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之肃慎氏

出自:宋代·方回《北珠怨》

拼音:[cǎi,cài][zhī][sù][shèn][shì,zhī]

平仄:仄平仄仄平

北方有奇蚌,产珠红晶荧。
天鹅腹中物,万仞翔冥冥。
此贪孰能致,俊鹰海东青。
钩戟为爪喙,利刀以为翎。
采之肃慎氏,扶桑隔沧溟。
无厌耶律家,苛取不暂停。
中夏得此珠,艳饰生芳馨。
辽人贸此珠,易宝衔軿。
东夷此为恨,耻罍嗟罄瓶。
渡兵鸭绿水,犁扫黄龙庭。
夹山一以灭,河朔无锁扃。
幽燕及淮江,赤地战血腥。
徒以一珠故,百亿殃生灵。
两国失宗社,万乘栖囚囹。
旅獒戒异物,圣人存为经。
徒以一珠故,天地生虫螟。
此事有本原,獾郎柄熙宁。
力行商君法,诡勒燕然铭。
延致众奸鬼,坏败先乾廷。
焉得致渠魁,轘裂具五刑。
钟山有遗瘗,漾这江中泠。
我作北珠怨,哀歌谁忍听。

查看原文

注释

【肃慎】1.亦作"肃眘"。 2.古民族名。古代居于我国东北地区。周武王﹑成王时曾以楛矢﹑石砮来贡。一般认为汉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都和它有渊源关系。亦泛指远方之国。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采】

采【酉集下】【釆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倉宰切《集韻》《韻會》此宰切,音採。《說文》捋取也。《詩·周南》采采卷耳。《朱註》采采,非一采也。

擇也。《禮·昏義》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釋文》采,擇也。《疏》納采者,謂采擇之禮。《史記·秦始皇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班固·西都賦》奚斯魯頌,同見采於孔氏。

采色。《書·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史記·項羽紀》吾令人望其氣,皆爲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物采。《左傳·隱五年》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疏》取鳥獸之材以章明物色,采飾謂之爲物。《文六年》分之采物。《疏》采物,謂采章物也。

《魯語》天子大采朝日,少采夕月。《註》大采,袞職也。少采,黼衣也。

《左思·蜀都賦》符采彪炳。《註》符采,玉橫文也。

事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使獲燿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註》采,官也。展其官職,設厝其事業者也。

官也。《書·堯典》帝曰:疇咨若予采。《傳》采,事也。馬云:官也。《禮·明堂位》九采之國。《疏》各掌當州諸侯之事。

采地。《禮·禮運》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前漢·地理志》大夫韓武子食采於韓原。

飾也。《前漢·嚴助傳》樂失而淫,禮失而采。《註》如淳曰:采,飾也。師古曰:采者,文過其實。

墓地。《揚子·方言》冢,秦晉之閒謂之墳,或謂之采。《註》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

風采。《前漢·霍光金日磾傳》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左思·魏都賦》極風采之異觀。

《詩·秦風》蒹葭采采。《傳》采采,猶萋萋,盛也。

《詩·曹風》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傳》采采,衆多也。《朱註》采采,華飾也。《謝靈運·緩歌行》采采彤雲浮。

幣也。《史記·周本紀》召公奭贊采。《註》正義曰:采,幣也。

詩篇名。《禮·玉藻》趨以《采齊》,行以《肆夏》。

姓。《風俗通》漢度遼將軍采皓。

地名。《左傳·僖八年》晉里克帥師,敗狄于采桑。《註》平陽北屈縣西南有采桑津。

玉名。《司馬相如·上林賦》晁采、琬琰,和氏出焉。《註》晁采,玉名。

木名。《史記·秦始皇紀》堯舜采椽不刮。《註》索隱曰:采,木名。卽今之櫟木也。

草名。《博雅》采,䆃采也。

《韻會》《正韻》倉代切,音菜。臣食邑。《周禮·天官·八則註》公卿大夫采邑。音菜。《孟子·元士受地視子男註》所受采地之制。音菜。《前漢·食貨志註》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

與菜同。《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註》舍采,謂舞者皆持芬香之采。鄭康成曰:舍卽釋也,采讀爲菜。始入學,必舍菜,禮先師也。菜,蘋、蘩之屬。

《五音集韻》子苟切,音走。採取也。

【之】

之【子集上】【丿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㞢《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姓。出《姓苑》。

《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

《魏風》上愼旃哉。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肃】

肅【未集中】【聿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上,戰戰兢兢也。《廣韻》恭也,敬也,戒也。《書·太甲》社稷宗廟,罔不祗肅。《傳》肅,嚴也。言能嚴敬鬼神而遠之。

《洪範》恭作肅。《疏》貌能恭,則心肅敬也。《禮·玉藻》色容厲肅。《疏》厲,嚴也。肅,威也。

《爾雅·釋言》肅雝,聲也。

縮也。《詩·豳風》九月肅霜。《傳》肅,縮也,霜降而收縮萬物。《禮·月令》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草木皆肅。《註》謂枝葉縮栗。

