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翥邺都城

出自:宋代·石介《密直杜公作镇于魏天章李公领使于魏明复先生》

拼音:[yī][zhù][yè][dū,dōu][chéng]

平仄:平仄仄平平

古魏信名地,曹刘遗英躅。
李唐三百年,怅为干戈蹴。
建安风不还,南皮草空绿。
寥寥千馀祀,风流今始续。
李杜二贤公,清猷镇雅俗。
诗名占唐代,二公本名族。
圣时还并生,声烈相薰馥。
朝延倚金汤,天子恃心腹。
盛德击物怀,威望憬夷服。
千里无惊烽,三军安食粟。
休然德化厚,苍生坐蒙福。
先生服仁义,怀道轻爵禄。
非其人不取,一簞亦自足。
陈番知人明,文侯好士笃。
解榻延徐孺,过门轼干木。
今留二公馆,德修令间淑。
熙道冨天爵,孝悌闻乡曲。
孔孟信可蹈,圣贤良自勗。
汉庭新射策,骤升校书局。
魏县方百里,君命往养育。
二公佐世杰,二贤不碌碌。
相与施礼让,物归不待宿。
相与讲道义,教行如流速。
贤人时遘会,间不容薄糓。
五百年一贤,今乃同时生。
千里犹比肩,四贤今连甍。
相聚诚可乐,相得良有情。
我媿孤且陋,徒抱此寸诚。
处乾叹无首,在泰非汇征。
出门皆同人。坎坎于郊行。
独鹤远无和,栖栖在阴鸣。
安得双飞翼,一翥邺都城

查看原文

注释

【邺都】指邺城。因曾作都城,故名。
【都城】首都。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一】

一【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1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均也。《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誠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正一。《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一一。《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愈詩》一一欲誰憐。《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三一。《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尺一,詔版也。《後漢·蕃傳》尺一選舉。《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姓,明一炫宗。

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一二三作壹貳叄。《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史記·禮書》總一海內。《前漢·霍光傳》作總壹。《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韻補》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叶弦雞切,音兮。《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翥】

翥【未集中】【羽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集韻》《韻會》。《說文》飛舉也。《爾雅·釋蟲》翥丑罅。《疏》翥,飛也。《揚子·方言》翥,舉也。《註》謂軒翥也。《楚辭·遠遊》鸞鳥軒翥而翔飛。《張衡·西京賦》風騫翥於甍標。《廣韻》同䬡。

【邺】

鄴【酉集下】【邑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正韻》魚怯切《集韻》逆怯切,音業。《說文》魏郡縣名。《正字通》今相州鄴城,齊桓公所築。

《正韻》地名。唐李泌封鄴侯。

姓。《風俗通》漢有梁令鄴鳳。

【都】

都【酉集下】【邑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音闍。《廣韻》天子所宮曰都。《周禮·地官·小司徒》四縣爲都。

諸侯子弟封邑亦曰都。《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卿大夫食采之邑亦曰都。《禮·坊記》制國不過千乗,都城不過百雉。

《正韻》美也,盛也。《詩·鄭風》洵美且都。《前漢·司馬相如傳》車從雍雍,閒雅甚都。

歎美之辭。《書·臯陶謨》臯陶曰都。

《正韻》居也。《東方朔·客難》身都卿相之位。

《廣韻》總也。《曹丕·與吳質書》頃撰遺文,都爲一集。《韓愈·答崔立之書》若都不可得。

《字彙補》水所聚也。《釋名》澤中有丘曰都丘,言蟲鳥所都聚也。

姓。《集韻》漢臨亞侯都稽。

《集韻》張如切,音猪。與豬通。《書·禹貢》大野旣豬。《又》被孟豬。《史記·夏本紀》旣豬作旣都,孟豬作明都。

【城】

城【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成。內曰城,外曰郭。《釋名》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毀也。《古今注》盛也,盛受國都也。《淮南子·原道訓》夏鯀作三仞之城。一曰黃帝始立城邑以居。《白虎通》天子曰崇城。《史記·始皇本紀》帝築萬里長城。《前漢·元帝紀》帝初築長安城。城南爲南斗形,城北爲北斗形,因名斗城。

諸侯僭侈,建城踰制,謂之產城,若生子長大之義。《司馬法曰》攻城者,攻其所產。

《唐·李肇·國史補》元日冬至,大朝會,百官已集,宰相後至,列燭多至數百炬,謂之火城。《王禹偁·待漏院記》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啓行,煌煌火城。

層城。《淮南子·地形訓》掘崑崙墟以下地,中有層城九重。《孫綽·天台賦》苟台嶺之可攀,亦何羨于層城。

官名。《左傳·文十六年》公子蕩爲司城。《註》宋桓公,以武公諱,司空攺司城。

宮名。《前漢·班倢伃傳》倢伃居增城舍。

山名。析城,在河東濩縣西。《書·禹貢》底柱析城。

赤城山,在會稽東南。《孫綽·天台賦》赤城霞起以建標。

墓地曰佳城。《博物志》夏侯嬰死,送葬至東都門外,馬踣地悲鳴,掘之,得石槨,銘曰:佳城鬱鬱,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

姓。城渾。

司城,複姓。

叶辰羊切,音常。《韓愈·贈張籍詩》我友東來說,我家免禍殃。乗船下汴水,東去趨彭城。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