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蚕寒不襦

出自:宋代·度正《正同诸丈钱别制干郎中》

拼音:[nǚ,rǔ][cán][hán][bù,fǒu][rú]

平仄:仄平平仄平

春风来户牖,春雨过庭隅。
揽袂送征车,去去不须臾。
借问何人斯,玉立美且姝。
庆历丞相孙,太学学为儒。
一日上震怒,大奸伏其辜。
议者不深计,但惟和是图。
直欲函其首,而往献匈奴。
君言国大柄,不过赏与诛。
况此非常刑,何言归之欤。
日月天之经,山河地之枢。
纲维在名分,臣子当力扶。
大义傥一失,自今难枝吾。
此事如君家,曾老姑之夫。
又如和议初,编修澹斋胡。
精诚贯金石,勇气激顽懦。
北庭闻此言,何敢更凶愚。
公卿顾之叹,识者空嗟吁。
有如此英才,一第岂足污。
便当司献纳,朝夕赞庙谟。
奈何遗之外,沈浮在江湖。
应聘入宾筵,万里来成都。
我昔闻其名,英声震八区。
今幸见其面,堂堂六尺躯。
胸中浩无际,万卷储经郛。
开口论世事,不讦亦不谀。
况兹当才难,所怀真所须。
奉檄过西鄙,敢惮历崎岖。
西州号陆海,剑外颇焦枯。
男耕饥不粟,女蚕寒不襦
连年难丰登,今其庶矣乎。
抚摩劝薄敛,劳来先蠲逋。
疾苦得上闻,欢声沸道涂。
褰裳韩信溪,去就想不拘。
徘徊萧何堰,万斛收赋租。
酾酒李固墓,九原傥可呼。
再拜武侯祠,武侯伊吕徒。
事业虽不就,千载悬规摹。
一力扶汉鼎,初若甚区区。
北震于曹魏,东连于孙吴。
驯致河洛间,南望携箪壶。
传记尚可考,遗迹应未芜。
曩闻张忠献,初官敛版趋。
殷勤严先生,赠言良非迂。
具云今汉中,二士山泽癯。
引之与为友,道义相涵濡。
以此忠献公,德业日敷腴。
驾言过汉中,愿毋疾其驱。
世固不乏士,安知今也无。
邂逅或相遇,提携与之俱。
引领星桥边,云间望归凫。

查看原文

字义

【女】

女【丑集下】【女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茹上聲。《博雅》女,如也。言如男子之敎,人之陽曰男,隂曰女。《易·繫辭》坤道成女。《詩·小雅》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禮·內則》女子生,設帨於門右。《淮南子·地形訓》土地各以類生,澤氣生女。

已嫁曰婦,未字曰女。《禮·曾子問》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

星名。須女四星,主布帛,爲珍寶藏,一名婺女。十二月旦在北,二月旦中。

織女三星,天女也,主苽果絲帛,見《星經》。

水名。《山海經》嶧臯之山,其水出焉,東流注于激女之水。

女戰法》。

金女,西王母也,厥姓緱氏,見《集仙錄》。

靑女,霜神也,至秋三月地氣下藏,靑女乃出,以降霜雪,見《淮南子·天文訓》。

奼女,丹汞也。河上奼女,得火則飛,見《參同契》。

國名。女子國,在巫咸北。《郭璞·圖贊》女子之國,浴于黃水。乃媷乃字,生男則死。

東女國,女主號賔就。見《唐書·西域傳》。

扶桑東千里有女國,其人容貌端正,身體有毛,見《通考》。

姓。湯賢臣女鳩,女房,漢賢良女敦,晉大夫女叔寬。

梵言阿摩,此言女,言母。蘇弗室利,此言善女。

鸚䳇名雪衣女,見《漢武外傳》。鵲名神女,見《古今注》。蜆名縊女,見《爾雅·釋蟲》。螟蛉名戎女,見《毛詩·註疏》。

《集韻》《韻會》忍與切。同汝,對我之稱。

《廣韻》《集韻》《韻會》尼據切,茹去聲。以女妻人曰女。《書·堯典》女于時。

【蚕】

蚕【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正韻》。絲蟲也。《說文》任絲也。《詩·豳風》蠶月條桑。《書·禹貢》桑土旣蠶。《淮南子·天文訓》蠶珥絲而商絃絕。《博物志》蠶三化,先孕而後交,不交者亦產子。《爾雅翼》蠶之狀,喙呥呥類馬,色斑斑似虎。初拂謂之蚝,以毛掃之,蠶尚小,不欲見露氣。桑葉著懷中令暖,然後切之得氣,則衆惡除也。《酉陽雜俎》食而不飮者蠶。