《爾雅·釋詁》進也。《詩·大雅》民有肅心,荓云不逮。《箋》肅,進也。《禮·曲禮》客固辭,主人肅客而入。《註》肅,進也。進客謂道之。

《左傳·成十六年》爲事之故,敢肅使者。《註》肅手至地,若今撎。《禮·少儀》婦人吉事,雖有君賜肅拜。《註》肅拜,拜低頭也。《周禮·春官·大祝》辨九。《註》肅拜,但俯下手,今時撎是也。

急也。《禮·禮運》肅而俗敝,則法無常。《疏》肅,駿急也。《淮南子·本經訓》肅而不悖。《註》肅,急也。雖急,不促悖。

《爾雅·釋訓》肅肅,敬也。《又》肅肅,恭也。

《詩·周南》肅肅兔。《朱註》肅肅,整飭貌。

《詩·小雅》肅肅謝功,召伯營之。《箋》肅肅,嚴正之貌。

《詩·召南》肅肅宵征。《傳》肅肅,疾貌。

《詩·唐風》肅肅鴇羽。《傳》肅肅,鴇羽聲。

姓。漢鴈門太守肅祥。

《諡法》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

國名。《左傳·昭九年》肅愼,燕亳,吾北土也。

《書序》肅愼來賀。《山海經》肅愼之國,在白民北。

州名。《韻會》古月支國地,漢置酒泉郡,後魏以酒泉爲甘州,隨分福祿縣置肅州。

馬名。《左傳·定三年》唐成公如楚,有兩肅爽馬,子常欲之。《註》肅爽,駿馬名。

通作宿。《儀禮·特牲饋食禮》乃宿尸。《註》宿,進也。《禮·祭統》宮宰宿夫人。《註》宿,戒也。

《集韻》所六切,音縮,鳥飛。同䎘。

《字彙補》先妙切,音嘯。敬也。《釋名》簫,肅也,其音肅肅然而淸也。

《韻補》叶音瑟。《陸機詩》羈旅遠遊宦,託身承華側。撫劒遵銅輦,振纓盡祇肅。《韻會》古凡夙音,多讀如息。尚書肅愼氏,史記作息愼。草疏宿菜,幽州人謂之息菜。

【慎】

㥲【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篇海》稱人切,音嗔。恚也。

《字彙補》古文愼字。註詳上。

【氏】

氏【辰集下】【氏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承旨切《集韻》《韻會》《正韻》上紙切,音是。氏族也。《白虎通》有氏者何,貴功德,下伎力,所以勉人爲善也。《左傳·隱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爲諡,因以爲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疏》釋例曰:別而稱之謂之氏,合而言之則爲族。《趙彥衞·雲麓漫抄》姓、氏後世不復別,但曰姓某氏,雖史筆亦然。按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所自出。如周姓姬氏,所以別子孫,如魯衞毛耼邘晉應韓之分,若夫《易》云:黃帝堯舜氏作。堯舜雖非姓氏,旣是天子當一代,稱曰堯舜氏,義亦通。此又不拘姓氏之例。《柳芳·論氏族》氏於國則齊魯秦吳,氏於諡則文武成宣,氏於官則司馬司徒,氏於爵則王孫公孫,氏於字則孟孫叔孫,氏於居則東門北郭,氏於志則三馬五鹿,氏於事則巫乙匠陶。

古者貴有氏,賤無氏,故其詛辭有曰:墜命亡氏,言奪爵失國也。詛辭見《左傳·襄十一年》。

婦人例稱氏。《儀禮·士昏禮》祝告婦之姓,曰某氏來歸。

樂氏,津名,在鄭。《左傳·襄二十六年》涉於樂氏。

元氏、猗氏、盧氏、尉氏,皆縣名。《廣輿記》元氏屬常山,今屬眞定府。猗氏屬河東,今屬平陽府。盧氏本漢縣,今屬河南府。尉氏本秦縣,今屬眞定府。《師古·漢書註》凡地名稱某氏者,皆謂因之而立名。如尉氏、左氏、緱氏、禺氏之類。

以氏名其物。《大戴記》蘭氏之根,櫰氏之苞。

姓。《吳志》有氏儀,後改姓是。

猛氏,獸名。《司馬相如·上林賦》鋋猛氏。《郭璞曰》今蜀中有獸,狀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名猛氏。

《說文》巴蜀山名岸脅之旁著欲落墮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揚雄·解嘲》響若氏隤。○按今《揚雄傳》作。《玉篇》亦云:巴蜀謂山岸欲墮曰氏,崩聲也。承紙切。

《元包經》剝屵氏。傳曰:山崩於地也。註:屵音蔡,氏音支。與《說文》《玉篇》義同而音異。

《集韻》掌是切,音紙。姓也。義同。

《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月氏,西域國名,在大宛西。《史記·大宛傳》有大月氏,小月氏。亦作月支。

閼氏,單于后名。《史記·韓王信傳》上乃使人厚遺閼氏。《註》閼音燕,氏音支。

烏氏,縣名。《史記·酈商傳》破雍將軍烏氏。《註》烏音於然反,氏音支,縣名。屬安定。《前漢·地理志》作閼氏。

《史記·貨殖傳》烏氏倮。《註》韋昭曰:烏氏,縣名,倮,名也。索隱以烏氏爲姓,非是。

《廣韻》子盈切《集韻》咨盈切,。故爲文從側出以見意。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