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从樊口迁京口

出自:元代·丁鹤年《上明州太守茶子俊(还武昌迁葬告牒而作)》

拼音:[nǐ][cóng,zòng][fán][kǒu][qiān][jīng][kǒu]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汉江东抱楚山流,先垄犹余土一抔。
庙冷桐乡耆旧逝,田荒栗里子孙愁。
兵戈隔梦三千里,霜露伤心二十秋。
荒隧天寒乌鸟下,空林日落白狐游。
碑焚断石经时变,碗出遗金有夜偷。
过客尚知来下马,仙翁谁复指眠牛。
拟从樊口迁京口,遥别沙头下石头。
高士束刍思致奠,故人惠麦久维舟。
已知多病垂垂老,敢为长贫故故留。
为政幸逢宗正恕,申情当念子平忧。
劬劳罔报生何益,存殁沾恩死必酬。
愿及清明三月节,一盂麦饭洒松楸。

查看原文

注释

【樊口】1.唐白居易有家妓樊素善歌。后因以"樊口"借指善歌者之歌喉。 2.地名。在湖北鄂城县西北。因当樊港入江之口,故名。
【迁京】犹迁都。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镇江市。公元209年,孙权把首府自吴(苏州)迁此,称为京城。公元211年迁治建业后,改称京口镇。东晋﹑南朝时称京口城。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拟】

擬【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4画

《唐韻》魚紀切《集韻》《韻會》偶起切,疑上聲。《說文》度也。《增韻》準擬揣度以待也。《易·繫辭》擬之而後言。《疏》擬度之而後言也。

像也,比擬也。《前漢·公孫弘傳》管仲相齊有三歸,侈擬於君。《註》擬,疑也,言相似也。《後漢·張衡傳》吾觀太,方知子雲妙極道數,乃與五經相擬。《集韻》或作譺。

作懝。《禮記》通作儗。《漢書》借作儀。

【从】

从【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說文》從本字。《陸佃曰》二人向陽爲从,向隂爲比。士之趨嚮,不可不愼。(從)《廣韻》疾容切《集韻》《韻會》《正韻》牆容切,俗平聲。《說文》本作从。相聽也。《書·益稷》汝無面從。《說命》后從諫則聖。

《廣韻》就也。《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禮·曲禮》謀于長者,必操几杖以從之。

《爾雅·釋詁》自也。《詩·小雅》伊誰云從。《箋》言譖我者,是言從誰生乎。《晉書·明帝紀》不聞人從日邊來。

姓。《廣韻》漢有將軍從公。《何氏姓苑》今東筦人。

《廣韻》《集韻》》從容以和。《禮·中庸》從容中道。

《集韻》書容切,音舂。從容,久意。《禮·學記》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

《集韻》將容切,音蹤。東西曰衡,南北曰從。《詩·齊風》衡從其畝。《史記·蘇秦傳》從合則楚王,衡成則秦帝。

與蹤通。《史記·聶政傳》重自以絕從。《前漢·張湯傳》從迹安起。

《集韻》祖動切,音總。太高貌。《韻會》髻高也。《禮·檀弓》尔無從從爾。

《集韻》鋤江切,浞平聲。義同。

《唐韻》慈用切《集韻》《類篇》《韻會》才用切,。隨行也。《詩·齊風》其從如雲。《論語》從我者,其由與。

《韻會》從天子曰法從,侍從。《書·囧命》其侍御僕從。《前漢·揚雄傳》趙昭儀,每上甘泉常法從。《註》師古曰:以法言當從耳。一曰從,法駕也。《後漢·百官志》羽林郞掌宿衞侍從。

《集韻》《類篇》似用切,音頌。同宗也。《爾雅·釋親》父之世父,叔父爲從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爲從祖,祖母。《釋名》從祖父母,言從己親祖別而下也,亦言隨從己祖以爲名也。

《集韻》子用切。與縱同。《禮·曲禮》欲不可從。《論語》從之純如也。(從)

