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太守喜恺悌

出自:宋代·梅尧臣《王屋高送王屋知县孙秘丞》

拼音:[hé][nán,nā][tài][shǒu][xǐ][kǎi][tì]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

王屋山高无猿猱,下有黄河水滔滔。
天坛半夜见海白,光动古邑鸡先嗥。
鸡先嗥,绝吠獒,岩居林栖吏莫搔。
山肤有时得虞猎,不比彘肉烹连毛。
闻君今去将效陶,县前种柳芟蓬蒿。
不问公田问民俗,民安事简教儿曹。
河南太守喜恺悌,如此可以无厌劳。

查看原文

注释

【河南】1.指黄河以南地区。具体所指范围广狭有异。 2.秦汉时代称今河套以南地区。 3.省名,别称豫。省会郑州市。
【太守】官名。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成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至隋初废州存郡,州刺史代太守。明清时专以称知府。
【守喜】接生。
【恺悌】1.亦作"恺弟"。 2.和乐平易。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河】

河【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乎哥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音何。水名。《說文》水出敦煌塞外崑崙山,發源注海。《春秋·說題辭》河之爲言荷也。荷精分佈,懷隂引度也。《釋名》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前漢·西域傳》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爲中國河云。《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九河。《書·禹貢》九河旣道。《傳》九河,徒駭一,太史二,馬頰三,覆釜四,胡蘇五,六,絜七,鉤盤八,鬲津九。

三河,謂河南,河北,河東也。《後漢·光武紀》三河未澄,四關重擾。

《小學紺珠》以黃河,析支河,湟中河爲三河。

兩河,謂東河,西河也。《爾雅·釋地》兩河閒曰冀州。

州名。《廣輿記》古西羌地,秦漢屬隴西,唐曰河州,明置河州衞。

梗河。星名。《甘氏星經》梗河三星,在大角帝座北。

銀河,天河也。

《趙崇絢雞肋》道家以目爲銀河。

酒器也。《乾子》裴鈞大宴有銀河,受一斗。

淘河,鳥名。見《爾雅·釋鳥註》。

姓,明河淸,長沙人。字从月从㢲作。

【南】

南【子集下】【十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那含切,音男。《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韻補》叶尼心切,音寧。《詩·邶風》遠送于南。沈重讀。《陸雲·喜霽賦》朱明啓,凱風自南,復火正之舊司,黜后土于重隂。

【太】

太【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1画

《集韻》他蓋切,音汰。與大泰、大廟、大學及官名大師、大宰之類。

作泰,如泰卦、泰壇、泰誓、泰春、泰夏、泰秋、泰冬之類。范氏撰《後漢書》父名泰,避家諱,攺从太。毛氏韻增,經史古太字無點,後人加點以別小大之大,非。《字彙》引之,失考。

姓。文王四友太顚之後。見《統譜》。

叶力至切,音利。《歐陽修·祭龍文》宜安爾居,靜以養智。冬雪春雨,其多已太。

《集韻》他達切,音獺。太末,漢縣名。在會稽西南。亦作太。

【守】

守【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音首。《說文》守,守官也。从宀,官府也。从寸,法度也。《玉篇》收也,視也,護也。《易·繫辭》何以守位,曰仁。《周禮·天官》獸人職時田則守罟。《註》防獸觸攫也。

《廣韻》主守也。《左傳·昭二十年》晏子云: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澤之萑蒲,舟鮫守之。藪之薪蒸,虞守之。海之鹽蜃,祈望守之。衡鹿等皆官名。

《增韻》攻守也。《易·坎卦》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史記·留侯世家》阻三面而守。

《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舒救切,音獸。《增韻》守之也,所守也,爲之守也。天子巡諸侯所守,曰巡守。諸侯爲天子守土,亦曰守。漢置郡太守。

姓。《正字通》宋守恭,與蘇軾爲詩友。

叶式視切,音矢。《楚辭·天問》雄虺九首,儵忽焉在。何所不老,長人何守。在音泚。

叶雖遂切,音粹。《前漢·班固敘傳》崇執言責,隆持官守。寶曲定陵,有大志。

【喜】

喜【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憘音蟢。《爾雅·釋詁》喜,樂也。《玉篇》悅也。《書·益稷》股肱喜哉。《易·否卦》先否後喜。

聞喜,縣名。

姓。《正字通》元順帝時喜同,明正統中喜寧。

《集韻》虛其切,音僖。末喜,有施氏女名。《晉語》夏桀伐有施氏,有施人以妹喜女焉。

《楚辭·天問》簡狄在臺嚳何宜,鳥致貽女何喜。《註》喜叶音羲。

《集韻》許記切,與憙同。好也。《詩·小雅》彤弓弨兮,受言載之。我有嘉賓,中心喜之。《註》載叶子利反,喜讀去聲。《前漢·廣陵王傳》何用爲樂心所喜,出入無悰爲樂亟。《註》韋昭曰:喜,許吏反。亟,丘吏反。

《集韻》《類篇》昌志切,音熾。與饎同。詳食部饎字註。

【恺】

愷【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苦亥切《集韻》《韻會》《正韻》可亥切,音凱。《說文》康也。《廣韻》樂也。《詩·小雅》豈樂飮酒。《註》豈,本作愷。

軍勝之樂。《周禮·夏官·大司馬》愷樂獻于社。《左傳·僖二十八年》晉文公振旅,愷以入于晉。

或作凱。《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疏》南風,長養萬物喜樂,故曰凱風。《左傳》八愷。或作八凱。愷凱古通用也。

【悌】

悌【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特計切《集韻》《韻會》《正韻》大計切,音第。《說文》善兄弟也。从心弟聲。經典通用弟。

《廣韻》徒禮切《集韻》《韻會》待禮切,音娣。《玉篇》愷悌也。與詩豈弟同。《註》豈,樂。弟,易也。

《集韻》蕩亥切,音待。義同。

《集韻》待亦切。易也。或作弟。義同。

《爾雅·釋言》豈弟,發也。《郭璞註》發,發行也。引《詩》:齊子豈弟。《疏》引鄭箋云:此豈弟,猶言發夕也,豈讀爲闓。弟,古文尙書以弟爲圛,圛,明也。然則郭云:發,發行也,是用鄭箋爲說。《孔穎達曰》此豈弟猶發夕,言與餘豈弟不同也。讀愷爲闓。《說文》闓,開也。洪範論卜兆有五曰圛。註云:圛者色澤光明,上云發夕,謂初夜卽行。此云闓明,謂侵明而行,與上文相通也。◎按豈弟,又有發行之義。毛傳於齊風載驅詩之豈弟,與他處豈弟,訓義混同。鄭箋不從,必有考也。《集韻》又有待亦切,當訓發也。今《集韻》仍毛傳,而不用箋,則多此一切爲贅矣。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