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走檄辟作掾

出自:明代·杨基《句容送蔡惟中》

拼音:[sān][gōng][zǒu][xí][bì,pì][zuò][yuàn]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

昨日立秋今日凉,蔡子束书归故乡。
我来未久子遽别,子岂与我如参商。
自惭贫无橐金赠,解剑换酒浇愁肠。
醉酣月出重露滴,梧飘金井芙蕖香。
众宾喧哗噱笑口,我独不语情徬徨。
岂徒戚戚儿女态,感旧怀古增悲伤。
忆昔追游茂苑上,白马紫辔青丝缰。
子方年少富文学,面如红玉肥有光。
黄金晓酬西馆客,绿锦夜赠东楼娼。
三公走檄辟作掾,两府交荐除为郎。
风尘一别未十载,短鬓萧飒俱老苍。
黑巾笼头着野服,微雨鹄立官道傍。
自云匍匐事贩鬻,盖屐巾箑纸笔将。
匪争刀锥竞微利,聊复糊口走四方。
我闻此语重叹息,助以唧唧鸣寒膋。
丈夫失意固如此,屠狗买畚庸何妨。
曲江之西沙柳黄,夜逐落潮登野航。
相逢故友或相问,勾曲冈头一草堂。

查看原文

注释

【三公】周代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总揽军政大权。唐宋沿用此称,已无实权。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
【走檄】1.紧急发送文书。 2.紧急文书。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三】

三【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姓。明三成志。

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

本作參。《博雅》參,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前漢·與三同。

《韻補》叶疏簪切,音森。《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公】

公【子集下】【八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㒶《唐韻》《正韻》古紅切《集韻》《韻會》沽紅切,音工。《說文》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猶背也。厶音私。《韓非曰》自營爲厶,背厶爲公。《徐曰》會意。《爾雅·釋言》無私也。《書·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玉篇》方平也,正也,通也。

《禮·禮運》大道之行,天下爲公。《註》公猶共也。

爵名,五等之首曰公。《書·微子之命》庸建爾于上公。

三公官名。《韻會》周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漢末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爲三公。東漢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

官所曰公。《詩·召南》退食自公。

父曰公。《列子·黃帝篇》家公執席。《前漢·郊祀志》天子爲天下父,故曰鉅公。

婦謂舅曰公。《前漢·賈誼策》與公倂倨。

尊稱曰公。《賈誼策》此六七公皆亡恙。

相呼曰公。《史記·毛遂傳》公等碌碌。

事也。《詩·召南》夙夜在公。《註》夙夜在視濯垢饎爨之事。

星名。《隋書·天文志》七公七星,在招搖東,天之相也。

姓。《韻會》漢有公儉。

諡法,立志及衆曰公。

與功通。《詩·小雅》以奏膚公。《大雅》王公伊濯。

《集韻》諸容切,音鐘。同妐。夫之兄爲兄妐。一曰關中呼夫之父曰妐。或省作公。通作鍾。

《韻補》叶姑黃切,音光。《東方朔·七諫》邪說飾而多曲兮,正法弧而不公。直士隱而避匿兮,讒諛登乎明堂。

【走】

走【酉集中】【走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㞫《廣韻》子苟切《集韻》《韻會》《正韻》子口切,則足屈,故从夭。《五經文字》今經典相承作走。

《儀禮·士相見禮》將走。《註》走,猶去也。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史公牛馬走。《註》走,猶僕也。《班固·答賔戲》走亦不任厠技於彼列。○按《漢書·敘傳》走作僕。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釋名》疾趨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羣經音辨》趨向曰走。《書·武成》駿奔走。《孟子》棄甲曳兵而走。《爾雅·釋宮》中庭謂之走。《註》走,疾趨也。

與奏同。《詩·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歸趨之也。《釋文》奏,本亦作走。音同。

《韻補》叶子與切。《左傳·昭七年》正考父鼎銘: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

叶養里切,音以。《論語讖》殷惑妲己玉馬走。

【檄】

檄【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胡狄切《集韻》《韻會》《正韻》爲書,長尺二寸,用徵召也。《前漢·申屠嘉傳》爲檄召通。