【樊】

樊【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附袁切,音煩。《說文》作从棥。《徐曰》鷙,猶縶也。鷹隼之屬,見籠不得出,以左右攀引外也。《廣韻》樊,籠也。《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飮,不期畜于樊中。

通棥。《詩·小雅》止于樊。《說文》作棥。《孫炎曰》樊圃之樊也。謂樊籬。《莊子·山木篇》莊子遊乎雕陵之樊,睹一蟬得美䕃而忘其身。

紛雜貌。《莊子·齊物論》樊然殽亂。

國名。《詩·大雅》生仲山甫。《毛傳》仲山甫,樊侯也。

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取田于鄭,而與鄭人以溫、原、絺、樊。

姓。《姓苑》仲山甫之後,因國爲氏。

《正韻》符艱切。義同。

通鞶。《周禮·春官·巾車》掌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鍚樊纓。鄭註:樊讀如鞶,馬大帶也。《釋文》步干反。《左傳》作繁纓。

《高誘曰》扶萬切,音飯。樊桐,山名。《淮南子·地形訓》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

叶汾沿切,讀若楩。《左思·贈妹詩》才麗漢班,明朗楚樊。默識若記,下筆成篇。《白居易·中隱詩》大隱住朝市,小隱住丘樊。不如作中隱,隨月有俸錢。○按《說文》部收樊,下不从大,今誤入。

【口】

口【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上聲。《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頤卦》自求口食。《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戸口。《孟子》數口之家。《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姓。《唐韻》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古口,複姓。《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壺口,山名。《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谷口,地名。《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列口,縣名。《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韻補》苦動切,音孔。《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叶康杜切,音苦。《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叶恪侯切,音彄。《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迁】

迁【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3画

俗遷字。(遷)〔古文〕音韆。《說文》登也。《廣韻》去下之高也。《詩·小雅》遷于喬木。

遷徙也。《易·益卦》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攺。《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註》懋,勉其民,徙有於無,交易變化,其所居積之貨也。

移物曰遷。《禮·曲禮》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註》諸物當前,跪而遷移之。

變易也。《左傳·昭五年》吾子爲國政,未攺禮,而又遷之。

徙國曰遷。《周禮·秋官·小司》二曰詢國遷。《註》謂徙都攺邑。

徙官曰遷。《前漢·賈誼傳》誼超遷,歲中至大中大夫。

貶秩曰左遷。《史記·韓王信傳》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是左遷也。

《張蒼傳》吾極知其左遷。《註》是時尊右左,故謂貶秩爲左遷。

《正韻》謫也,放逐也。《臯陶謨》何遷乎有苗。

君遷,木名。《左思·吳都賦》平仲君遷。

姓。

西烟切,音仙。《前漢·王莽傳》立安爲新遷王。《註》服䖍曰:遷,音仙。師古曰:遷,猶仙耳。不勞假借。

叶七情切,音淸。《琳·大暑賦》樂以忘憂,氣變志遷。爰速嘉賔,式燕且殷。《李翺·祭韓愈文》疏奏輒斥,去而復遷,升黜不攺,正言時聞。(遷)

【京】

京【子集上】【亠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舉卿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卿切,音驚。大也。《揚子·方言》燕之北鄙,齊楚之郊,凡人之大謂之京。

《爾雅·釋丘》丘絕高曰京。《廣雅》四起曰京。

《蔡邕·獨斷》天子所居曰京師。京,大也。師,衆也。《公羊傳·桓九年》天子之居,必以衆大之辭言之。

數名。十億爲兆,十兆爲京。

姓。漢京房,宋京鏜。

與原同。《禮·檀弓》趙文子曰: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于九京也。《註》九京,山名,在今絳州。晉大夫墓地在九京。京卽原字。

人名。《後漢·銚期傳》破更始將軍京。《東觀漢紀》京作原。古通用。

與鯨同。《前漢·揚雄傳》騎京魚。

與强同。《山海經》北方神名禺强。《莊子註》作禺京。

《韻補》叶居良切,音疆。《詩·小雅》憂心京京,叶上將下痒。《左傳·莊二十二年》五世其昌,並于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註》京猶齊也。卿音羌。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