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合融融洩洩之

出自:宋代·项安世《送李大著赴阙》

拼音:[què][hé,gě][róng][róng][xiè][xiè][zhī]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玉观金桥无限时,楚臣汉女不胜悲。
如今荡荡平平矣,却合融融洩洩之
八陛加恩须大册,三朝修史待宏规。
回头莫忘巴陵酒,病渴多年少一卮。

查看原文

注释

【融融】1.和睦欢畅的样子:融融乐乐|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2.温暖:冬日融融。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却】

卻【子集下】【卩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俗卻字。(卻)《唐韻》去約切《集韻》《韻會》《正韻》乞約切,羌入聲。《說文》節欲也。从卩,谷聲。《增韻》止也,不受也。《孟子》卻之爲不恭。

《廣韻》退也。《前漢·袁盎傳》引卻愼夫人坐。《註》蘇林曰:卻謂而退之也。

《儀禮·士昏禮》啓會,卻于敦南。《疏》卻,仰也,謂仰於地。《韻會》俗作却。

訛作㕁。

【合】

合【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音盒。《說文》合口也。

《玉篇》同也。《易·乾卦》保合太和。《詩·小雅》妻子好合。

配也。《詩·大雅》天作之合。《前漢·貨殖傳》蘗麴鹽豉千合。《註》師古曰:蘗麴以斤石稱之,輕重齊則爲合。鹽豉以斗斛量之,多少等亦爲合。合者,相配耦之言耳。

會也。《禮·王制》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註》合,會也。

聚也。《論語》始有曰:苟合矣。《註》合,聚也。

答也。《左傳·宣二年》旣合而來奔。《註》合,答也。

閉也。《前漢·兒寬傳》封禪告成,合祛于天地神明。《註》李奇曰:祛,開散。合,閉也。

六合。《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梁元帝·纂要》天地四方曰六合。

黍名。《禮·曲禮》黍曰薌合。

《文中子·問易篇》黃帝有合宮之聽。

合黎,地名。《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州名。《廣韻》秦爲巴郡,宋爲宕渠郡,後魏置合州,蓋涪漢二水合流之處,因以名之。

參合,代地。《史記·韓王信傳》入居參合。

鉅合在平原,合騎在高城,漢侯國。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重合縣屬勃海郡,合鄕縣屬東海郡。

合浦,郡名。見《前漢·地理志》。

《廣韻》器名。《正韻》合子,盛物器。

《廣韻》姓也。《左傳》宋大夫合左師。

子合,西域國名。《前漢·西域傳》西夜國王,號子合王。《後漢·西域傳》子合國,去疏勒千里。

通作闔。《戰國策》意者,臣愚而不闔於王心耶。《註》闔合同。

與郃通。《史記·魏世家》築雒隂合陽。《註》郃水之北。

《高祖功臣侯表》高祖兄仲廢爲合陽侯。

《唐韻》《正韻》古沓切《集韻》《韻會》葛合切,音閤。《廣韻》合,集也。

《集韻》兩龠爲合。《前漢·律歷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合龠爲合,十合爲升。《註》合龠一作十龠,又合者,合龠之量也。

叶許及切,音翕。《張衡·思賦》何孤行之焭焭兮,孑不羣而介立。感鸞鷖之特棲兮,悲淑人之希合。

【融】

融【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以戎切《集韻》《韻會》余中切《正韻》以中切,音瀜。《說文》炊氣上出也。《徐曰》鎔也,氣上融散也。

和也。《左傳·隱元年》其樂也融融。

長也。《爾雅疏》宋衞荆吳之閒曰融駿者,長大也。

明也。《詩·大雅》昭明有融。《註》融,明之盛者。

朗也。《左傳·昭五年》明夷之謙,明而未融。《註》融,朗也。《孔疏》融是大明,故爲朗也。

州名。《韻會》隋置融州,屬桂林郡。

《爾雅·釋丘》再成銳上爲融丘。《註》纖頂者。

《左傳註》東北曰融風。

祝融,神名。《禮·月令》其神祝融。《註》顓頊氏之子犂,爲火官。

姓。《通志·氏族略》祝融氏之後也。通作䑣。《後漢·張衡·思幸賦》展曳曳以䑣䑣。《集韻》籀作。

【洩】

洩【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餘制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制切,音曳。舒散也。《左傳·隱元年》其樂也洩洩。

飛翔貌。《木華·海賦》翔霧連軒淫淫洩洩。

順風貌。《木華·海賦》或掣掣洩洩于裸人之國。

《廣韻》《集韻》私列切《正韻》先結切,音薛。《揚子·方言》洩,歇也。《左思·東都賦》馬踠餘足,士怒未洩。

漏也。《中庸》振河海而不洩。

除去也。亦作渫,詳渫字註。

減也。《左傳·昭二十年》濟其不足,以洩其過。

谿名。《水經注》諸曁縣洩谿。

姓。《左傳·僖七年》鄭有洩氏。《玉篇》同泄。

【之】

之【子集上】【丿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㞢《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姓。出《姓苑》。

《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

《魏風》上愼旃哉。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