻》語韋切,音巍。《莊子·知北遊》魏魏乎其終則復始也。

《揚子·方言》魏,細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閒,凡細而有容謂之魏。《註》魏魏,小成貌。

《集韻》《正韻》吾回切,音嵬。義同。

【无】

无【卯集下】【无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而無傲。

《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註》虛無皆有閒隙。《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註》無,猶不也。

縣名。《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姓。《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文無,藥名。《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說文奇字作无。《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集韻》或作亡。《詩·衞風》何有何亡。

通作毋。書,無逸。《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通作毛。《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集韻》無或作橆。韻會,,尤非。

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知】

知【午集中】【矢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

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

《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

《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註》匹也。

《廣韻》欲也。《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猶記憶也。《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猶主也。《易·繫辭》乾知大始。《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黃帝素問》二刺則知。《註》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

藥名。《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

地名。《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于且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姓。《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爲知氏。

《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