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鞭走石蛟龙窟

出自:宋代·舒岳祥《菖蒲最难养置而弗省则弗滋勤勤拂拭则病矣余》

拼音:[shòu][biān][zǒu][shí,dàn][jiāo][lóng][kū]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

多忘昏昏久废书,闲来石上采菖蒲。
瘦鞭走石蛟龙窟,细叶穿苔虎豹须。
阴洞容光明复晦,乳泉盈坎润难枯。
试拈九节风前嗅,已觉登仙不用扶。

查看原文

注释

【走石】相传魏晋间有牧羊儿皇初平,随道士入金华山石室,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行山寻来,只见白石,不见有羊。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起而变为羊。事见《艺文类聚》卷九四引《神仙传》﹑《太平广记》卷七引《神仙传.皇初平》。
【蛟龙】古代传说中指兴风作浪、能发洪水的龙。
【龙窟】即龙宫。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瘦】

瘦【午集中】【疒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所祐切《集韻》《韻會》《正韻》所救切。。臞也。

《集韻》疎鳩切,音經》山殺瘦。

【鞭】

鞭【戌集中】【革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左傳·僖二十三年》左執鞭弭,右屬櫜鞬。《禮·曲禮》乗路馬,必朝服載鞭策,不敢授綏。《周禮·地官·司市》凡市入,則胥執鞭度守門。《史記·三皇紀》以赤鞭鞭草木。

【走】

走【酉集中】【走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㞫《廣韻》子苟切《集韻》《韻會》《正韻》子口切,則足屈,故从夭。《五經文字》今經典相承作走。

《儀禮·士相見禮》將走。《註》走,猶去也。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史公牛馬走。《註》走,猶僕也。《班固·答賔戲》走亦不任厠技於彼列。○按《漢書·敘傳》走作僕。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釋名》疾趨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羣經音辨》趨向曰走。《書·武成》駿奔走。《孟子》棄甲曳兵而走。《爾雅·釋宮》中庭謂之走。《註》走,疾趨也。

與奏同。《詩·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歸趨之也。《釋文》奏,本亦作走。音同。

《韻補》叶子與切。《左傳·昭七年》正考父鼎銘: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

叶養里切,音以。《論語讖》殷惑妲己玉馬走。

【石】

石【午集下】【石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碩。《增韻》山骨也。《釋名》山體曰石。《易·說卦傳》艮爲山,爲小石。《楊泉物理論》土精爲石,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春秋·說題詞》石,隂中之陽,陽中之隂,隂精補陽,故山含石。

樂器,八音之一。《書·益稷》擊石拊石。《註》石,磬也。

樂聲不發揚亦曰石。《周禮·春官·典同》厚聲石。《註》鐘太厚則如石,叩之無聲。

堅也。《前漢·揚雄傳》石畫之臣。《師古註》言堅固如石。亦作碩。

星亦稱石。《左傳·僖十六年》隕石于宋五,隕星也。

量名。十斗曰石。《前漢·食貨志》夫治田百畮,歲收畮一石半,爲粟百五十石。

官祿秩數稱石。《師古曰》漢制,三公號稱萬石,以下遞減至百石。

粗布皮革之數亦稱爲石。《唐書·張弘靖傳》汝輩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

水亦稱石。《水經注》河水濁,淸澄一石水六斗泥。

酒亦稱石。《史記·滑稽傳》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衡名。百二十斤爲石。《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註》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禮·月令》仲春鈞衡石。《前漢·律歷志》石者,大也,權之大者。

州名。《廣韻》秦伐趙取離石,周因邑以名州。

姓。《左傳》衞大夫石碏。

複姓。孔子弟子有石作蜀。

叶常義切,音嗜。《宋玉·高唐賦》勢薄岸而相擊兮,隘交引而却會。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

