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归酿黍仍锄菜

出自:宋代·赵蕃《又次韵宋茂叔送行五绝兼谢修叔》

拼音:[wǒ][guī][niàng][shǔ][réng][chú][cài]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山到穷时一径开,数松几竹与萦回。
我归酿黍仍锄菜,准拟篮舆窈窕来。

查看原文

字义

【我】

我【卯集中】【戈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

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

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

《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

《韻補》叶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

叶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篆文我。

【归】

歸【辰集下】【止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4画

〔古文〕音騩。還也,入也。《詩·小雅》薄音旋歸。

還所取之物亦曰歸。《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

《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

《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杜註》歸者,不反之辭。《桓七年》突歸于鄭。《穀梁傳》歸,易辭也。

依歸也。《詩·曹風》于我歸處。《毛傳》歸,依歸也。

歸附也。《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說文》女嫁也。《詩·周南》之子于歸。《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投也,委也。《左傳·襄三年》請歸死于司敗。

《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註》師古曰:自首于天子。

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

合也。《禮·緇衣》私惠不歸德。《註》謂不合於德義。

終也。《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

歸妹,卦名。

三歸,臺名。《史記註》三歸,取三姓女也。

指趨曰歸。《易·繫辭》殊途而同歸。《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

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註》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

《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

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純坤爲首,故名。

《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謂姪之子爲歸孫。

饋也。《論語》歸孔子豚。《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

山名。《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州名。《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廣輿記》今屬荆州府。

姓。

歸邪,星氣名。《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

忘歸,矢名,見《公孫子》。

姊歸,鳥名。當歸,藥名。

《集韻》求位切,音匱。同饋。《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籀省作㱕。漢作歸。

【酿】

釀【酉集下】【酉部】康熙筆画:24画部外筆画:17画

《唐韻》《集韻》女亮切《韻會》汝亮切《正韻》魚向切,。《說文》醞也。作酒曰釀。《廣韻》醞酒也。《史記·孟嘗君傳》乃多釀酒買肥牛。《貨殖傳》通邑大都酤一歲千釀。《前漢·食貨志》一釀用麤米二斛,麴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增韻》後人因謂酒爲釀。《世說新語》劉惔曰:見何次道飮,令人欲傾家釀。

《禮·內則》鶉羹、雞羹、鴽,釀之蓼。《註》釀謂切雜之也。

【黍】

黍【亥集下】【黍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舒呂切《韻會》《正韻》賞呂切,音暑。《說文》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从禾,雨省聲。孔子曰:黍可爲酒,禾入水也。《字彙》粟屬。苗似蘆,高丈餘,穗黑色,實圓重,土宜高燥。《詩緝》黍有二種,黏者爲秫,可以釀酒。不黏者爲黍,如稻之有秔糯也。《爾雅翼》黍,大體似稷,故古人倂言黍稷,今人謂黍爲黍穄。《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黍曰薌合。

角黍。《續齊諧記》角黍,菰叶裹黏米爲之,楚俗投汨羅水祠屈原。

地名。《左傳·哀七年》宋人築五邑,一曰黍丘。《註》梁國下邑縣西南有黍丘亭。

《史記·秦本紀》秦取韓負黍。

弓名。《荀子·性惡篇》繁弱鉅黍,古之良弓。

黃鳥,一名搏黍。

蟲名。《爾雅·釋蟲》委黍。《註》䑕婦別名。

蓬名。《爾雅·釋草》薦黍蓬。《六書·精薀》黍下從氽,象細粒散垂之形。

【仍】

仍【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如乗切《集韻》《韻會》如蒸切《正韻》如陵切,音艿。因也。《論語》仍舊貫,如之何。《周禮·春官·司几筵》吉事變几,凶事仍几。《註》變几,變更其質,謂有飾也。仍,因也,因其質,謂無飾也。

重也,頻也。《前漢·王莽傳》吉瑞累仍。

《谷永傳》饑饉仍臻。

《淮南子·精神訓》仍仍然知盆瓴之足羞也。《註》仍仍,不得志之貌。

雲仍。《爾雅·釋親》昆孫之子爲仍孫,仍孫之子爲雲孫。

國名。《史記·夏本紀》少康娶於有仍氏。

姓。

叶人余切,音如。《柳宗元·佩韋賦》冶訐諫於昬朝兮,名崩弛而陷誅。苟縱直而不羈兮,乃變罹而禍仍。◎按《說文》仍,如乗切,原屬日母變宮之字。今《字彙》仍芿艿陾等字皆作時征切,是爲禪母之齒音,其誤甚矣。不可不辨。

【锄】

鋤【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士魚切《集韻》牀魚切,音鉏。《左傳·僖三十三年註》耨,鋤也。《釋文》本又作鉏。《楚辭卜居》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釋名》鋤,助也,去穢助苗長也。

《集韻》狀所切。與鉏同。鉏鋙亦作鋤鋙。

【菜】

菜【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倉代切,音縩。《說文》草之可食者。《增韻》蔬也。《禮·月令》仲秋,趣民務畜菜。《儀禮·士昏禮》婦入三月乃奠菜。《靈樞經》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

《禮·王制》民無菜色。《註》食菜之饑色。

七計切。《東方朔·七諫》西施媞媞而不得見兮,嫫母勃屑而日侍。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蟲不知徒乎葵菜。

《韻會》與采通。《漢孔耽》躬菜蔆蕅。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