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掣肘汗渐颜

出自:宋代·苏籀《后数朝复依前韵二首》

拼音:[dāng,dàng][guān][chè][zhǒu][hàn,hán][jiàn,jiān][yán]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恤患周流喜逮鳏,当官掣肘汗渐颜
预虞飘兀筏能驾,取次耕犁手欲删。
月窟日畿遵驿置,燕南越北洗恫瘝。
一廛清佚陶元亮,万斛閒愁庾子山。

查看原文

注释

【当官】1.担任官职。 2.谓上堂见官。 3.犹公开。
【掣肘】拉着胳膊。比喻有人从旁牵制,工作受干扰:暗中掣肘|受到掣肘,工作难开展。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当】

當【午集上】【田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都郞切,黨平聲。《說文》田相値也。从田,尚聲。

《玉篇》任也。《論語》當仁不讓於師。《晉語》夫幸,非福非德不當雍。《註》當,猶任也。

《廣韻》敵也。《禮·王制》次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直也。《禮·內則》妻不在,妾御莫敢當夕。

遇也。《左傳·昭七年》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禮·曲禮》當食不歎。

適可也。《易·履卦》夬履貞厲,位正當也。《左傳·哀元年》逢滑當公而進。《註》當公,不左不右。《禮·學記》當其可之謂時。《史記·禮書》好惡以節,喜怒以當。

主也。《左傳·襄二十七年》慶封當國。《註》當國,秉政。《儀禮·喪服》童子唯當室緦。《註》當室者爲父,後承家事者爲家主。

偶也。《前漢·司馬相如傳》及飮,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戸窺,心說而好之,恐不得當也。《註》師古曰:當謂對偶也。

抵也。《史記·屈賈傳》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增韻》蔽也。《左傳·昭二十年》使祝鼃寘戈於車薪以當門。《李白·蜀道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斷罪曰當,言使罪法相當也。《史記·張釋之傳》廷尉奏當,一人犯蹕當罰。《註》當謂處其罪也。《路溫舒緩書》奏當之成。

《正韻》猶合也。理合如是也。《儀禮·特牲饋食禮》佐食當事,則戸外南面。《註》當事,將有事而未至。《史記·萬石君傳》內史慶醉歸,入外門不下車,萬石君讓曰:內史貴人入閭里,里中長老皆走匿,而內史坐車中,自如固當。《註》固當者,反言之,以見其不當如是,責讓之甚也。

過當。《史記·霍去病傳》斬首捕鹵過當。《註》言不啻相等。

勾當。《歐陽修·歸田錄》曹彬平江南,詣閣門求見。其榜子云:奉敕江南勾當公事回。

《職官分紀》奏舉京朝官,知縣資序二人,充本司勾當。

官名。《前漢·宣帝紀》詔單于毋謁,其左右當戸之羣皆列觀。《註》左右當戸,匈奴官名。

排當,宋宮中宴飮名。

州名。《韻會》本羌地,唐置當州,蓋取燒當羌以名之。《後漢·明帝紀》秋九月,燒當羌隴西。

縣名。《正字通》鳳州兩當縣。《後漢·郡國志》南郡有當陽。

《劉隆傳》遣隆屯田武當。《註》武當,今均州縣也。

馬當,武當,山名。

當康,獸名。《山海經》欽山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註》牙豚也。

當魱,魚名。《爾雅·釋魚》鯦當魱。《註》海魚也。

姓。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丁浪切,黨去聲。事理合宜也。《禮·樂記》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韓詩外傳》君子行不貴苟難,惟當之爲貴。

底也。《韓非子·外儲說》堂谿公見韓昭侯曰:人主漏泄羣臣語,譬猶玉巵之無當。

《正字通》凡出物質錢,俗謂之當。《後漢·劉虞傳》虞所賚賞,典當胡夷,瓚復抄奪之。《註》當,音丁浪反。

【官】

官【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觀。《說文》吏事君也。《玉篇》宦也。《論語·撰考》黃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周禮·天官疏》上古以雲鳥紀官,六官之號見於唐虞,堯育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之子,使掌舊職天地之官。其時官名,蓋曰稷曰司徒,是天官稷也,地官司徒也。

分命仲叔,使掌四時之官,春爲秩宗,夏爲司馬,秋爲士,冬爲共工。共工,冬官也。合稷與司徒,是六官之名見也。夏之官百有二十,公卿大夫元士,具列其數,殷之官二百四十,至周三百六十而大備,故曰設官分職,以爲民極。

《增韻》職也,使也,公也。《書·咸有一德》任官惟賢材。《禮·王制》論定然後官之。

《周禮·春官·大宗伯》六命賜官。《註》謂自置其臣屬,治家邑也。

朝廷治事處曰官。《禮·玉藻》在官不俟屨。《註》趨君命也。《前漢·賈誼傳》學者所學之官也。

事也。《禮·樂記》禮樂明備,天地官矣。《疏》官猶事也,謂各得其事也。

身有五官。《孟子》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又》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