有急,則加以雞羽揷之,示速疾也。《史記·漢高紀》以羽檄徵天下兵。

《韻會》陳彼之惡,說此之德,曉諭百姓之書也。

曰:檄,皎也,明言此使令皎然而識也。漢《司馬相如·諭巴蜀檄》、魏《陳琳·討曹操檄》皆是。

《逸雅》檄,激也。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書文也。

長檄,印封長牒也。《後漢·安帝紀》民窮困道路,欲歸本郡,在所爲封長檄。

檄櫂直上。《爾雅·釋木》無枝爲檄。

檄糴,疾貌。《嵆康·琴賦》懰檄糴以奔邀。

《唐韻》胡敎切,音效。《郭璞·蜜蜂賦》誅戮峻于鈇鉞,招徵速乎羽檄。集不謀而同期,動不安而齊約。

【辟】

辟【酉集下】【辛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

人稱天曰辟。《詩·大雅》蕩蕩上帝,下民之辟。

妻稱夫亦曰辟。《禮·曲禮》妻祭夫曰皇辟。

《說文》法也。《書·酒誥》越尹人祇辟。《註》正身敬法也。

明也。《禮·王制》天子曰辟廱。《註》辟,明也。廱,和也。使天下之人皆明達和諧也。

《祭統》對揚以辟之。《註》對,遂也。辟,明也。言遂揚君命,以明我先祖之德也。

徵辟也。《後漢·鍾皓傳》前後九辟公府,皆不就。《晉書·王褒傳》三徵七辟。

星名,與璧同。《禮·月令》仲冬之月日在斗、昏、東辟中。

姓。

《廣韻》普擊切《集韻》《韻會》匹辟切《正韻》匹亦切,音僻。與僻同。偏也,邪也。《禮·玉藻》非辟之心無自入也。《左傳·昭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註》辟,邪也。衷,正也。

傾也,側也。《禮·曲禮》辟咡詔之。《註》謂傾頭與語也。

威儀習孰少誠實曰辟。《論語》師也辟。《又》友便辟。

辟名,空名也。《周禮·天官》凡失財、用物、辟名者。《註》辟名,詐爲書,以空作見,文書與實不相應也。

》以八辟麗邦法。

與闢通。《孟子》辟土地。

辟除行人也。《周禮·秋官》王燕出入,則前車而辟。《孟子》行辟人可也。

衆人驚退也。《史記·項羽紀》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註》言人馬開張易舊處也。

鞭辟,策勵也。程子曰:學要鞭辟近裏。朱子曰:辟如驅辟一般,大約要鞭督向裏去。

與擗通。拊胷也。《詩·邶風》寤辟有摽。《禮·檀弓》辟踊。

與躄通。足病不能行也。《賈誼·治安策》非亶倒縣而已。

類辟。

辟歷,雷聲。別作霹靂。

《集韻》《正韻》毗義切。與避同。《詩·魏風》宛然左辟。《註》讓而避者必左。《禮·儒行》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

與睥同。《史記·灌夫傳》辟睨兩宮閒。《註》與睥睨同。邪視也。

《集韻》《正韻》匹智切,與譬同。《禮·坊記》君子之道,辟則坊與。《中庸》辟,如行遠。

《廣韻》《集韻》《韻會》博厄切,音百。《禮·內則》麕爲辟雞。《註》聶而切之也。

與擘同。析裂也。《禮·喪大記》絞一幅爲三不辟。《疏》大斂之絞旣小,不復擘裂其末。

《正韻》莫禮切,音米。與弭同。《禮·郊特牲》有由辟焉。《註》謂弭災兵也。

《集韻》頻彌切《正韻》蒲麋切,音皮。與紕同。帶之緣飾也。《禮·玉藻》天子素帶朱裏終辟。《註》辟,緣也。終,竟也。天子熟絹爲帶,用朱于裏,終此帶盡緣之也。

《集韻》必郢切,音丙。除也。《莊子·庚桑楚》至信辟金。

【作】

作【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胙臧入聲。興起也。《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書·堯典》平秩東作。

振也。《書·康誥》作新民。

造也。《禮·樂記》作者之謂聖。《詩·鄘風》定之方中,作于楚宮。

爲也。《詩·鄭風》敝予又改作兮。

始也。《詩·魯頌》思馬斯作。

坐作。《周禮·夏官》大司馬敎坐作進退之節。

將作,秦官名。《前漢·百官表》秩二千石,掌宮室。

作猶斮也。《禮·內則》魚曰作之。《註》謂削其鱗。

汨作,逸書篇名。

姓。漢涿郡太守作顯。

與詛同。怨謗也。《詩·大雅》侯作侯祝。

《集韻》《韻會》《正韻》子賀切,音佐。《後漢·廉范傳》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夜作,昔無襦,今五袴。《韓愈詩》非閣復非船,可居兼可過。君去問方橋,方橋如此作。今方音作讀佐。俗用做。

《韻補》叶總古切,音阻。《韓愈·處州孔子廟》惟此廟學,鄴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

叶子悉切,音卽。《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琳·客難》太王築室,百堵俱作。西伯營臺,功不浹日。

【掾】

掾【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以絹切《集韻》《韻會》兪絹切,緣去聲。《說文》緣也。一曰官屬。《玉篇》公府掾史也。《六書故》掾乃屬官通稱。《前漢·蕭何傳》爲沛主吏掾。《音義》正曰掾,副曰屬。《後漢·百官志》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

《馬援傳》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煩。《晉書·元帝紀》辟掾屬百餘人,時人謂之百六掾。

《正韻》倪甸切,音硯。義同。《正字通》秦漢官皆有掾屬,今州郡佐貳曰掾,讀若釧,卽穿字去聲。正韻切音非。

《集韻》重緣切,音傳。椽其閒,此引作掾,誤。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