叶石若切,音杓。《楚辭·惜誓》方世俗之幽昬兮,眩白黑之美惡。放山淵之龜玉兮,相與貴夫礫石。

《招魂》長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礫石些。

叶七各切,音錯。《郭璞·爾雅贊》鰒似蛤,有鱗無殻。一面附石,細孔雜雜,或七或八。

【蛟】

蛟【申集中】【虫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古肴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肴切,音交。《說文》龍之屬也,池魚三千六百,蛟來爲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卽去。《埤雅》蛟,其狀似蛇而四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圍,卵生,眉交,故謂之蛟。《山海經》蛟大者十數圍,卵如一二石甕,能吞人。《述異記》虎魚老者爲蛟。《酉陽雜俎》魚二千斤爲蛟。《禮·月令》季夏,命漁師伐蛟。《前漢·武帝紀》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

蛟羊。《述異記》蛟羊似羊而無角。

【龙】

龍【亥集下】【龍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竜音籠。《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本草註》龍耳虧聰,故謂之龍。《易·乾卦》時乗六龍以御天。

星名。《左傳·僖五年》龍尾伏辰。《疏》角亢氐房心尾箕爲蒼龍之宿。

《襄二十八年》龍,宋鄭之星也。

山名。龍門,在河東,見《禹貢》。龍山,見《山海經》。封龍,見《括地志》。

邑名。《左傳·成二年》齊侯伐我北鄙,三日取龍。《註》龍,魯邑。在泰山博縣西南。

《前漢·地理志》燉煌郡有龍勒縣。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太皡氏以龍紀,故爲龍師,而龍名。

句龍。《左傳·昭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

馬名。《周禮·廋人》馬八尺以上爲龍。《禮·月令》駕蒼龍。

龍輔,玉名。《左傳·昭二十九年》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於齊侯。

草名。《詩·鄭風》隰有游龍。《陸璣·草木疏》一名馬蓼,生水澤中,今人謂之小葒草。

神名。《山海經》有神名燭龍。《屈原·離騷》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姓。漢有龍且。

複姓。夏關龍逢,卽豢龍氏後。漢御史擾龍羣,卽劉累之後。

人名。奢龍,黃帝臣。《管子·五行篇》奢龍辨乎東方,故使爲土師。

舜臣名。《書·舜典》帝曰:龍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

《廣雅》龍,君也。

《廣韻》通也。

《玉篇》寵也。《詩·商頌》何天之龍。我龍受之。《毛傳》讀如字。《朱傳》寵也。

《玉篇》和也,萌也。

《正韻》與寵同。《詩·商頌·何天之龍釋文》鄭讀作寵,榮名之謂也。○按朱傳作叶音。

《正韻》音曨。《孟子》有私龍斷焉。

《集韻》《韻會》莫江切,音厖。《集韻》黑白雜色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上公用龍。《註》謂雜色,非純玉也。

叶蒲光切,音龐。《易·坤卦》故稱龍焉。叶上嫌於無陽。《揚雄·解嘲》以鴟梟而笑鳳凰,執蝘蜒而嘲龜龍。《說文》从肉飛之形,童省聲。《徐鉉曰》象宛轉飛動之貌。

【窟】

窟【午集下】【穴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篇海》窟,室也,孔穴也。《禮·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左傳·襄三十年》鄭伯有爲窟室,而夜飮酒。《史記·專諸傳》公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註》謂掘地爲室。

山名。《北史·鄭義傳》隱居滎陽三窟山。《水經注》唐述山謂之唐述窟。

西一里有時亮窟。

月窟,月所生。

《戰國策》蘇秦特窮巷掘門。《註》掘卽窟,古字通。

叶丘月切,音闕。《謝靈運·辭祿賦》解龜紐于城邑,反褐衣于丘窟。頖人事于一朝,與世物乎長絕。

叶區乙切,音乞。《蘇軾·石炭詩》君知欲斫姦邪窟,楚國何曾斬無極。《六書音義》亦作堀。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