姓。

複姓。三氏,晉王官氏,魯亓官氏,楚上官氏。

與管通,宋元邊徼所司曰掌管,今爲土司長官。

叶古元切,音涓。《崔駰·大理箴》嗟兹大理,愼於爾官。賞不可不思,斷不可不虔。《說文》从宀从㠯。㠯猶衆也,與師同意。

【掣】

掣【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

作摯。

《唐韻》昌列切《集韻》《韻會》尺列切,滯入聲。義同。亦挽也。

揭也,取也。《晉書·王獻之傳》七八歲時學書,羲之從後掣其筆不得。

《正韻》敕列切,音徹。義同。《類篇》通作挈。

《玉篇》掣同,更从瘛,失之甚矣。

【肘】

肘【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集韻》陟柳切《韻會》陟肘切《正韻》止酉切,从寸。寸,手寸口也。《徐曰》寸口,手腕動脈處也。《詩·小雅·如矢斯棘箋》如人挾弓矢,戟其肘。《禮·玉藻》袂可以回肘。

《深衣》袼之高下,可以運肘。《左傳·成二年》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

《釋名》肘,注也。可隱注也。

《正字通》爲人捉其肘而留之,亦曰肘。《後漢·孔融傳》欲命駕,數數被肘。《杜甫·遭田家泥飮美嚴中丞詩》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鄰叟。高聲索果栗,欲起時被肘。

書名。《前漢·藝文志》彊弩將軍王圍肘法五卷。《抱朴子·地眞卷》崔文子肘後經。

《韻會》一曰一肘二尺,一曰一尺五寸爲一肘,四肘爲一弓,三百弓爲一里。《集韻》或作䏔。通作。

【汗】

汗【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集韻》《韻會》侯旰切《正韻》侯幹切,音翰。《說文》人液也。《關尹子·八籌篇》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本草》李時珍曰:汗出於心,在內爲血,在外爲汗。故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易·渙卦》渙汗其大號。《史記·蘇秦傳》揮汗成雨。《前漢·劉向傳》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出而反之,是反汗也。《文心雕龍》其出如綍,不反若汗。

泮汗,水無涯貌。《左思·吳都賦》潰渱泮汗。

澔汗,符采映耀貌。《司馬相如·上林賦》采色澔汗。

瀾汗,長貌。《木華·海賦》洪濤瀾汗。

汗汗,水廣大無際貌。《郭璞·江賦》汗汗沺沺。

質汗,藥名。

《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音寒。可汗,酋長之稱。讀若克韓。

番汗,漢縣名。音盤寒,屬遼東郡。

《唐韻》古寒切《集韻》居寒切,音干。餘汗,縣名。《前漢·地理志》屬豫章郡。《應劭註》汗音干。

《韻補》叶彤甸切,音莧。《蘇轍·夏夜詩》老人氣如縷,枕簟亦流汗。褰帷竟不寐,夜氣淨如練。

【渐】

漸【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慈冉切《集韻》《韻會》疾染切《正韻》秦冉切,上聲。水名。《說文》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

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覩之始也。《易·漸卦正義》漸者,不速之名。凡物有變移,徐而不速,謂之漸。

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釋文》如字,本又作蔪。《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

《集韻》鋤銜切,音鑱。與巉通。高也。或作嶄。《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側銜切,音。流貌。《楚辭·九章》涕漸漸兮。

《廣韻》子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廉切,音尖。流入也。《書·禹貢》東漸于海。

漬也,濕也。《詩·衞風》漸車帷裳。

浸也,染也。《前漢·董仲舒傳》漸民以仁。

臺名。《水經注》太液池中有漸臺,三十丈。

星名。《甘氏星經》漸臺四星,屬織女東足。

《集韻》子艷切,音。漸洳,溼貌也。

之列切,音折。同浙。江名。

《類篇》慈鹽切,音潛。涉水也。與潛通。《書·洪範》沉潛剛克。《左傳》《史記》皆作沉漸。

【颜】

顔【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五姦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姦切,、頟、顔,顙也。汝潁淮泗之閒謂之顔。

幘顔。《輿服雜事》漢桓帝延熹中,京師作幘,皆顔短耳長,以爲服妖。

那顔。外國語,猶華言大人。

商顔,山名。《前漢·溝洫志》引洛水至商顔下。《註》商山之顔,猶山額也。

孱顔,山高貌。《歐陽修詩》空碧更孱顏。

姓。《姓苑》出琅邪。魯伯禽支庶,食采顏邑,因氏。

邾武公字顏,公羊稱顏公,後遂爲氏。

古通眞韻,音銀。《蘇軾·祭韓忠獻文》勿心大匠,笑彼汗顔。援手拯溺,期我于仁。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