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利初殴击

出自:宋代·苏泂《鲁墟行》

拼音:[zhēng][lì][chū][ōu][jī]

平仄:平仄平平平

今兹水用事,檐雨四十日。
祷祈遍群望,鱼解入家宅。
小民例煎迫,在在绝粒食。
圣人制邦国,休养觊生活。
本根者州县,父母资牧伯。
夫何失其理,致使为盗贼。
犯之复无赦,恐负天地德。
昨来诸暨变,本以鹾故得。
有司屡杀戮,势欲与之敌。
民生各良性,岂独肆凶慝。
饥寒迫于后,妻子时动色。
那知刀锯威,乃甚沟壑厄。
市人起相战,争利初殴击
吾非志剽掠,解后有其迹。
王官亦人耳,闻此宜隐恻。
不然罹宪网,无暇谋复出。
呜呼不得已,天下盖非一。
横尸类难狗,斩刈遽狼藉。
颇闻动官军,馀党收捕急。
傥非劝本务,有死民不易。
是时天复雨,省宰到层毕。
夫民使之饱,不饱亦吾匹。
丁宁善其生,泪下死魂魄。

查看原文

注释

【争利】1.争夺利益。 2.争取军事优势。多指争占有利地形,争取有利地位。
【殴击】殴打。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争】

爭【巳集中】【爪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二手而曳之,爭之道也。《廣韻》競也。《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玉篇》諫也。

訟也。《增韻》理也,辨也。《禮·曲禮》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姓。《正字通》印藪有爭不識,爭同。

《集韻》側逬切,箏去聲。義同。

《廣韻》本作諍,諫諍也,止也。《孝經·諫諍章》天子有爭臣七人。《韻會》俗作争,非。

【利】

利【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詈。《說文》銛也。从刀和,然後利,从和省。易利者,義之和也。《前漢·鼂錯傳》兵不完利,與空手同。

《廣韻》吉也,宜也。《易·賁卦》利有攸往。

私利也。《莊子·騈拇篇》小人以身殉利。

《禮·坊記》先財而後禮,則民利。《註》利猶貪也。

《前漢·高帝紀》徙齊楚大族五姓關中,與利田宅。《註》師古曰:利謂便好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軸有三理,三者以爲利也。《註》利,滑密也。

州名。《韻會》巴蜀地。晉西益州,梁改利州。

姓。《韻會》漢有利乾,爲中山相。

《韻補》叶音棃。《古樂府》雨雪霏霏雀勞利,長觜飽滿短觜饑。

【初】

初【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䥚《唐韻》《集韻》楚居切《正韻》楚徂切,楚平聲。《說文》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徐曰》禮之初,施衣以蔽形。《書·禹謨》率百官若帝之初。《蔡仲》愼厥初。

《禮·檀弓》夫魯有初。《註》初謂故事。

《列子·天瑞篇》太初者,氣之始也。《韓愈詩》賢愚同一初。《韻會》又姓。

【殴】

毆【辰集下】【殳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烏后切《集韻》於口切,音嘔。《說文》捶毄物也。《徐曰》以杖擊也。

《集韻》墟切,音摳。《公羊傳·桓十二年》盟于毆蛇。《註》毆,丘于反,又曲侯反。蛇音移,又音池。

《集韻》虧于切,音區。與驅、敺音義,非。

【击】

擊【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古歷切《集韻》《韻會》吉歷切,音激。《說文》攴也。《徐曰》撲也。《廣韻》打也。《增韻》扣也。《易·蒙卦》擊蒙。《註》擊去童蒙,以發其昧。《史記·叔孫通傳》拔劒擊柱。

《酷吏傳》義縱以鷹擊毛摯爲治。

攻殺也。《楚語》刲羊擊豕。《註》擊,殺也。《前漢·高帝紀》急擊之勿失。

觸也。《莊子·田子方》目擊而道存矣。或作撽。

《集韻》《韻會》《正韻》敵切,音檄。與覡同。男巫也。《荀子·王制篇》知其吉凶妖祥,傴巫跛擊之事也。《註》擊讀爲覡。

《集韻》吉詣切,音訃。人名。春秋晉有屠擊。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