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得滂沱泽

出自:宋代·孔武仲《伏中作二首》

拼音:[gēng,gèng][dé,děi,de][pāng][tuó][zé,shì]

平仄:平平平平平

酷暑已旬日,熏炙势自如。
昨夜得佳雨,新凉生太虚。
清风入窗牖,蚊蚋避衾幮。
木末有劲气,淅淅如秋初。
稍见清泠池,幽香随芙蕖。
三伏已过两,御热沛有余。
更得滂沱泽,大患自此除。
中园有佳果,瓮面有浮蛆。
相过玩华月,北邻宁我疏。

查看原文

注释

【滂沱】1.雨大貌。 2.形容泪或血等流得多。 3.水流广远貌。 4.充溢貌。 5.形容丰盛。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更】

更【辰集上】【曰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玉篇》㪅今作更。《集韻》隷作更。○按更字,諸韻書作㪅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得】

得【寅集下】【彳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

貪也。《論語》戒之在得。

《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集韻》或作㝶。

【滂】

滂【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正韻》普郎切《集韻》《韻會》鋪郎切,音霶。《說文》沛也。《詩·小雅》俾滂沱矣。

水名。《山海經》虖勺之山,滂水出焉。

滂洋,饒廣也。《前漢·郊祀歌》福滂洋。

淜滂,風擊物聲。《宋玉·風賦》飄忽淜滂。

滂人,掌山澤之官。《淮南子·時則訓》令滂人納材葦。

《韻會》《正韻》普浪切,義同。

《集韻》披庚切,音澎。與洴泙同。水聲。《史記·司馬相如傳》洶湧滂㵒。

《集韻》蒲光切,音傍。水流聲。《前漢·司馬相如傳》滂濞沆漑。郭璞讀。《集韻》或作雱霶䨦。

【沱】

沱【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徒何切《集韻》《韻會》唐何切《正韻》湯何切,音駝。《說文》江別流也。出㟭山。《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爲沱。《註》引爾雅釋水,水自江出爲沱,漢爲潛。《詩·地理攷》蔡氏曰:南郡枝江縣有沱水,其流入江,而非出於江也。華容縣有夏水,首出於江,尾入於沔,亦謂之沱。此荆州之沱,蜀郡郫縣江沱在東,西入大江。汶江縣江沱在西南,東入江,此梁州之沱。戴侗曰:沱名不一,梁州之沱,特其大者耳。

滹沱,河名。在定州。

涕垂貌。《易·離卦》出涕沱若。

大雨貌。《詩·小雅》俾滂沱矣。

《廣韻》徒可切《集韻》《韻會》《正韻》待可切,而往來。

與沲同。潭沲,隨波貌。《郭璞·江賦》隨風猗萎,與波潭沲。《杜甫詩》春光潭沲秦東亭。今作淡沱。

《集韻》陳知切,音馳。與池同。

【泽】

澤【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古文〕㚖《唐韻》丈伯切《集韻》《韻會》《正韻》直格切,音宅。《周語》澤,水之鐘也。《風俗通·山澤篇》水草交厝,名之爲澤。澤者,言其潤澤萬物,以阜民用也。

光潤也。《禮·少儀》澤劒首。

雨澤。《易·夬卦》澤上于天。

德澤。《書·畢命》澤潤生民。

洗濯曰澤。《禮·曲禮》共飯不澤手。《疏》以手宜潔淨,不得臨食始捼莎也。

褻衣曰澤。《詩·秦風》與子同澤。《箋》袴也。

香澤。《梁文帝樂府》八月香油好煎澤。

澤宮。《禮·射儀》必先習射于澤。澤者,所以擇士也。

州名。《韻會》秦上黨郡,隋爲澤州。

《集韻》《正韻》施隻切,音適。與釋同。《詩·周頌》其耕澤澤。《疏》釋釋然土皆解散也。

《集韻》《韻會》《正韻》達各切,音鐸。格澤,星名,音鶴鐸。《史記·天官書》格澤,星如炎火之狀。

《集韻》夷益切,音繹。與醳同。《禮·郊特牲》舊澤之酒。《註》澤,讀爲醳。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