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涅槃常坐塔中

出自:宋代·刘克庄《与林中书李礼部同宿囊山三首》

拼音:[ài][niè][pán][cháng][zuò][tǎ][zhōng,zhòng]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儒林巨擘竹溪公,来憩棠阴访老农。
刘子前身汉中垒,李侯今代柳南宫。
约灵澈共游林下,爱涅槃常坐塔中
莫把两贤侪一叟。弹冠不与挂冠同。

查看原文

字义

【爱】

愛【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同㤅。仁之發也。从心旡聲。

親也,恩也,惠也,憐也,寵也,好樂也,吝惜也,慕也,隱也。

《孝經·諫諍章疏》愛者,奉上之通稱。

《諡法》嗇於賜與曰愛。

姓。宋刺史愛申。

叶烏胃切,音穢。《詩·小雅》心乎愛矣,遐不謂矣。《楚辭·九章》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袁宏·名臣贊》滄海橫流,玉石同碎。達人兼善,廢已存愛。《謝瞻·答靈運詩》尋塗塗旣睽,卽理理已對。絲路有恆悲,矧乃所在愛。小篆作㤅。

【涅】

涅【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奴結切《集韻》《韻會》《正韻》乃結切,音捏。水名。《水經注》涅水,東逕涅氏縣。

縣名。《水經注》涅水,出涅陽縣西北岐棘山。

水名。《馬融·廣成頌》丹水涅池。《註》丹水,涅水,在今鄧州。

《說文》黑土在水中也。《淮南子·俶眞訓》以涅染緇,則黑於涅。

《揚子·方言》涅,化也。燕朝鮮洌水之閒曰涅,或曰譁,雞伏卵而未孚始化之時謂之涅。

涅石,藥名。《山海經》孟門之山,其下多黃堊涅石。

《集韻》其兼切。《鬼谷子》有飛鉆涅闇。劉昌宗讀。

【槃】

槃【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薄官切《集韻》《韻會》《正韻》蒲官切,音盤。《說文》承盤也。或从金。或从皿。亦作柈。《禮·內則》適父母舅姑之所,少者奉槃,長者奉水,請沃盥。《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槃玉敦。《註》古者以槃盛血,以敦盛食。

槃樂也。《詩·衞風》考槃在澗。《鄭箋》考,成也。槃,樂也。

槃停,不進也。《宋書·吳喜傳》西雉旣殄,便應還朝而解,故槃停,托云捍蜀。

叶蒲沿切,便平聲。《魏·劉邵·趙都賦》牛首湡溟,波池潺湲。經落疇邑,詰曲縈槃。

【常】

常【寅集中】【巾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

五常。《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五品傳》五品,謂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

神名。《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

地名。《詩·魯頌》居常與許。《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

州名。《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置常州。

山名。《前漢·地理志》常山郡。《註》恆山在西,避漢文帝諱,故改曰常山。

水名。《史記·夏本紀》常衞旣從。《註》常水,出常山上曲陽縣。《書·禹貢》作恆。

旂名。《周禮·春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日月爲常。《又》王建大常。《釋名》日月爲常。謂畫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

常服。《詩·小雅》載是常服。《傳》日月爲常服,戎服也。

《廣韻》倍尋曰常。

車戟名。《釋名》車戟曰常,長丈六尺,車上所持也。八尺曰尋,倍尋曰常,故曰常也。

木名。《爾雅·釋木》常棣。《註》關西棣樹,子如櫻桃,可食。《詩·小雅》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姓。《廣韻》出河內。《前漢·常惠傳》惠,太原人,甘露中爲右將軍。

與裳同。《說文》下帬也。《徐鉉曰》下直而垂,象巾,故从巾。今文作裳。

【坐】

坐【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㘸《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徂臥切,音座。行之對也。《禮·曲禮》坐如尸。《又》虛坐盡後,食坐盡前。

便坐,別坐之處。《前漢·文翁傳》在便坐受事。

《後漢·宣秉傳》秉修高節,光武特拜御史中丞,詔與司隸校尉中書令同專席而坐,京師謂之三獨坐。

猶守也。《左傳·桓十二年》楚伐絞,軍其南門。絞人爭出,驅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

