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丸鸣镝应无滞

出自:宋代·徐瑞《寄宗玉弟》

拼音:[zhuǎn,zhuàn,zhuǎi][wán][míng][dí][yīng,yìng][wú][zhì]

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

日长独坐耿相思,每报平安慰我饥。
举动岂知遭齿舌,送迎谁念用符多。
转丸鸣镝应无滞,纲锦绿旆未是疾。
更著加餐题纸背,晚成在子莫尤迟。

查看原文

注释

【转丸】1.《鬼谷子》篇名。今佚。 2.谓转动圆球。 3.多用以比喻顺易。 4.蜣蜋的别名。
【鸣镝】响箭:揽弓捷鸣镝|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无滞】1.没有障碍;通行无阻。 2.指言辞流畅无碍。 3.谓厉行而不拖拉。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转】

轉【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集韻》《韻會》陟兗切《正韻》止兗切,專上聲。《說文》轉運也。《前漢·韓安國傳》轉粟輓輸以爲之備。

《廣韻》動也,旋也。《詩·周南》輾轉反側。《註》輾者轉之半,轉者輾之周。

《韻會》軫轉,無窮也。《揚子·太經》軫轉其道。

《廣韻》知戀切《集韻》《韻會》《正韻》株戀切,專去聲。凡物自轉則上聲,以力轉物則去聲。

車上衣裝曰轉。《左傳·襄二十四年》踞轉而鼓琴。

【丸】

丸【子集上】【丶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俗字。

【鸣】

鳴【亥集中】【鳥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音明。《說文》鳥聲也。《玉篇》聲相命也,嘷也。《詩·大雅》鳳凰鳴矣,于彼高岡。

獸亦曰鳴。《易·說卦傳》其於馬也爲善鳴。

《增韻》凡出聲皆曰鳴。《禮·學記》叩之以小,則小鳴。叩之以大,則大鳴。《莊子·德充符》子以堅白鳴。

鳥名。《山海經》弇州山有五彩之鳥,仰天鳴,名曰鳴鳥。《書·召誥》我則鳴鳥不聞。《音義》馬云:鳴鳥,謂鳳凰也。

姓。出《姓苑》。

《集韻》《韻會》《正韻》眉病切,音命。鳥相呼也。《馬融·長笛賦》山雞晨羣,野雉朝雊。求偶鳴子,悲號長嘯。《註》鳴,命也。《曹植詩》鳴儔嘯匹侶。

叶謨郞切,音芒。《前漢·郊祀歌》寒暑不忒況皇章,展詩應律鋗玉鳴。函宮吐角激徵淸,發梁揚羽申以商。《張華·俠曲》孟嘗東出關,濟身由雞鳴。信陵西反魏,秦人其彊。

【镝】

鏑【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都歷切《集韻》《韻會》《正韻》丁歷切,音的。《說文》矢鏠也。《釋名》鏑,敵也。可以禦敵也。《史記·秦楚之際月表》銷鋒鏑。《註》鏑,音的。一作鍉。

《匈奴傳》作爲鳴鏑。《註》鏑,箭也。如今鳴射。

【应】

應【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今作應。

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

《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註》猶受也。

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

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

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註》當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

樂名。《周禮·春官·笙師應樂註》應長六尺五寸,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樂書》應樂,猶鷹之應物,其獲也小,故小鼓小舂謂之應,所以應大也。小鼙曰應鼓。《周禮·春官·小師》擊應鼓。《註》鼙也。

天子之門曰應門。《詩·大雅》廼立應門。《註》正門也。

州名。鴈門地,唐置應州。

叶於容切,音雍。《易·蒙卦》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陸賈新語》事以類相從,聲以音相應。◎按應字,向來經史皆作平去二音。《正字通》止作去聲,誤。

【无】

无【卯集下】【无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

《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而無傲。

《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爾雅·釋詁》虛無之閒也。《註》虛無皆有閒隙。《老子·道德經》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周子·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

《禮·三年問》無易之道也。《註》無,猶不也。

縣名。《前漢·地理志》越巂郡會無縣。

姓。《正字通》漢無且明,無能。

《廣韻》漢複姓無庸無鉤,俱出自楚。

文無,藥名。《古今注》相別贈之以文無。文無,一名當歸。

《說文奇字作无。《玉篇》虛无也。周易無字俱作无。

《集韻》或作亡。《詩·衞風》何有何亡。

通作毋。書,無逸。《史記·魯世家》作毋逸。

通作毛。《後漢·馮衍傳》飢者毛食。《註》衍集:毛作無。今俗語猶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通雅》江楚廣東呼無曰毛。

《集韻》或作武。◎按禮器:詔侑武方。註:武當爲無,聲之誤也。鄭註:明言其誤。集韻合無,武爲一。非。《集韻》無或作橆。韻會,,尤非。

按讀書通云:通作勿莫末沒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義通,或止音近,實非一字也。讀書通誤。

梵言,南無呼那謨。那如拏之上聲,謨音如摩,猶云歸依也。

【滞】

滯【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直例切,音彘。《說文》凝也。《周語》震雷出滯。

積也。《魯語》敢告滯積,以紓執事。

漏也。《詩·小雅》此有滯穗。

《周禮·地官·廛人》凡珍異之有滯者,斂而入于膳府。《疏》謂沈滯不售者。

《左傳·成十八年》晉悼公命百官振廢滯。

《集韻》尺制切,音摯。音敗不和也。或作懘。亦作慸。

丑例切,音跇。水灑散貌。

《韻補》叶直帶切,音與近。《楚辭·九章》乗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以凝滯。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