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刻潮回岸有声

出自:宋代·释宝昙《渡钱塘二首》

拼音:[qǐng][kè][cháo][huí][àn][yǒu,yòu][shēng]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潮生西浦未全平,顷刻潮回岸有声
落日人从官渡去,西风谁识此时情。
不如吴越中流尽,赢得江山老眼明。
试问古今沙上路,几回相送复相迎。

查看原文

注释

【顷刻】片刻;极短的时间:大雪骤降,天气顷刻变冷|一阵狂风,顷刻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有声】有声誉;着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顷】

頃【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頔《廣韻》去穎切《集韻》《韻會》犬潁切《正韻》丘潁切,傾上聲。《玉篇》田百畝爲頃。《後漢·黃憲傳》叔度汪汪若千頃波。

俄頃。《禮·三年問》小者至於燕雀,猶有啁噍之頃焉。

地名。《左傳·哀十二年》宋鄭之閒有地焉,曰頃丘。《音》苦潁反,又音傾。

《唐韻》去營切《集韻》《韻會》《正韻》窺營切,與傾同。《說文》頭不正也。

器名。《詩·周南》采采卷耳,不盈頃筐。《韓詩》云:筐也。

《諡法》甄心動懼曰頃。敏以敬愼曰頃。

西頃,山名。《前漢·地理志》隴西郡臨洮,禹貢西頃山在縣西。《師古註》頃讀曰傾。今本禹貢作傾。西頃卽西傾也。○按廣韻作地名,非。

《正韻》犬蘂切。與跬同。《禮·祭義》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註》頃當爲跬,缺婢反。

丘弭反。一舉足爲跬。再舉足爲步。《說文》从匕从頁。《徐鉉曰》匕者,有所比附不正也。

【刻】

刻【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音克。《說文》鏤也。从刀,亥聲。一曰痛也。《玉篇》割也。

《廣韻》剝也。

《韻會》刻薄,慘覈也。

《爾雅·釋器》木謂之刻。

《韻會》刻,漏也。鍥漏箭,以日晷爲刻,故因謂晷度曰刻。

害也。《書·微子》我舊云刻子。《註》我前日所言,適以害子。

《爾雅·釋獸》豕,其跡刻。《疏》其跡名刻。

【潮】

潮【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直遙切《集韻》《韻會》馳遙切,音晁。《說文》水朝宗於海。《王充·論衡》水者,地之血脈,隨氣進退而爲潮。《初學記》水朝夕而至曰潮。《皇極經世》海潮者,地之喘息也。隨月消長,早曰潮,晚曰汐。

州名。《廣輿記》本南海揭陽地,隋曰潮州,唐曰潮陽,明爲潮州府。

伺潮,雞名。《述異記》伺潮雞,潮水上則鳴。

望潮,魚名,出台州臨海縣。《說文》本作。

【回】

回【丑集上】【囗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戸恢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隈切,音洄。《說文》从囗,中象回轉之形。《徐鍇曰》渾天之氣,天地相承。天周地外,隂陽五行,回轉其中也。

《說文》邪也,曲也。《詩·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回。《禮·禮器》禮飾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

《正韻》返也。《後漢·蔡邕傳》回途要至,俯仰取容。

《廣韻》違也。《詩·大雅》求福不回。《又》徐方不回。《註》回猶違也,言不違命也。

《詩·大雅》昭回于天。《註》昭,明。回,旋也。

屈也。《後漢·盧植傳》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又》抗議不回。

徘回。《說文》徘徊本作裵回。寬衣也,取其裵回之狀。《張衡·思賦》馬倚輈而徘回。《註》言踟躊不進也。

低回,紆衍貌。《史記·孔子世家贊》適魯,觀仲尼車服禮器,余低回留之,不能去。《前漢·揚雄傳》大道低回。

姓。《韻會》古賢者方回之後。《正字通》明宣德中御史回續。

地名。《後漢·郡國志》右扶風有回城,名曰回中。

通作迴。《荀子·儒效篇》圖迴天下於掌上。

通作廻。《史記·鄒陽傳》墨子廻車。

《正字通》回回,國名。西域大食國種也。明丘濬曰:國在玉門關外萬里,隋閒入中國。金元以後,蔓延滋甚,所至輒相親守,其所謂敎門者尤篤,今在在有之。

《集韻》《韻會》戸賄切,音悔。繞也。《左傳·襄十八年》右回梅山。徐邈讀上聲。

《集韻》《韻會》胡對切,音繢。《前漢·趙充國傳》回遠千里。《註》回謂路迂回也,音胡悔反。

畏避也。《前漢·王溫舒傳》卽有避回。《註》謂不盡意,捕擊盜賊。

《蓋寬饒傳》刺舉無所回避。《註》回讀若諱。俗作囬。

【岸】

岸【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五旰切《集韻》魚旰切《韻會》疑旰切《正韻》魚幹切,音犴。《說文》水厓而高者。《爾雅·釋地》望厓洒而高岸。《註》厓峻而水深曰岸。《詩·衞風》淇則有岸。《小雅》高岸爲谷。

階也。《張衡·西京賦》襄岸夷塗。《註》襄,高也。岸,殿階也。

魁岸,雄傑也。《前漢·江充傳》爲人魁岸。《註》岸者,有廉稜如崖岸形。《唐書·宦者傳》仇士良以李石稜稜有風岸深忌之。

道岸。《詩·大雅》誕先登于岸。《註》道之極至處也。

露額曰岸。《後漢·馬援傳》帝岸幘見援。

獄名。《詩·小雅》宜岸宜獄。《註》鄕亭之繫曰岸,朝廷曰獄。韓詩作犴。

【有】

有【辰集上】【月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

《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

《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

《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

《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叶演女切。《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有。三酒旣醇,五齊惟醹。

【声】

声【丑集中】【士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字彙》同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

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聲譽。《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註》聲聞,名譽也。

宣也。《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註》聲,宣也。

《諡法》不生其國曰聲。《註》生于外家。《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註》聲,諡也。

姓。

《韻補》叶尸羊切,音商。《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