原蠶。《埤雅》再蠶謂之原蠶,一名魏蠶,今以晚葉養之。

紅蠶。蠶足於葉三俯三起,二十七日而蠶已老,則紅,故謂之紅蠶。

野蠶。《後漢·光武紀》野蠶成繭,被于山阜。

華蠶。《述異記》園客種五色香草,啖華蠶,得繭一百二十枚,大如甕。

《本草》石蠶,一名沙蝨,乃東澗水中細蟲。

雪蠶,生隂山及峨嵋山,北人謂之雪蛆。

金蠶,屈如指環,食故緋帛錦,如蠶之食葉也。

蠶室。《晉書·禮志》皇后親乗車東郊苑中蠶室祭蠶神。

蠶神。《爾雅翼》今蠶神曰苑窳婦人、寓氏公主,凡二神。

人名。《成都記》蠶叢氏,蜀君也。

地名。《前漢·地理志》蜀郡蠶陵。《國名記》彭之遵縣有蠶厓。

蠶繭,草名。《本草》治腫脹。

【寒】

寒【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釋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時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

司寒,水神。《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註》司寒,元冥,水神也。

《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

窮窘也。《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

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史記·夏本紀》伯明氏之讒子寒浞封國。

姓。漢博士寒朗。

叶胡田切,音賢。《楚辭·天問》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叶側鄰切,音眞。《歐陽修·答韓子華詩》俊乂沈下位,惡去善乃伸。家至與戸到,飽饑而衣寒。

【不】

不【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襦】

襦【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4画

《唐韻》人朱切《集韻》《韻會》汝朱切,音儒。《說文》短衣也。《釋名》襦,耎也,言溫耎也。《急就篇註》短而施要曰襦。《禮·內則》衣不帛襦袴。

《釋名》單襦如襦而無絮也。

要襦,形如襦,其要上翹下齊要也。

《揚子·方言》汗襦,自關而東謂之甲襦,魏宋楚之閒謂之襂襦。

《西京雜記》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

《周禮·夏官》蜡則作羅襦。

《韻會》或作給韋袍複帽。

相关诗句
云间望归凫 引领星桥边 提携与之俱 邂逅或相遇 安知今也无 世固不乏士 愿毋疾其驱 驾言过汉中 德业日敷腴 以此忠献公 道义相涵濡 引之与为友 二士山泽癯 具云今汉中 赠言良非迂 殷勤严先生 初官敛版趋 曩闻张忠献 遗迹应未芜 传记尚可考 南望携箪壶 驯致河洛间 东连于孙吴 北震于曹魏 初若甚区区 一力扶汉鼎 千载悬规摹 事业虽不就 武侯伊吕徒 再拜武侯祠 九原傥可呼 酾酒李固墓 万斛收赋租 徘徊萧何堰 去就想不拘 褰裳韩信溪 欢声沸道涂 疾苦得上闻 劳来先蠲逋 抚摩劝薄敛 今其庶矣乎 连年难丰登 女蚕寒不襦 男耕饥不粟 剑外颇焦枯 西州号陆海 敢惮历崎岖 奉檄过西鄙 所怀真所须 况兹当才难 不讦亦不谀 开口论世事 万卷储经郛 胸中浩无际 堂堂六尺躯 今幸见其面 英声震八区 我昔闻其名 万里来成都 应聘入宾筵 沈浮在江湖 奈何遗之外 朝夕赞庙谟 便当司献纳 一第岂足污 有如此英才 识者空嗟吁 公卿顾之叹 何敢更凶愚 北庭闻此言 勇气激顽懦 精诚贯金石 编修澹斋胡 又如和议初 曾老姑之夫 此事如君家 自今难枝吾 大义傥一失 臣子当力扶 纲维在名分 山河地之枢 日月天之经 何言归之欤 况此非常刑 不过赏与诛 君言国大柄 而往献匈奴 直欲函其首 但惟和是图 议者不深计 大奸伏其辜 一日上震怒 太学学为儒 庆历丞相孙 玉立美且姝 借问何人斯 去去不须臾 揽袂送征车 春雨过庭隅 春风来户牖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