古者謂跪爲坐。《禮·曲禮》先生琴瑟書策在前,坐而遷之。《註》坐,跪也。

《律》有罪坐。《前漢·文帝紀》除收帑相坐律令。

罪人對理曰坐。《左傳·僖二十八年》鍼莊子爲坐。

釋氏大坐曰跏趺。《蓮華經》結跏趺坐。

與座通。《前漢·梅福傳》當戸牖之法坐。《註》正座也。

姓。見《姓苑》。

《集韻》徂果切,音睉。義同。○按坐有上去二音,字韻諸書訓註皆同,惟《轉註古音》坐註引《史記》高帝紀,遂坐上坐。《正義》云:前坐字,在果反,後坐字,在臥反。《字彙》行坐之坐讀上聲,非。《正字通》謂坐字在上聲者,叶音也,亦非。本作。《說文》从土,从畱省,土所止也。隷作坐。

【塔】

塔【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吐盍切《集韻》《韻會》託合切,音榻。物墮聲也。

《集韻》達合切,音沓。累土也。《說文》西域浮屠也,或七級九級,至十三級而止。其五級者,俗謂之錐子。唐太宗貞觀三年,長安宮城南建大慈恩寺,造甎浮圖,藏釋元奘所取西域佛經,名鴈塔。梵本謂之鴈塔者,昔有伽藍,依小乗食三淨食。三淨食者,鴈犢鹿也。一日見鴈飛,輒曰:衆僧闕供摩訶薩埵,宜知摩訶薩埵,梵言好施也。一鴈應聲而墮。衆曰:此鴈垂戒,宜旌彼德,因建塔瘞鴈,鴈塔之名因此。唐韋肇及第,偶題名慈恩寺鴈塔,後遂爲故事。《後魏·常山義七級》梵言僧婆,華言鴈。梵言窣堵波,華言塔也。

《字苑》佛堂也。《魏釋老志》募建宮宇曰塔,近稱刹宇謂之塔院。

姓,見《統譜》。

叶方伐切,音髮。《蘇轍·功臣寺詩》晚隂生林莽,落日猶在塔。行招兩社僧,共步靑山月。一作墖。

【中】

中【子集上】【丨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

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

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

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斷民中,施上服下服之罪。《註》斷民罪,使輕重得中也。

心也。《史記·韓安國傳》深中寬厚。

內也。《易·坤卦》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半也。《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魏志·管輅傳》鼓一中。《註》猶言鼓一半也。

成也。《禮·禮器》因名山升中于天。《註》中,猶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

滿也。《前漢·百官表》制中二千石。《註》謂滿二千石也。《索隱》漢制,九卿已上,秩一歲,滿二千石。

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其莖。《註》謂穿之也。

盛算器。《禮·投壺》主人奉矢,司射奉中。《註》士鹿中,大夫兕中,刻木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圓圈,以盛算也。

《禮·深衣註》衣有表者,謂之中衣。與衷通。

俚語。以不可爲不中。《蕭參希通錄》引左傳成公二年,無能爲役。杜預註:不中爲之役使。

《禮·鄕飲酒義》冬之爲言中也。中者,藏也。

姓。漢少府卿中京。

中行,中英,中梁,中壘,中野,皆複姓。

《廣韻》《集韻》《韻會》陟仲切,音妕。矢至的曰中。《史記·周本紀》養由基去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

著其中曰中。《莊子·達生篇》中身當心則爲病,猶醫書中風,中暑是也。

要也。《周禮·春官》凡官府鄕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註》謂治職簿書之要也。

應也。《禮·月令》律中大簇。《註》中猶應也。

合也。《左傳·定元年》季孫曰:子家子亟言於我,未嘗不中吾志也。

《類篇》《正韻》直衆切。與仲通。《禮·月令》中呂,卽仲呂,又讀作得。《周禮·地官》師氏掌國中失之事。《註》故書中爲得。陸德明云:中,杜音得。

《韻補》叶陟良切,音章。師古曰:古讀中爲章。《吳志·胡綜傳·黃龍大牙賦》四靈旣布,黃龍處中。周制日月,是曰太常。

叶諸仍切,音征。《劉貢父·詩話》關中讀中爲》天期乗祚受爵漢中。叶下秦。古東韻與庚陽通。俗讀中酒之中爲去聲。中與之中爲平聲。◎按《魏志·徐邈傳》:邈爲尚書郞,時禁酒。邈私飮沈醉,趙達問以曹事,曰中聖人。時謂酒淸爲聖人,濁者爲賢人。蘇軾詩:公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則中酒之中,亦可讀平聲。《通鑑》:周宣王成中與之名,註:當也。杜詩: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與年。則中與之中亦可讀去聲。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