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歧涕泪沾衣巾

出自:唐代·高适《别韦参军》

拼音:[lín][qí][tì][lèi][zhān][yī][jīn]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白璧皆言赐近臣,
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世人遇我同众人,
唯君于我最相亲。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欢娱未尽分散去,
使我惆怅惊心神。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查看原文

注释

【临歧】见"临岐"。
【涕泪】1.鼻涕和眼泪。亦专指眼泪。 2.涕泪俱下;哭泣。
【衣巾】1.衣服和佩巾。语本《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余冠英注:""巾",佩巾也。" 2.衣服和头巾。 3.指装殓死者的衣服与单被。 4.指青领衣和方巾。明清时的秀才服式。 5.借指秀才的资格和待遇。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临】

臨【未集下】【臣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音林。《爾雅·釋詁》臨,視也。《詩·衞風》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大雅》上帝臨女,無貳爾心。《箋》臨,視也。《禮·曲禮》臨諸侯,畛於鬼神。《疏》以尊適曰臨。《穀梁傳·哀七年》春秋有臨天下之言焉,有臨一國之言焉,有臨一家之言焉。《註》徐乾曰:臨者,撫有之也。

《博雅》臨,大也。

《戰國策》縣隂以甘之,循有燕以臨之。《註》臨,猶制也。

易卦名。

車名。《詩·大雅》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傳》臨,臨車也。《疏》臨者,在上臨下之名。《釋名》臨,如字。韓詩作隆。

地名。《左傳·哀四年》荀寅奔鮮虞,趙稷奔臨。《註》臨,晉邑。

丘名。《爾雅·釋丘》右高名臨丘。

姓。《後趙錄》秦州刺史臨深。《孔融傳》有臨孝存。

門名。《左思·吳都賦》左稱彎崎,右號臨硎。《註》彎崎,臨硎,閽闥名。吳後主起昭明宮,於太初之東開彎崎臨硎二門,彎崎宮東門,臨硎宮西門。

《韻會》力鴆切《正韻》力禁切,林去聲。《增韻》喪哭。《顏師古曰》衆哭曰臨。《左傳·宣十二年》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于大官,且巷出車,吉。《註》臨,哭也。《釋文》臨,力鴆切。

《韻補》叶盧東切,音隆。《詩·大雅》后稷不克,上帝不臨。耗斁下土,寧丁我躬。《司馬相如·長門賦》奉虛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離宮。修薄具而自設兮,君不肯乎幸臨。

叶力陽切,音良。《秦始皇祠洛水歌》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祠祭大澤,倏忽南臨。洛濱醊禱,色連三光。

【歧】

歧【辰集下】【止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廣韻》巨支切《集韻》翹移切,音祁。《集韻》同跂。足多指也。或作枝。

歧路也。《顏延之·赭白馬賦》臨歧矩步。《註》歧,歧路也。《爾雅》曰:二達謂之歧。《後漢·張堪傳》麥穗兩歧。《註》一莖兩穂,如歧路之二達。

歧歧,飛行貌。《潘岳·笙賦》翾翾歧歧。通作岐。

《玉篇》古文字。註詳邑部四畫。

【涕】

涕【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正韻》他禮切《集韻》《韻會》土禮切,音體。《說文》泣也。《玉篇》目汁出曰涕。《詩·邶風》泣涕如雨。

竹名。《東方朔·神異經》南方荒中有涕竹。

兆卦之名。《史記·宋世家》乃命卜筮曰涕。《索隱》涕音亦,尚書作驛。孔安國曰:氣絡繹連續。

《集韻》待禮切,音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同。

【泪】

泪【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字彙》與淚同。(淚)《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力遂切,音類。目液也。《本草》淚者,肝之液。《譚子化書珠玉篇》悲則雨淚。

《集韻》劣戌切,音律。義同。

《集韻》《韻會》郞計切《正韻》力霽切,音麗。疾流貌。《張衡·南都賦》漻淚淢汨。《註》引淮南子,水淚破舟。○按《淮南子·主術訓》本作戾。淚與戾古通。

《集韻》力結切,音捩。義同。

淒淚,寒涼貌。《前漢·武帝賦》秋氣憯以淒淚。亦作戾。

【沾】

沾【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他兼切,音添。水名。《說文》水出壷關,東入淇。

《說文》一曰益也。義同添。《徐鉉曰》今俗別作添,非是。

《廣韻》張廉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廉切,音詹。漬也,濡也。《史記·滑稽傳》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陳丞相世家》汗出沾背,通作霑。

與覘通。《禮·檀弓》國昭子曰:我喪也,斯沾。《註》沾讀爲覘,視也。

《廣韻》《集韻》都念切,音店。亦水名。

縣名,在樂平。《漢志》屬上黨郡。《廣輿記》太原府樂平縣,本漢沾縣。

《集韻》《正韻》的協切,音跕。沾沾,自整貌。《史記·魏其傳》沾沾自喜。《註》師古曰:輕薄也。徐廣曰:沾,昌兼反,又當牒反,一曰尺占反。

【衣】

衣【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衣銘》衣服從其儀,君子德也。衣以飾外,德以飾內。

絲衣,祭服也。《詩·周額》絲衣其紑。

《博雅》寢衣,衾,服也。

《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閒施一襠,以養心也。

面衣。《晉書·惠帝紀》尚書高光進面衣。

耳衣。《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

綴衣,掌衣服官名。《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白衣,未仕之稱。《後漢·崔駰傳》憲諫以爲不宜與白衣會。

牛衣,編亂麻爲之。卽今俗呼爲龍具者。《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垣衣,苔也。《王融詩》垣衣不可裳。

姓。《通志·氏族略》見《姓苑》。《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人名。《高士傳》被衣,堯時人。蒲衣,舜時人。

靑衣,地名。《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註》今爲臨卭。

借服膺意。《書·康誥》紹聞衣德言。

《唐韻》於旣切,讀去聲。服之也。《玉篇》以衣被人也。《增韻》著衣也。《晏子·雜下篇》衣十升之布。《前漢·東方朔傳》身衣弋綈。

《韻補》於斤切。齊人言衣聲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謂歟。一作㐆。《通志·六書略》卽衣字,从向、身。

【巾】

巾【寅集中】【巾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集韻》《韻會》《正韻》居銀切,音䘜。《說文》佩巾也。《禮·內則》盥卒授巾。《註》巾以帨手。

《正韻》蒙首衣也。《玉篇》佩巾,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急就篇註》巾者,一幅之巾,所以裹頭也。《揚子·方言》覆結,謂之幘巾。《釋名》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當自謹修於四敎也。

《正韻》羃也。《周語》靜其巾羃。《註》巾羃,所以覆尊彝。

被巾。《揚子·方言》帍裱謂之被巾。《註》婦人領巾也。

《類篇》衣也。《周禮·春官》巾車。《註》巾猶衣也。《疏》謂玉金象革衣飾其車,故訓巾猶衣也。

《正韻》帉也。《說文》楚謂大巾曰。

《揚子·方言》蔽厀,魏宋南楚之閒謂之巨巾。

《急就篇註》巾,一曰裹足之巾,若今裒足布也。

巾車,官名。《周禮·春官·巾車註》巾車,車官之長。

《五音集韻》姜螼切,音巹,飾也。

《集韻》《類篇》香靳切,音焮。義同。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